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评促教 双剑合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评促教 双剑合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被人誉为一把“利剑”,可以劈开思维的混沌,开启智慧的火花,舞出绚丽的剑花,带领学生走向成功。课堂教学固然重要,有效的评价也不可或缺,由于其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既改进教师的“教”,又促进学生的“学”,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既发掘学生的优势,又发现学生的不足,所以评价被称为另一把“利剑”。很难想象,脱离了评价的课堂教学会是多么的单薄,而脱离了课堂的教学评价是多么苍白,教师应该将二者进行融合,才能达到“双剑合璧”的境界。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在确定“自主探索”研究课题的同时也确定了“评价推进”研究小组。在一年多的实验中,评价推进组和自主探索组相互配合,自主探索组在台前展示体现课程新理念的有效课堂,而评价推进组则主要通过设计一些创新试题,分别组织普通班和实验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并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反馈给自主探索研究小组,做好幕后跟进工作。自主探索小组根据测试所反馈的信息对他们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研究,针对测试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设计教学案例并实施教学,课后再次组织学生进行后测,检验教学效果,同时也检验试题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二、实践阶段

(一)创新评价试题,反思课堂教学

从“双基”到“四基”,从关注结果到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核心理念。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公民的数学素养;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自主探索研究小组,关注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开展“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研究。那么渗透效果如何呢?我们为四年级学生设计了一份能评价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建构的试题,组织四年级的三个班学生进行测试。(其余三个班,作为对比试验班级暂时未参加测试)

1. 测试中所反映的问题。

通过测试我们发现以下两道题学生完成的情况不太理想。

1.观察下列算式,想一想有什么规律,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1+2+1=(1+1)+2=?摇 ?摇

1+2+3+2+1=(1+2)+(2+1)+3=?摇 ?摇

1+2+3+4+3+2+1=(1+3)+(2+2)+(3+1)+4=?摇 ?摇

1+2+3+4+5+4+3+2+1=?摇 ?摇=?摇 ?摇

利用上面的规律,请你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1+2+3+……+9+10+9……+3+2+1=?摇 ?摇

1+2+3+……+19+20+19……+3+2+1=?摇 ?摇

1+2+3+……+29+30+29……+3+2+1=?摇 ?摇

2. ?摇……

(1)根据上面的圆片层数与总个数之间的关系,填写下表:

(2)按照这样的规律放圆片,如果摆10层,一共需要( )个圆片;如果用了240个圆片,那就刚好摆了( )层。

2.测试结果分析。

(1)第1题:正确率不高,但失分情况却呈现多样化。

通过对学生试卷的统计,我们发现:四年级学生能找到规律,正确解答第1题只占23%;从解题过程上看,有60%的学生,因为未完全发现数与式中的规律,所以对半题,错了半题,其中模仿意味很浓;另外有6%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手,交白卷。

从试卷分析中我们看到第(1)题学生仅仅靠机械模仿和计算就能完成,因此学生完成情况较好。而第(2)题要应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各题得数,学生完成得相对较差,完全暴露了部分学生还处于机械模仿的状态,无法自主探索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还未真正建构起数量之间的模型关系。

(2)第2题:不是探索规律而是依葫芦画瓢。

第2题中,前面有算式样例示范,95%的学生完成第(1)题,可是最后一空失分的学生重高达64%。试卷批改结束后,我们对学生展开了一次“访谈”,意在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解题时的想法和错误的原因。当问表格中的数据你是根据什么填写时,大部分学生只是将算式与图形对应观察,他们发现算式的积是圆片的个数,而且算式都是1×2、2×3、3×(?摇?摇)两个连续自然数相乘,而对于表格中的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他们没想太多。可见,我们的学生探索得到的只是算式表面规律,并不具有从算式中抽取数学模型的想法和能力。

3. 评价反思。

通过测试和研讨我们发现,这两道题目都属于数学建模的题型,学生错误率高的原因是他们的建模能力还比较欠缺。我们反思:课堂中我们虽然有意识地在为学生渗透建模的思想,但学生实际的建模能力还是不容乐观,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学生在数学建模的能力形成上面临两大难关:(1)通过观察实际情境,从中发现问题,探索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2)通过抽象,将简单的现象利用数学符号表达成模型关系式的能力。

(二)利用评价反馈的信息、精心设计教学案例

围绕如何突破上述两个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模型思想,我们的自主探索课题组开展了尝试性的探索研究,利用评价反馈的信息,精心设计《植树问题》一课,力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

1. 案例说明。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置“在240米的路一边种树(两端都要种),需要几棵树?”这样一个大数据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要求学生进行验证。由于数据太大,画图验证的方法无法使用,在学生无计可施的情况下自然地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化繁为简。而后,师生共同探索讨论从简单问题入手,通过列表、画图找规律的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起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模型,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回头看”,总结建模的一般方法。这看似简单的回头看,把建模的“经历”提升为“经验”。有了建模的经验后,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模型的思想自主探索其他情况下(包括在封闭图形上)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建模能力的提高。那么实际的效果是怎样的呢?评价是检验教学实效的唯一依据。

2. 以评促教、检验成效。

课后我们马上对上课的班级实施了测试。以下是两道题两次测试的对比统计情况。

从测试结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学生感悟和运用模型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能充分地进行大胆的猜想、小心验证,并通过画图等策略帮助自己发现、总结规律,能真正地建立起数量之间的模型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测试的结果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想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逐步渗透并引导学生不断感悟,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建模能力。

三、实验的阶段体会

我们的课堂因为评价的反馈作用更加理性且充满生机与活力,而我们的评价因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加精彩且科学与全面。同时我们也深深体会到模型思想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思想,建模能力的培养必须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通过一两年时间可以形成,也不是通过一两节数学广角课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统一思想,注重挖掘每一节常态课下所蕴涵的建模思想,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与创新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在课题研究实践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只有让“课堂教学”与“有效评价”双剑合璧,才能舞出别样的精彩。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