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国绅士教育的奥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国绅士教育的奥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印象中的英国绅士总是手拿文明棍,头戴大礼帽,身着笔挺的西装,足登亮皮鞋,如同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主人公菲利亚・福格那样,一板一眼、严格遵守规则。翩翩的风度,优雅的举止,魅力的人格,绅士教育作为英国的传统教育,在历史的沉淀中,如同它的国花玫瑰一样,散发着高雅迷人的芳香。今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层薄莎后的奥秘

“绅士”一词源于17世纪中叶的西欧,是由充满侠气与英雄气概的“骑士”发展而来的,由此延伸出来的绅士风度是英国民族文化的外化,是以贵族精神为基础,掺杂了各阶层某些价值观念融合而成的一种全新的社会文化。传统文化与自我价值并存,追求品位与人性化的生活方式,即是英国中上层社会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会风尚。

英国人的翩翩风度,优雅气质得益于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约翰洛克所著的《教育漫话》一书的广泛传播。书中明确提出,绅士应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四种精神品质,以及健康的身体。而这些的形成是英国父母从小悉心培养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看英国父母手上有哪些育儿法宝?

生活

教育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中国以小孩为中心的家庭教育不同,英国父母对小孩是严格的,以塑造他们良好的品行,养成高雅的礼仪习惯。

关心,却不娇宠

英国父母也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观念,因此他们认为父母应该为孩子日后的独立生活负责,现实原则是第一位的,而亲情是第二位,从小便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训练孩子的独立能力,他们认为父母应该是孩子的道德教师,而不是孩子的保护神。关心却不娇宠与溺爱,所以,在英国的家庭里,孩子永远不是中心。

因此在生活中,英国父母对孩子是严格的,例如说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便放手让他们尝试着去做生活中的各种事情,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裤、自己整理房间等为自我服务的事情。与中国父母娇宠孩子完全不同,英国拥有私家车的家庭很多,但孩子可没享到这个“福”,还是得自己背着书包徒步或乘坐校车去上学。中国父母习惯为宝宝“把屎,把尿”,在英国,这可是孩子自己的事情,1岁半以上的孩子就开始学习自己大小便了,对比之下,中国小孩可幸福多了。但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锻炼了英国孩子坚韧的性格。

孩子重要,父母也重要

在中国,不难看到不少宝宝刚出生的家庭,宝宝睡得充足,双亲天天顶着熊猫眼熬日子。英国父母可不会这样“委屈”自己,他们认为孩子重要,父母也一样。因此在宝宝4个月开始,便让他独自睡在自己的房间里,因为有专门的宝宝监视器,一个安在宝宝床头,一个安在妈妈床头,宝宝有什么状况,妈妈都能及时发现;同时他们开始培养宝宝正常的睡眠习惯,让他定时上床睡觉和整夜睡眠,为达此目的,他们会用各种方法引导宝宝,如:一到时间就给宝宝穿上睡衣,唱催眠曲,讲故事等。通过这些方法他们的正常作息才能得到保障,他们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工作,生活,和照顾家人。

吃饭严肃,不轻松

饭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礼仪,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修养与内涵完全可以通过一顿饭便能看清楚,中国是礼仪之邦,但在饭桌问题上,父母仍旧不得不迁就宝宝们,因为他们狠不下心。在英国,情况完全不同,英国父母在餐桌上不会对孩子迁就,他们认为迁就孩子,会让他们养成偏食挑食的习惯,影响孩子对营养全面而充分的摄入,而且迁就会使孩子变得任性 自私难接近。

在吃饭这事情上,英国小孩可“严谨”了,例如刀叉要使用正确,3岁以上的孩子在进餐时要是不慎弄脏了桌面,父母会让他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清理干净,吃完饭要对主人家说谢谢,并且要问父母是否能离开桌子等等;稍大一些的孩子还很乐意帮忙着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杂事。中国父母会认为孩子这么小,这样做会否有点“残忍”,但恰恰是这些“残忍”才培养了英国小孩严谨的办事习惯,并懂得独立行事,为自己行为负责。

不爱“乖巧”,爱“顽皮”

顽皮在中国父母的眼里是一个责备意思的贬义词,称赞小孩的时候,他们都爱说:“这小孩真乖巧。”相反,英国父母却喜欢孩子的顽皮,甚至花钱来培养孩子的顽皮。

周末,父母很少呆在家里看电视,一般都是带孩子出去玩,去朋友家里吃饭,参加其它小朋友的生日Party,或者去游泳,去踢球。在英国,club很多,例如唱歌俱乐部,幼儿golf俱乐部,足协等等,因此英国的小孩子们几乎都是club动物,例如每个星期一次的网球club,两次游泳club,还有不定期的sports party,当然还有朋友们的生日parcy,实在不得了,英国小孩从小就能通过这些活动来认识很多的朋友,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在这样活跃的氛围里,要是你家孩子不顽皮,很“乖巧”,估计还真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呢。

再富,也得穷孩子

在英国,不论是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都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在艰难中磨练意志。在英国的公车上,大家都会为老人、残疾人和孕妇主动让座,唯独不给小孩让座,他们认为孩子是需要锻炼的,应该鼓励他们独立。

公学是英国的贵族学校,虽然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富家子弟,但其生活环境相当艰苦,例如学校故意将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设备,学生要坚持冷水浴,不准盖过暖的被子,冬天也要开窗就寝,以去除孩子的娇气,养成坚强的意志,这样的情况在中国的贵族学校几乎不可能出现。让孩子接受这样的磨练,是英国父母爱的体现,这样的爱强于对孩子过分的呵护。

思想

尊重孩子的价值观

成人的世界,对交换之间存在固有的定义,那便是等价,等价的评定标准是金钱,但小孩却有着不同于我们的独特的价值观。

汤姆兴高采烈地跑回家,手上拿着一张手工绘制的卡片,他跑到妈妈跟前:“妈妈,你看,卡片漂亮吗?”“漂亮,谁送的啊?”“不是别人送的,是我用妈妈送我的帽子和邻居艾米交换的。”汤姆的帽子可是大牌子,价格不菲哦,如此不等价的交换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如果此情形发生在中国,父母们的斥责可能会铺天盖地地向汤姆砸去,尽管不斥责也会进行一翻教育。奇怪的是汤姆妈妈不但没生气,反而说:“宝贝,这卡片真的很漂亮,一定是艾米很珍贵的东西对吗?”汤姆开心地告诉妈妈:“是呢!她很珍贵的东西呢,所以我才愿意拿我最珍贵的帽子和她交换。”

从价格上看,卡片与帽子之间根本无法划上等号,但在小孩的眼中,这些物件有着同样珍贵的意义与价值,英国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非常尊重孩子的童心与智慧,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且善意地给出点评与建议,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小孩的这种独特而善良的价值观,拥有这样价值观的孩子,才懂得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父母老去的时候,对他们尊敬和关爱。

创造失败的机会

失败乃成功之母,此话不错,只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中

国父母很少给孩子们这些失败的机会,很多他们认为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事情,都由父母来代劳。相反,英国父母非常乐意为孩子制造这些失败的机会。

中国父母都认为厨房是一个危险的地方,总是想方设法让孩子避开。但英国父母却乐意跟孩子分享这个神秘的角落。玛丽在厨房里洗碗,2岁的查理硬是拉着她的腿不愿意出去,见此状,玛丽索性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让他学着洗碗,查理认认真真地干了起来,当然他除了把衣服裤子都弄湿,还打碎了一个碗外,确实没帮上什么忙。玛丽让他一次一次地尝试,直到他觉得洗碗并不是什么好玩的事情,并泪眼汪汪地向玛丽求助,玛丽才让他离开洗碗池。玛丽把他抱离洗碗池,并让他看着自己把碗洗好,随后拿玩具碗让查理再尝试。如此折腾,查理总算学会洗碗了。父母稍微少点耐心,都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教一个2岁的小孩洗碗,甚至还可能大发雷霆,把小孩大骂一顿。

又如哪个中国父母敢让小孩碰装满开水的壶?肯定都前叮嘱万叮嘱,“这玩意非常危险。”可是谁敢保证宝宝不在父母眼皮低下时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所以与其选择逃避,英国父母会积极面对,把开水换成温水,教小宝宝正确拿水壶的方法,让他们知道,怎样会发生危险,并且教导他们具备躲开危险的能力。

英国父母给孩子的就是这些失败的机会,只有在失败中一次次地尝试,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方向,他们认为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教他一种人生态度。

在英国,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naughty corner,可称为惩罚调皮小孩的角落,1岁前的宝宝虽然搞不懂对错的理由,但他们能听懂“YES OR NO”,能看懂鼓励与制止的动作,简单的NO或手势,他们会明白这件事情不能做。宝宝1岁的时候,父母会开始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用宝宝能接受的方式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如果做错了,就得到“反思角落”去反思;当然如果宝宝听话,父母会鼓掌或亲孩子一下,告诉他:“你真是个好孩子”。

在不少中国人的童年记忆里,一定还记得那些被打下来的小鸟,被折腾的蚂蚁,当这些小生命成为中国小孩的时,英国小孩却接受着不同的教育。英国人看人,鲜少在意他的职业、性别、收入、教育、私生活,更多时候他们关心的是这人是不是Nice,因此他们从小就教育小孩要有一颗和善的心,要善待一切生命,包括动物、昆虫、植物等等。

英国孩子喜欢养宠物,小宠物死了,父母双方都会表现哀伤,甚至有些家庭会在附近的教堂为小动物举行简短的葬礼,这种对生命如此尊重的态度对小孩产生很大的影响,这让他们明白生命不分贵贱,都应好好爱惜,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

热心助人是一种美德,尼克松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说:“一个绅士,就是要能够时刻想到别人、帮助别人。”这恰恰是英国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则。

在中国,要是看到5岁的小孩为女士们背着重重的背包,是比较难的,但在英国这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英国父母从小培养孩子服务他人的意识,如5岁的小孩要绅士一点,得为父母的女性朋友拿背包,这样的做法在英国父母看来,是值得引以为傲的。雷锋精神被慢慢忘却的今天,中国父母是否应该反思我们对下一代该如何进行教育?

学习

“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英国某教授曾这样解释为何英国的教育如此强调启发兴趣。

国内学生老有厌学情绪,这在英国的中小学是不可思议的。在英国小学生看来,上学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如一年级的学生要学习科学、地理等。这些听起来高深枯燥的课却趣味十足,如地理课,老师会从你身边的环境讲起,让孩子从生活渐渐亲近科学;与国内小学生那重重的鼓鼓的书包不同,英国小孩很少有课外作业,在学校里也有很多半游戏的课,如老师讲了一段历史故事,涉及到著名的家族,老师会让小朋友用废报纸来做这个家族的族徽。

英国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成功感受和活动的空间,如学校墙报上粘贴学生作品,教材提纲用学生稚嫩的笔迹做封面等,以给学生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表现个性的舞台,给学生最广阔的天地。在英国,老师不会对学生严厉训斥,更多时候,他们会竖起大拇指对学生说:“very good”、“you arethe best”。

注重社会实践是英国教育的又一显著特色,英国学生校外课多,博物馆,公园,艺术馆,都是孩子常去上课与实践的地方。因此英国孩子从小便能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式感受人文思想的教育与影响。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与现实,能激发他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灵感,让他了解自身所爱,在以后选择成长方向上,不迷茫。

正是这样的发展空间,以及最大的自由度,英国学生能让思维往最极至中发展,英国教育想做到的就是告诉学生,你能成就极至――The best you can be!

隔代教育

与国内的老人家喜欢抢着照顾孩子不同,英国老人更主张小孩由年轻父母来带,首先他们认为老人应好好享受晚年,其次两代的教育观会有差异;再者老人不该夺去孩子的父爱和母爱。因此为了能更好地照看小孩,英国女人结婚后,一般都辞去工作,在家做全职母亲,直到孩子都长大(超过12岁)才重新工作。

老一辈不抢着照看孩子不是说他们不爱孩子,相反他们爱孩子,只是不认为天天与孩子泡在一起,就是天伦之乐,他们更重视的是心的交流,有时给孩子们打个电话询问生活与学习情况,过节或孩子生日,给孩子一些惊喜,偶尔还亲自去看望,周末或节假日,可以安排开车带孩子一起去看山水,看大海,亲近大自然,这样的相处方式,既不会让孩子对老人产生依赖,而影响独立性的培养,偶尔见面又不会造成隔膜,比起天伦之乐,英国老人们更喜爱这样的生活。

英国老年人作为年轻爸妈的育儿参谋,无论是在育儿的具体细节,还是孩子成长不同阶段要注意孩子哪些方面的教育,他们都能做认真而细致的指导,对这份差事,他们乐此不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