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 本文对苏南苏北主要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其产生巨大差异的“非均衡战略”等因素,并基于成因的形成,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对策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社科研究(青年精品)重点课题“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科技创新因素研究”(项目编号:13SQA-00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4日

一、苏南苏北界定与经济发展总体概况

(一)苏南苏北界定。江苏省委、省政府在谋划江苏“十五”发展时,为了更好地加强分类指导,依据区域发展不平衡、梯度特征明显的实际状况,重新界定了苏南、苏北两大板块的范围。

苏南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区域,由于其“苏南模式”而受到瞩目。以前苏南仅指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现今将南京、镇江与苏州、无锡、常州一起纳入苏南板块。

传统意义上的苏北包括江苏长江以北的所有地区,即扬州、南通、泰州、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8个省辖市。现在的苏北指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五市。

(二)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总体概况。江苏全省上下近几年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线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和促和谐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骑自行车式”发展态势,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两个率先”征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苏南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快和经济总量大的特点,县域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增强,苏南地区的物流、金融和旅游等服务业也同步快速发展,出现了服务业超过制造业的新局面,苏南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成效也相对比较明显。

而苏北过去一直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洼地,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当前,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中时期,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跨上新的台阶,初步构筑了大开放、大开发所必需的支撑条件;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程度和人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苏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7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012年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由2007年的20.3%上升到22.5%,人均水平连续2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苏北地区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苏南区域经济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二、苏南苏北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苏北在人口上比苏南多,苏北土地面积是苏南的两倍,粮食产量是苏南的四倍。但苏南地区总产值是苏北三倍之多,三产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是苏北地区的三倍。在进出口总额上看,苏南地区遥遥领先于苏北地区。苏南地区地方财政一般收入比苏北高两倍多;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苏北是苏南的三分之二。苏南地区实现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是苏北的将近三倍,苏南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苏北的两倍。在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苏北是苏南的五分之三。总之,苏南大多经济指标远远高于苏北。(表1)

三、苏南苏北经济差距成因

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与两地的文化底蕴、地理位置、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辅助等许多综合的因素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地差距主要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对于罗列的经济指标来看,形成苏北与苏南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一)“非均衡战略”因素。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从现有资源的稀缺性角度指出均衡增长的不可行性,强调以点带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代表性的理论有谬尔达尔(1944)的累积循环理论、佩鲁(1955)的增长极理论以及赫希曼(1958)的非均衡增长理论等。基于这样的理论,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实施了“梯度发展战略”和“先富带后富”的战略构想。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非均衡经济发展战略,经过近三十年的实践证明,苏南得到高速发展,苏北大发展等战略决策并没有真正从体制上、机制上得到落实,从而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二)“产业结构”因素。克拉克在经济学著作《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提到了“三次产业结构”,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

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其中,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随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产品则反之。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发展高收入弹性的二三产业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然而,现实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大多聚焦在东部地区,再加之人口的增长,有限的土地面积已经紧张甚至匮乏,限制了农业产业化水平。苏北地区的劳动力农业化水平当下的特点是:生产效率低,较多的占用了劳动力资源,这也是苏北地区二三产业比重较低的一个原因。苏南的第一产业相对较低,而苏北地区的第一产业相比苏南较高。虽然苏北地区的农业有较高区位优势,但专业化水平低,且需求收入弹性在不断下降。

(三)“外商投资”因素。自2003以来,苏南苏北地区抓住机遇,大力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进,使得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加,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2005年到2012年,苏南、苏北地区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60%和22.66%,其中苏北地区增速相对较快。然而,在外商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的同时,苏南苏北之间的外商投资差距却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截至2012年,苏南地区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达到了228.80亿美元,而苏北仅有71.18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3.21倍,外商投资差距十分明显。(图1)

(四)“基础设施”因素。基础设施是指为生产、流通等部门提供服务的各项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能源、电信、供水、防洪、环保、灌溉、防林、科研、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具有与区域经济同步增长的性质,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显示苏北地区科学技术支出仅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1%,仅为苏南地区的三分之一左右;邮政业务总量方面苏南是苏北的3倍多;而苏南的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也大大超过了苏北地区。此外,在电信、环保、医疗、教育等方面苏南也优于苏北。(表2)

四、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差距的对策

(一)推进南北联动,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项目帮扶与社会保障相结合,深入推进苏南苏北城市群联动发展战略:第一,江苏省政府通过分类指导,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导产业、资金及技术由南向北转移,加快苏北振兴;第二,苏南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把一些产业对接到苏北;第三,苏北要抓住机遇,主动加强与苏南的沟通与合作,积极承接苏南产业转移,寻求分工合作的最佳点,努力推进苏北发展,实现江苏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转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着力于苏北产业结构的调优、调高、调轻;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业,构筑以新兴产业为先导,支柱产业为支撑,都市型工业为特色,生产业为配套,符合新型工业化的产业结构体系,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开展招商引资,充分有效利用外资。苏北地区经济整体不发达,全面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应该充分利用发展平台提升的优势,按照“外资、内资、央资并举,重点突破外资”的要求,大力实施“招大引强、招高引优”战略。苏北地区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本地实情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在扩大引资规模的同时,战略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着力于外资利用质量的提高,使得“引资经济”能有力促进苏北地区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国际化的进程。

(四)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苏北地区基础设施由于长期投资不足,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水平,所以亟须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基础设施投资现状。当前,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指导方针建设苏北地区的基础设施,缓解制约苏北发展的“瓶颈”。政府要制定和执行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合理布局重大建设项目,统筹财政性资金并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加大政府对苏北地区的财政投入,为苏北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证。

综上所述,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要素,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参照。如何进一步缩小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差距极为重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苏北如何寻找出一条经济的新方向和新特点的道路至关重要,从而实现苏北的区域优势、又好又快的发展经济和提升苏北人民的幸福指数。

主要参考文献:

[1]苏良军,黄渝祥.苏南苏北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成因探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1.

[2]王志宪,虞孝感.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4.

[3]徐从才.江苏产业发展报告――江苏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