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境界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境界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生境界内在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功能。从境界视域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首先从境界的变迁导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的必要性,再通过对境界层次性分析,使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转型有所针对,同时通过探讨境界的理想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指明方向,并通过境界评价制约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人生境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2000604

收稿日期:2012-05-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基于境界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09YJC71001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现代转型视域思想政治教育境界论研究”(2009B25114)。

作者简介:单连春(1969-),男,副教授,法学博士,美国克瑞顿大学亚洲世界研究中心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实践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研究也有很多论述,如有的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设定、有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素的解剖、有的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述等很多方面做出探讨。归结起来,这些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探讨都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为前提,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体系里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转型,集运动员与裁判员于一身,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实现始终处于一种被制约状态。

一、境界的变迁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

现代社会,人们不再拘泥于陈旧的观念和单一的思维模式,注重追求当下人生的现实意义实现,追求符合人的本性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生活的实然与应然统一。这种追求的改变必然要求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重新考量,使思想政治教育能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的价值需求,而达到满意的效果。

第一,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获取由单纯的社会意义转向自我与社会意义统一。改革开放前,为社会做无私奉献是人生最高理想,也是最大价值和人生意义的实现,这种境界的实现具有超然性、神圣性,是一种抽象性的人生追求,人没有了自我,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获取为社会意义所替代。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从传统的单纯的社会意义(价值奉献)追求方式,转向自我意义和社会意义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求人们树立崇高的人生价值,因此基于境界的变迁,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人的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必须坚持自我与社会意义的统一。

第二,人生境界内容选择的实用性、平面性、庸俗性增强,理想性淡化。在全社会商品化浪潮和功利心态引导下,目前中国民众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是一种贴进原生态的平面文化。人们放弃了传统精英文化用理性、价值、意义、终极关怀等深度文化价值取向为大众构造的理性文化或理想文化空间,开始向衣食住行、饮食男女等日常生计(生活的原生态)回归,从而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以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为依托、当下为关切中心、以吃喝玩乐为基本内涵的消费文化和通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为其内容,随着境界内容选择的功利化倾向增强,理想性淡化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应该进行重新思考与定位。

第三,人生境界价值的选择情绪化增强,意志与信仰缺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由抽象的道德核心转向利益核心时,人的精神理念将发生重大转折,朝哪一个方向转变,道德和经济利益关系如何处理,已经成为社会现实状态和人生意义取向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社会诸阶层或相当一部分成员中浮现出一种缺乏文化价值根基的情绪化、浮躁性和盲目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意识日益滋长。在境界价值选择上出现的情绪化、浮躁化现象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对信仰教育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第四、对人生境界认知上存在着表面化与抽象化倾向。当下社会,人的发展需要一种精神慰籍,却又鄙视精神的价值,这种自我发展的二律悖反现象的存在,关键就在于对人生本质性认识存在着偏差。作为一种意识而存在的人生境界,它不是抽象的、神秘的,而是具体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贫而乐道”就是颜子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的表面化抽象化现象,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切实从实际出发,从人的日常生活出发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境界层次性规制着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内容与方法

作为整体存在的人生境界具有真境界、善境界与美境界三个维度,而三个维度又分别包含着不同的层次性,对这些层次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的设定。

1.真境界 真境界就是指人在处理与对象的关系中关于对象的认识程度,标志着人所具有的文化知识水平与文化修养水平。一般来说,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知识具有感性经验知识、科学理性知识与哲学反思知识三个层次,因而表现到主体的真境界上,也会表现出经验境界、科学境界与哲学境界三个层次[1]。经验境界就是指以人的经验知识为特征的认识活动而形成的人的文化修养水平,它以常识为主要内容。科学境界是指人类在以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事物内在本质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哲学境界是一种以智慧为主体内容,以辩证思维为基本特征,融认知与创造为一体的一种最高的知识修养水平。它是一个从认识走向价值的运动。科学境界追求的是完善的知识体系,哲学境界则总是倾向于创造。

2.善境界 善境界是指人对善之价值的“自觉性程度”和对实现善之价值的“意志性程度”。由于自觉性程度与意志性程度的主观差异,表现在善境界上也体现出不同层次性。主体善境界分为伪善境界、他善境界、我善境界、至善境界四个层次。 伪善境界的人把人的自然属性看成是人的本质属性,把人的生活降低为一般动物的生存活动,人就是为了存在而存在,从而丧失了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感。他善境界的人仍然注重生命的动物性意义,注重物质利益的直接性。他们已经从本能状态中觉醒过来,意识到人能够而且应该比动物活得更丰富,人的精神、人的价值的体验开始有所萌动。我善境界的“人”不再是非善境界中的“本能人”,也不是他善境界中的“功利人”,而是功利性与道德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自我与他人相统一的“社会人”。至善境界的人已经彻底摆脱了对生命价值、效用价值的种种庸俗理解,能够把自己的生命过程、物质利益与整个社会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