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75-01

摘要:教学既是技术,更是艺术,好课是实实在在的课,是高效率的课。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需要做许多准备,其中有一个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怎样上好这一堂课?这是任何一个教师成功的基石。虽然关于高效课堂的标准有很多,教师的教学风格差异也很大,但无论什么样的好课,都脱离不了一个“实”字,“课”如建筑,地基实不实,材料实不实,是最根本的要求,当学生走出课堂时,是否获得了课前没有的知识?是否获得了新的学习方法?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课前都必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提高 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 堂堂清

任教十几年,总有一些教学问题常绕不解,前段时间兴起学习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每堂课只讲8分钟;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总觉得有些夸张作秀的成分在里面。很显然,没有一种模式是万能的,任何一种模式都不可能成为教师的“操作手册”,要不能早就推广了,因为教学既是技术,更是艺术,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是不可重复的,这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任何方法都必须落地生根,任何方法都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认知发展规律这一理念。

一堂课45分钟,如何处理好这45分钟是每个负责任的教师课前必须思考的问题,然而,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要做什么,我们要做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已经习惯于把课堂抓在自己手里的我们,每节课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效果?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工作中,结合最近看李政涛教授的《教育常识》一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在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上。教与学是不可分割的,一堂既不是单纯的“教”,也不是纯粹的“学”,而是“教与学如何在课堂上互动生成”,是在教师和学生双边互动中生成的。所以教师备课不要局限于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而是应多考虑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教与学如何互动生成,这是一个整体,任何一堂把教与学分开的课,都不应是一堂优质课。

二、教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坚持学生已经会的、学生能自学的、讲了学生都听不懂的三不讲原则,充分相信学生就要坚信学生潜力无穷,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学生能够完成的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能够完成的事设置台阶指导帮助学生自己做。

三、小组合作学习不要流于形式。和周围的同事交流,大家都有一种体会,其实绝大部分教师只有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再会用到小组合作学习,且都是流于行式,因为课堂评价中往往要求要有这一环节,真正有质量有成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多见,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于细节上有诸多的缺失。

1、小组合作既是合作意识的培养,更是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的训练,所以各小组要有合作前的分工和规则,做到小组成员中人人都要有事干,弱者先说,强者补充概括小结。

2、小组代表发言时应该是代表整个小组的观点,而不是个人意见,个人观点无需小组合作,随时随地可以表达。

3、小组搭配既可以按学习能力强的在一组、弱的放在一组,也可以强弱搭配。

四、要精选典型课堂练习题目,不要搞题海战术。课堂教学应注意讲练结合,通过恰当的课堂练习,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也是训练学生解题的规范性和实施教学反馈的一种好方法。

五、真真做到堂堂清。有些乡村教师的周课时多,或一些城镇教师喜欢占用其它综合科目的课来上他们认为的语、数、英主要科目,长期以来,形成了每堂课都完成不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造成堤内损失堤外补的现象,使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六、教师要及时批改课堂作业。不要只布置不检查反馈,每次作业,尤其是测验考试,教师都必须事先做过,教师的用时应是优生的40-60%,题目要精选,作业量要严格控制。教师对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要有记录和分析,每个学生一本账,指导学生每次测验的试卷不要丢掉,每人准备好一本错题集,从中了解对知识点掌握情况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讲评并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要求重做的作业,也必须给予批改。不要光打雷不下雨,每堂课前可以花5分钟左右的时间讲授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总之,教学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乱花渐欲迷人眼”,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始终是教师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学实践者,到底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自身又有何种教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要看是否适合你这个学科、是否适合你自己的个性、是否适合学生的特点、是否适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资源丰富的时代,选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教师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提升教师判断能力、辨析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过程,也就是提高自己整体素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政涛《教育常识》

[2]朱永新《我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