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艺术性:教师教学表达的至高境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艺术性:教师教学表达的至高境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教学表达的艺术性表现了教师高超的言语表达能力,也是教师一生追求的至高境界,其主要体现在情感性、美感与个性方面。具体而言,教师主要从激感与触发共鸣这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来实现其教学表达的情感性。教师教学表达的美感是在情感性的基础上所达到的又一新高度,它是通过言语节奏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内心审美观念,是由内而外释放出的对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历程。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教师由自在到自觉地关注自身教学的生成性和创生性。由于一方面现有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内容表述不够恰当,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必须从自身教学的实践着手开展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工作,进而形成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关键词]艺术性;教师教学表达;至高境界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8-0040-04

艺术性最能体现出人的特有品性。在教育教学领域,它通过教师的教学表达得以释放和展现。教师教学表达的艺术性是其在教学表达规范、连贯与通顺的基础上的深化、扩充与具体化的要求,属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与各门学科的课程目标相符。可见,教学表达的艺术性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附属品,而是点亮人生、开拓未来的纽带,人类因教学表达的艺术性而达到理想阶段,走向精致、高贵与辉煌。教师教学表达的艺术性对师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思想交流及学生表达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正如夸美纽斯所说:“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1]它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更富有感染力与表现力。本文主要从教学言语表达的情感性、美感与个性方面具体介绍教师教学表达的艺术性。

一、情感性

教师,一向被认为是太阳底下最神圣、最光辉的职业。然而,有些教师并没有用百分之百的热情、爱心与感情对待学生,而是为了生存而教学,就像对待工厂流水线上的零件,情感缺失尤甚。教师缺失内在情感,又何谈教学表达的情感性?众所周知,教师教学表达的情感性是通过内在的情感意识流动来唤醒大脑储存的言语意识,不断地筛选、重组与联合,是由内而外、由抽象到具体与由粗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因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内在情感的支配作用。《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不管是侧重内容还是侧重表现,都说明了情感对语言的支配关系。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色彩,其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有其自身的思考和判断,而不是被动、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语文学科不但是一门学会使用本国语言的工具性学科,而且是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个体母语素养的人文学科,这就要求母语教师的言语表达具有情感性。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饱含了作者浓郁而深刻情感的作品组合而成的。这些情感丰富的文本需通过教师极富情感性、感染性的教学表达才能使学生领悟透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感情的陶冶,最终升华学生的内在情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母语素养。情感性对学生学习具有积极的促进性,而言语是情感的外壳,情感是言语的内核。没有情感的教学言语是一杯白水,一旦给它注入情感的血液,它就会具有非凡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具体而言,情感状态在教学中的作用,决定着教学活动中学生感知与体验的效果,情感状态还支配着学生记忆文章的效果,影响着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借助情感性的言语唤醒并激发学生潜藏着的感情,进而使师生共同步入情感交融的微妙教学境界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感情是激励学生学习的起点和导火索,也是吸收知识、转化能力、陶冶性灵与形成信念的助推器,所以“情”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一根主线。教师主要从激感与触发共鸣这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来实现其教学表达的情感性。

首先,教师反复诵读教学内容,全面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领会其中的深层内涵并将其转化为自身情感。优秀的教师首先自己是积极的阅读者,能将作品中的精华部分及时消化吸收,在反复阅读文本之后,能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将作者的情感完整表达出来。其次,对学生学习本门学科的情况有充分而深刻的了解。任何高于或低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都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所以教师教学表达的情感性唯有建立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方能够激发其学习动机,吸引其学习乐趣,进而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的共鸣。此外,教师能够驾驭教学表达的每一个细微环节,通过语音的拉长、语速的适时变换、语调的节奏有力、用词的恰到好处与语序的精心布置等来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提升学生言语表达的情感性,即使一个细小的语音都在表达情感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北京大学附级教师程翔老师在教《将进酒》一文时,朗读到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字时,全场师生的心无一不被陡然拨动,程老师的感情随着李白诗句的变化由开始的缓和到中间有节奏地转化为高昂,成功地将豪放派的李白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语文教师通过“含情脉脉”的教学言语与学生展开思想的交流与心灵的对话,做到以情动人、以情达意。由此可见,教师教学表达的情感性是教学表达的出发点,是展现教学内容的表达手段,欲使教学目标达成,就先要以教学表达的情感性作为铺垫。只有准确无误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情之所在,才能在理智上产生师生间的共鸣,产生良好的最佳学习效果。含情的教学言语可根据感情的强弱分为刚情、中情与柔情三类。所谓刚情,是指那些感情强烈、音调较高、力度较强与节奏较快的教学言语;中情介于这二者之间;而柔情则指那些感情深沉、音调不高与节奏舒缓的教学言语。这三者均为情感性言语,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与转化,教师可依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或交替使用。所谓据文定情、因文传情,按照课文本身的情感特征,情感性教学言语可概略分为三种类型和基调。第一种是所谓阳性言语,即情感激越或热烈,音调高亢、遒劲,语速迅捷,这可在教《最后一次讲演》《海燕》这类课文时运用;第二种是所谓阴性言语,指情感深婉、绵延,音调柔和或低转,语速舒缓,可在教《背影》《济南的冬天》这类课文时运用;第三种是中性言语,即情绪平和,音调适中,语速一般,可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食物从哪里来》这类说明文时运用。

面对如此精彩的教学内容,教师需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才能将文中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真正表达出来,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受到感染和鼓舞,师生和生生的思想情感才能相互碰撞,彼此得到启发,最终实现“教学相长”这一教学目标。处在发展阶段的学生不愿听教师一味的说教,乐于接受新鲜、刺激的事物。而文本内容都是抽象、间接与概括的知识,教师要想让学生接受文本知识,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在教学言语上用功,运用文学作品与自身言语表达的情感性去打动学生,使他们积极投入文本学习中去。

二、美感

教师教学表达的美感是在情感性的基础上所达到的又一新高度。通过言语节奏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内心审美观念,是由内而外释放出来的心灵之歌。各门课程都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他们全面与可持续发展。这要求在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提升内在的审美情趣,进而转化为外在可观与可感的美感。教师教学表达的美感绝非一蹴而就,它是不断发展与提升的一种过程美与流动美,更是一种整体美。教师通过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不断积累富有表现力且体现美感的有机元素,时时更新对真实事物的看法,加深对善的事物的印象,最终形成对美的事物的独特评价。每位教师教学表达的美感因人而异,因此,美感不能复制,只能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去探索与创造。

教师教学表达的美感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独特的美,能否被挖掘出来,使学生通过感受文本内容的美,进而转化为学习一门学科的动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取决于教师能否修炼成一双“火眼金睛”。其次,教师需将学生看待为一个充满审美想象力、判断力与创造力的可塑性群体,课堂也就成为富有动态美、自由美与启发美的生成空间,教师可充分创造美的课堂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最后,教师将内在的审美品质借助富有美感的言语恰当地表达出来,使课堂大放异彩,好似书写了一曲优美、绚丽与动人的华章。

以语文教师为例,教师在教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运用对比朗读的方式,课堂以用既雄浑悲凉又不失沉郁顿挫的言语朗诵杜甫的《登高》作为开始,形象再现作者当时的心情与感受;而当诵读堪称“山水田园诗中的典范”的《山居秋暝》时,教师须注重自身言语的欢快、清新又宁静的节奏感与韵律感,同时在语调、语速与句式变化方面作相应处理,达到音韵的和谐,方能体现出文本内容与作者思想的空灵与超脱。可见,语文教师言语表达的美感、作者及文本内容应具有紧密相连的天然关系,三者达到水融的效果时,才能促使学生在感悟中学习表达母语的同时有意识地锤炼自身的言语表达,与文本作者用心交流,并与经典对话,在语文教师音乐性的言语表达所创设的良好氛围中,深受经典的熏陶,使情感和品格得以升华。最后,学生还可通过自身对美感的理解进行有节奏与韵律的朗读与口头表达,从而得到积极的思维体验。

三、个性

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教师从自在到自觉地关注自身教学的生成性和创生性。由于一方面现有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内容表述不够恰当,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质量良莠不齐,因此教师必须从自身教学的实践着手开展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工作,进而形成个性化的言语表达,同时教师对自身言语表达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而且近年来有不少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和讲座为其他教师的教学表达作了示范,这使教师有必要也有机会提升自身教学表达的个性。由于个性化的教学言语源于教师对他人思想的内化,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展开深度思考,将个性思维转化为个性化的言语内容,再不断尝试言语优化组合,最终才能外化为个性化的言语表达。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表达源于内在的独立人格。唯有人格独立,教师才敢于质疑权威、坚持真理,才能在探索精神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教师需不断夯实自身的母语素养,有的放矢地表达个人的真知灼见,为每位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身心养成而服务,通过富有个性张力的言辞来吸引学生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来提升和发展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并在“立言”的基础上达到“立人”的效果。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有自觉的批判意识和独立人格,起到社会道德的典范作用。教师拥有独立的人格,才能独立思考与自由表达,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之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源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2]个性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潜能与气质,它独立借助自身的感觉与理性,使个体在不同环境与各种思想观点下有所领悟。没有这种才能,个体也就没有了个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也只能变成他人的复制品或仿制品。教师对个性言语的渴望,是基于其对学生个体追求与终极关怀的关注。教师的教学言语可展现教师的个人素养、精神境界与思想深度等,还可体现出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可更好地引领学生思想的发展与进步。言语表达的个性化是教师为胜任教学工作所必备的良好的母语素养、创造性的内在思维能力与灵活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等各种品质的综合体。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其逐渐形成的具有个性化教学风格与风范,由内在教学品质和长期教学经历结合而成,如同一幅水融的泼墨山水画,散发出独特与永久的艺术魅力。

首先,教师要树立起较强的言语生命意识。言语生命意识主要靠言语生命来传递,这主要靠教师言语行为中显示出的言语人格感召力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任何言语都是由个体内在思维对各种语言材料进行搜集、筛选与加工而成。优秀教师个性化的言语表达离不开其内在思维独特、自觉与积极的目的性活动,这种有独特目的性、自觉性意识的活动决定了教师言语个性化的产生。因此,树立起较强的言语生命意识,正是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言语走向个性化的第一步,是教师对课程内容及相关问题做出个性化价值判断的一种自我表现。因此,即使星火般微弱的个性化言语表达,也远比机械、呆板地复制他人思想的言语照搬要影响深远得多。简单的复制不会带来教师思想意识的转变,得到的只能是言语泛滥和思想苍白。因此,正是今日的言语生命意识造就了明日个性化的言语表达。

其次,教师要敢于坚定民主、公正与平等的思想立场。师生在课堂上保持心灵沟通、思想碰撞,离不开教师对民主、公正与平等的课堂氛围的创设,而这一课堂语境的营造又离不开语文教师敢于坚定民主、公正与平等的思想立场。针对课堂各种社会现象的缩影和再现,教师要坚守自身的思想立场,敢于批判、质疑各种社会流弊,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其情操,引导其走上健康、民主、自由与独立的人格之路。虽然这并不容易做到,但是有志于秉持民主、公正与平等思想立场的教师必将用个性化的言语展现时代赋予他们的光辉形象。

最后,教师要自觉追求具有一定陌生化效应的言语表达形式。唯有追求陌生感的言语表达形式,教师才能将传承几千年的人类优秀灿烂文化真正呈现给学生,把有着鲜活、个性化的思想与饱含情感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追求陌生感的言语表达形式是其个体生命走向成熟的真正表现,意味着其课堂教学言语风格的形成。教师以他具有陌生化效应的言语表现为依托,来展开充盈个体才思和心智活力的教学活动,感染和带动学生一起创新课堂学习,则无愧于其担负的神圣教育使命。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表达将彰显母语鲜活的生命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43-244.

[2]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21-422.

[3] 〔美〕杜威.杜威教育名篇[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