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杭州生态带内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杭州生态带内新农村建设模式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杭州生态带内新农村建设现状与需求,以及空间、产业等方面存在问题,并通过对杭州蒲阳镇桃北新村的新农村建设分析,探寻建设生态型村落的具体措施与注意事项,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实现生态带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生态带保护及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

关键词:生态带 新农村 桃北新村 人居环境与生态设计

1.引言

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中心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提出了“一主三副、双轴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城市空间形态格局。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为推动“六条生态带”规划的落实,杭州市近年来开展了《杭州市生态带概念规划》、《六条生态带保护与控制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研究工作,但由于生态带范围存在数量众多的乡镇和村庄农村,生态带的保护与地方建设在追求片面经济发展的现实中,存在较大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生态带规划的落实不甚理想。

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看,农村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其环境状况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杭州生态带内的新农村作为生产、生活密集区,其发展建设模式对生态带的生态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杭州生态带内农村建设由于缺乏规划导引而出现的农居点布局松散混乱、占地面积大、土地资源浪费;产业功能不合理、使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污染破坏;自然景观大量被人工景观代替,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退化等等一系列状况亟待改变。

2006年以来,我国开展了覆盖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杭州城市面临转型和跨越发展,也正处于低碳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中,诸多的要素叠加在一起,必须及时加强生态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有效保障杭州城市生态带空间和环境保育功能的发挥,使六条生态带规划得以落实,促进杭州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图1: 桃北新村总平面(规整的线性布局)

2.杭州生态带内新农村建设探索

近年来,杭州新农村建设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和试点生态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显露出生态村建设中易忽略的诸多问题。浦阳镇桃北新村就是其中较典型的试点村之一。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浦阳镇利用当地山清水秀的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注重对软硬环境的保护与开发,加强了区域内道路的建设,清理和转移了一批有损景观的脏乱企业和养猪场等,并全力做好因采石而的山体复绿工作,积极营造生态浦阳的良好环境。同时举内外之力,开发生态旅游景点项目。下文将以杭州市浦阳镇桃北新村的新农村建设为例,分析阐述建设生态型村落的具体措施与注意事项。

2.1 尊重原有聚落空间肌理,体现山水空间格局特色

2.1.1尊重原有的聚落形态

传统村落按照人的住居习惯以及生活方式,形成了空间丰富的村落形态,住宅与院落、道路与公共空间,水系与池塘……,组成了村落特有的聚落肌理。在新农村的生态规划建设中,首先应尊重村落原有的聚落形态,保留蜿蜒的村落道路,错落的建筑布局,开合有致的空间节点等,避免将农村居民点过度集中建设,造成村落肌理的破坏。如桃北新村的新农村规划(如图1),忽略了村落原有的肌理形态,而是仿照城市小区中的线性排列式布局方式安置住宅,丧失了传统村落的意象。村落肌理的丧失直接带来的是景观环境的单一化。

2.1.2维护山水空间格局。

杭州生态带内村落主要有山地形、平原型、山地平原交错型三大形式,河流纵横。传统村落选址大多靠近水域,形成了以自然山水为依托的山水空间格局。在杭州新农村建设中,无论是村舍建设、农田开发或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应从维护村落的山水格局出发,遵循有效保护、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最大限度地维护原始的自然山水环境,构建山、水、人和谐相处的新农村图景。

2.2 有机更新的建设思路,节约与利用自然资本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倡种节约自然资源、涵育生态环境的营建模式――小系统、短距离的营建模式,以使经济资本、生态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综合能耗达到最小化,减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对于城市地区大规模统一建设,杭州新农村建设应是一种“小系统”而非“大系统”的建设方式,使其中各种工作、能量运作及转换之间的距离最短,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

2.2.1必要的最小限度

在新农村建设中,尽量使用简单的工具,基本上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形成耕地的规模和石墙等景观设施的高度、尺度。如一般情况下,垒砌的石墙不宜超过人体的高度;道路以及建筑院落的尺度,以适应基本使用需求为宜,不宜过宽和过大。如桃北新村的规划建设中,住宅周边菜园的尺度较适宜,每块院落10-20平方米,合理利用了建筑空间,功能上还原了农田耕作,营造出生态、和谐的人居环境。(图2)

图2: 适宜的小尺度菜园图3: 自由生长的植物打破了僵硬的界面

此外在空间界面的围合上,也应采取“必要的最小限度的设计”手法。如图3所示桃北新村中的一个田园院落,油菜花自然生长,穿出了围合的栅栏,打破了栅栏原有直线型僵硬的界面,使得庭院空间更为生态、生动、自然。

2.2.2多变的地形

土与人具有多重的关系,作为生物生息环境的泥土在乡村随处可见,而在城市中,却被掩盖在厚厚的石材和水泥下面。重视土对乡村生态规划的重要作用。

首先,土是建立丰富的生物相的基础,没有土地以及微地形的变化,地表的水分就很容易流失,不宜种植丰富的植被。其次,土的堆积容易形成丰富的地形,使乡村地貌更加生动富有活力。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并不需要一味的重建亦或是用城市的建造手法与材料对乡村进行翻新处理,而是要尊重以及合理利用乡村资源。

2.2.3渗透的基面

构成乡村景观的材料,基本都是由多孔质的表面构成,如道路、河床、耕地等均为自然石材等材料。材料表面多存在着诸多孔洞,并且材料之间的交接也存在着很多缝隙。这些多孔洞、多缝隙的材料可以让雨水自然渗透,苔藓青草自由生长,从而使人造的景观融入自然环境之中。

2.3 保护乡土文化景观,显露自然生态

杭州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关注建造层面上的技术问题,同时还应涉及乡土文化景观的保护与继承问题。挖掘与传承村落传统地域文化,一方面便于保护村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利于保护村落传统形态,显露自然生态,形成村落自身特色,从而可利用特有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带动乡村整体的发展建设。

位于浦阳镇桃北新村的孙氏祠堂,随着桃北新村的规划建设,也进行了修建,由原本单一的老年活动场所,根据三进三层的建筑布局,改造成具有数十个功能不一的村民活动室,祠堂周边环境也可以很好地利用,祠堂可以成为桃北新村的文化活动中心,它的文化功能的强化也必将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但在桃北新村的一、二期住宅区规划建设中,就缺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建设。从平面布局图1上可以看出,整个村落没有村口广场、水塘广场、井台节点等公共活动空间,虽然沿水道设置了池塘,但实际调研中发现,此池塘只是一块面积较小的水池且紧临道路,水塘周边没有外延的公共活动场地,更没有座椅等可以停留的基础设施。水塘只成为了一个可供观赏的景观,丧失了其所承载的文化与精神意义。

杭州新农村建设应建立在充分尊重农村的地域文化,尊重村民的习俗、价值观的基础上,避免盲目地将城镇的建设经验与营建模式挪移到农村,造成乡土文化景观崩塌的错误局面。从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思路出发。村民的传统观念、习俗等非物质形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得到继承和发扬;同时,传统地域文化总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形态来物化,如宗祠寺庙、村舍房屋、风水树、风水林、山峰、古道、坟场等。新农村建设应将这些地域文化的载体一并纳入到规划设计中来。

2.4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是城郊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抓手。因此实施农居点集中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城市交通、电力、给排水、卫生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营造良好物质环境。

在具体建设过程中,按照“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的要求,大力开展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载体,以改路、改水、改厕和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违章建筑及危房拆除、“空心村”整治、裸墙治理、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建的桃北新村小区中,以并联式住宅为主,辅以少量多层集合住宅,提高了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率。此外,在住宅设计上,考虑到村民的生活方式具有“半城半农”的性质。新村镇在总体布局上采用了独门独户,居住和院落结合的住宅形式进行街坊式布局。住宅街坊面设置开场的前院空间和停车库(图4),住宅街坊背后设置院坝,满足了村民种植、饲养、晾晒以及堆放农具、杂物等农、副业生产要求(图5)。

图4:街坊面宽敞的机动车道路与车库(仓库)图5: 街坊背后的院坝(种植、饲养、晾晒、堆放农具杂物等)

3. 结语

总之,杭州生态带的保护形式非常严峻,保护生态带,需要重点关注生态带内农村建设,通过对其功能整合、空间优化、景观整治、产业引导、工业搬迁、市政配套等综合研究,从空间建设引导、产业发展导向、运行监管等三大方面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实现农村社会经济与人居环境有机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生态带保护及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进而实现保护生态带、维护生态带生态功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蔚,罗杰威. 可持续生活模式的探索――生态村( Eco2village) 运动及其特征浅述[J].工业建筑,2010年第40卷

[2]俞孔坚, 韩西丽, 栾博.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6)

[3]王祥荣.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4]翁伯奇,黄勤楼,陈金波.持续农业的新发展――生态农村的建设[J].云南环境科学,2000,增刊

[5]单德启,赵之枫.城郊视野中的乡村――芜湖市鲁港镇龙华中心村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99,11

[6]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

【7】楼晔 ,王 ,老年人居住户外交往空间景观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2011,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