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际传播的三种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际传播的三种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媒介产品有空间和时间的差异。电影是偏向时间的,所以它的国际化最明显。而电视剧是偏向空间的,因之,它有本地化特征,虽然很多人在网上看电视剧。纪录片是偏向时间的,由此可见它比较适合作国际传播。而新闻是偏向空间的,于是,它在国际传播中遇到了更多的障碍。

新闻模式

新闻模式应该说是国际传播中最重要的一种模式,同时,它也是一种显性模式。考虑到迄今为止的国际政治基本上仍然是以国家为单位,因此,国际传播中的新闻传播也就可以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政治传播。国际传播并不等同于新闻传播,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传播比新闻传播的概念大;另一方面是由于很多人习惯把国际传播中的新闻传播和国际新闻的传播直接画等号。

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模式有所不同,国际传播通常是外循环,而国内传播是内循环。在新闻的国际传播中,我们经历过国内新闻国际化,就是用国际传播的方式来报道国内新闻。现在是国际新闻国内化,就是用国内报道思维来考虑国际新闻。国际传播和国内传播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它们之间的差距不能太大。

最近一些年,国际传播中的新闻传播出现了一种新的变化,这就是板块效应。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世界新闻新秩序了。三个世界的格局变了。国际传播也靠实力说话。欧美控制国际传播多年,但是,有半岛电视台后,中东国际传播板块崛起了,这很奇怪,因为中东一直是欧美国际传播的重镇。那么,这对亚洲有启发吗?凤凰卫视好像没这定位。亚洲是国际传播新板块吗?

怎么看中文国际传播?在我们通常的概念里,国际传播都是以英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因为英语不仅仅普及程度高,更重要的是,它是强势国家使用的语言。使用中文的人很多,但是,中国还不是强势国家。所以,有凤凰卫视和央视四套国际频道这样的中文国际传播媒体。当然,还有中国新闻社。

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怎样才能提高国际传播的影响力?我首先想到的是,应该淡化国际传播的官方色彩。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如此。这好像又是充满矛盾的,因为众所周知,新闻的国际传播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这是难以回避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想要影响别国的百姓是很难的,想要影响对方国家的知识分子就更难。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的国际传播还出现了第二种变化,就是电视画面开始占领制高点。那么,是否存在画面意识形态?我们长期以来熟悉的是文字意识形态。在进入读图时代以后,我们看到了西方广播电视公司的影响正在悄悄地超过通讯社。在国际传播中,这一点尤其明显。电视画面和镜头成了话语权的制高点。在这里,用事实说话变成了用画面说事。

于是,问题来了,有没有视觉信任危机?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信任危机。在国际传播中,也曾经有一些假图片事件,这是否构成了视觉信任危机?过去说百闻不如一见。在某种程度上说,视觉信任似乎与画面崇拜有关。我们很少听说有听觉信任危机。

通常我们说的假新闻是指向文字的。而现在是读图时代,假图片问题越来越严重。假图片等于假新闻吗?在国际报道上,这个问题就更突出。谁占领了形象制高点,谁就可能会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那么,接下来要问的是,摆拍算假新闻吗?图片和影像的问题好像比文字更复杂,因为图像是有多义性的。

菲律宾人质事件电视直播就属于国际电视直播,这种直播可以说对菲律宾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问题是,如果不是华人被劫持,我们还会电视直播吗?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在国内,电视台怎么办?过去谈国家的媒介,现在是跨国的电视直播。这样的情况会影响以后的国际新闻传播。

国际上新闻传播的第三个变化是本土化。这就涉及国际传播的面孔问题。比如,央视建非洲分台,提到让非洲人讲述非洲的故事。由此想到央视国际频道的外国面孔。这似乎是国际传播的两种模式,一种是国际传播的本土化;另一种是本土的国际传播。CNN的亚洲部分也有类似的情况。这能体现出国际传播的强势和弱势吗?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元素对新闻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跨国新闻传播中,特别是在跨东西方文化传播中,新闻的官方色彩通常会格外浓厚,结果使得一些新闻报道不得不使用文化来包装新闻,以免过度意识形态化引起受众的反感。也许文化软实力是在这时起作用的,毕竟文化的差异性经常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影视模式

我们经常会在跨文化传播中看到某些错位。比如中国年轻人受美国电视剧影响太大,很多人往往误以为美国人的生活和电视剧一样。比较而言,美国电视剧是对外传播模式。我们通常习惯说中国人知道的美国的事好像比美国人还多。因为中国是对内传播模式,中国的影视剧很少有海外影响。

我们能够引进什么样的影视剧?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开篇说了: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这话用来形容影视剧引进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容易引进的是美国大片,而像英国电视剧《伦敦东区人》就很难被引进。因为我们容易理解富人的生活,全世界的富人生活都差不多,而穷人则各有不同。

在影视国际传播中,内容提供是最重要的一环,具体说,就是中国内容的国际传播。这不同于国际内容的中国传播。虽然我们可以对这两者作比较。那么,中国可以提供什么样的内容给世界?我们可以思考的是,在全球内容流通中,哪个国家占有最大的份额?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这和某一特别时期全世界特别关注某一国家还有所不同。内容流通也不同于形式流通,前者流通得更持久。

我们不妨从斯诺到张艺谋来看中国国际传播的转向,听起来他们两个人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如果从现代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的角度看,他们似乎恰好代表了两个阶段。斯诺的阶段是早期,那时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主要是靠新闻,并且是西方人写的新闻。张艺谋代表的是后期,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比较多地靠电影,这时和国家形象有关的电影都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的。自从有电影以后,它一直就是传达国家形象的最通俗产品。比如,我们如今接受的大量内容主要有三个核心来源,分别是电影、电视剧以及新闻。看一下网上的点击就可以明白。围绕这些核心内容又会产生一些延伸内容和附加内容,例如,介绍电影和演员的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