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感受生活中的“情、理、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感受生活中的“情、理、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作者立足农村作文教学实际,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有效尝试,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写作的心理障碍,通过外在的“亲历式”活动体验,鼓励其大胆体验生活,激发写作兴趣;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感悟生活,通过内在的“假想式”心理体验,唤醒生的情感体验,让真实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习作。三是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启动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情商,补充或激发学生在原有生活经历基础之上的心理体验,培养其较高的“同理心”。

【关键词】唤醒 内心体验 情、理、趣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92-0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情、理、趣,感受生活的情、理、趣,引领自己不断成长,这是写作的旨归。通过在农村学校一年支教的调查研究,我发现农村学生在写作上存在很多独特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兴趣不高,写作动机水平较低;学生对生活缺乏感悟力;教师本身的思维较狭促,对学生的作文指导力度不够。一年来,我立足农村作文教学实际,通过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唤醒内心体验,让学生通过写作感受生活中的“情、理、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帮助学生消除写作的心理障碍,通过外在的“亲历式”活动体验,鼓励其大胆体验生活,激发写作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我根据农村孩子的生活实际,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帮助梳理生活经历和体验,积累素材,开拓思路。首先,在学校生活中寻找。引导学生留心,学期初学校有特色的开学典礼、宣誓仪式、操场拔草活动,学期中的会操比赛、书法比赛,学期末的学习竞赛活动、家长会等典型事件,感受学校生活中洋溢着的友谊、真诚、竞争、奉献、勤奋等积极向上的氛围。其次,在家庭生活中体验。引导学生留意帮妈妈做饭、买菜、洗衣服、整理房间等家务劳动,帮爸妈到田地掰玉米、在场院晒玉米等农业生产,帮爸妈卖苹果、卖菜、卖杂货等商业活动,感受家庭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乐趣,体悟家人之间平凡而又伟大的亲情。

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较少,我着重引导学生上学途中、放学路上、风雪上学、学生班车上发生的事情。开阔的农村,优美的景色,丰收的场景,都给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广阔天地。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降低了写作难度,激发了写作兴趣。

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感悟生活,通过内在的“假想式”心理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让真实的生活走进学生的习作。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农村学生而言,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不懂得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的材料,所以,首先要让作文融入学生的生活。

1.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美。一位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妈妈的脸有很多变化,像孙悟空一样”,当他偷拿了小朋友的东西时,“妈妈的脸拉长了”;当他把最大的苹果送给奶奶时,“妈妈的脸露出了微笑”……妈妈有两张不同的脸,让学生体会到了母亲深深的爱意,这才是真正用“心”观察。

其实,农村孩子的生活内涵是很丰富的,家庭、学校中每天发生很多有趣的事,有让人高兴的,有令人难忘的,把这些事情写下来,就会是一篇感情真挚的作文。比如,我班的邱晓庆同学写下了一篇《习惯了》的小文章,他把母子情深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有这样一段: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我完成了作业,打算去天井帮母亲剥玉米。母亲拒绝道:“你学习吧!”。妈妈终究还是拗不过我,她便让我坐下来,递给我一副手套。看着她伸过来的双手,满手干糙,手掌上裂着口子,渗出来的血与手上沾的灰尘混在了一起,手背上血管突起,关节红肿而大,我的心不由得颤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含着泪问道:“妈,你的手怎么了呀?”妈妈慌了,扔下手套赶紧把手缩了回去,淡淡地说:“没什么事!”我又连连追问着,她却平静地说:“赤手干活方便得劲儿,早已习惯了,你也不必挂在心上!”唉!母亲习惯了。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心”感悟生活。我们虽然煞费苦心的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可很多学生还是写不出有情、理、趣的文章,这也说明生活或活动本身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写作内容。

这是我班另一位同学的写作片段:亦记得那是一个秋日之晨,昏暗的天空几点疏星,北风呼啸着,寒风凛冽,我告知母亲一声便推车去上学了,母亲在千叮万嘱之后,终究还是不放心,便披上件外套疾步赶出来送我,临走时我对母亲说:“妈,你儿子都这么大了,以后就别送了,快回去吧!”说完我便骑车走了,猛然间回头发现母亲那瘦弱的躯体在凛冽的寒风中,仍然凝望着她的儿子,我的泪啊不禁簌簌的流出来。放学时,冬天的月儿早已等候多时,那凛冽的北风呼啸了一天之后,竟越发的肆虐了,不由得催人快点回家。我刚走到村口,借着那月光,隐约看见了村口有个身影在久久的徘徊后,不时朝我们张望,似在人群中努力的寻找着什么。我刚要仔细的看她是谁,便听见她叫着我的乳名,竟然是妈妈!她又来等我了,泪水又模糊了双眼的我,问她:“妈,不是不让你来等我了吗?”妈说:“从小到大接送你也习惯了”哦,母亲习惯了。

这样的场面对于很多学生都亲临过,但亲临过并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因此,直接的生活对写作是必要的,但还不够。因为写作行为的发生,不仅仅在于外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经过作者的内心体验,加工、筛选、提炼再造的生活,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被学生经验了的生活。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并不缺乏生活经历,他们缺乏的往往是对生活的一种“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是将现实生活转化为写作内容的催化剂和转化器。因此,作文教学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设计好学生的心理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将外在的生活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引导学生形成“经验化”了的生活。当然这种经验化了的生活一定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和人性中最光辉的一面,譬如:积极向善、爱心、真诚、善良、勇敢、奉献……

三、通过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启动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情商,补充或激发学生在原有生活经历基础之上的心理体验,培养其较高的“同理心”。

如果说生活是作文之源,那么阅读就是写作之流。仅仅靠自己的生活经历来写作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写作需要借鉴别人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这种间接的生活经验弥补自己生活经验的不足,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感受生活中的“情、理、趣”。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开阔视野,我们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专门开辟“乡俗”栏目,把描写农村生活的充满了乡土气息的优秀文章刊登出来,让同学们反复的阅读。然后,鼓励大家自己动手写一写,让学生讲一讲上一周回家的见闻,家乡有哪些变化,然后老师适当评讲,为学生积累作文素材,告诉大家以后作文时需要哪方面的材料可以从中选择。通过这些做法,学生作文的胆子大了,作文中吹进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有捕鱼捉虾的乐趣,有新翻泥土的芬芳,有秋收夏种的喜悦与艰辛。学生的思想束缚松绑后,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广了,层次也多了。写的内容也都是正面的、积极的、率真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譬如,我班学生的富有乡土气息的生活片段:到了地里,我挥起镰刀就割。谁知手一抖,镰刀割到了我的鞋子。我“哎呀”一声,吓出了一身冷汗,只见鞋子出现了一道口子。我害怕了,满腔热情一扫而光,呆呆的站在田里,不敢再割了。爸爸跑到我面前,非常着急问我:“伤着了没有?”发现没有问题,他又像一个教练似的对我说:“孩子,你握镰刀的方法不对,要把刀口放平,这样不会割到脚了,而且割下来的玉米茬还会又平又短。”他便说边示范给我看。奇怪,那密密麻麻的玉米秸在爸爸的镰刀下那么听话,齐刷刷的倒在他的身边。于是我按照爸爸教的办法,弯下腰小心翼翼的割起来。嗨,还真灵,玉米秸好像被我施了魔法,按照我的指令都乖乖的躺下了。

半个响午过去了,长长地玉米地还望不到头呢。我直起身子,拭了一把汗,一点儿风也没有,太阳公公乐呵呵的看着我。我咧着嘴,捶着背,抬起头,我看见远处的爸爸割起玉米来像卷席子一样快,虽然他已经汗流浃背,但仍然一刻不停的割着。

古人云:“心中有趣,方能有趣。”心中的“趣”,就是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认知累积,而这正源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初中生作文特别是农村学生作文的精彩,绝少表现在取材惊天动地上,更多的是因为具有生活的味道――以情动人、以理动人、以趣动人。因此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引领学生立足生活、不断阅读、不断思考,在平凡中咀嚼出生活的“三味”――情、理、趣,精彩作文自然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