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
科学探究是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因此,科学探究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和实践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问题意识非常薄弱,不会提问题,不敢提问题,甚至连这种意识都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
1.师道尊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教师解决,有意无意中抹杀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天性,更为严重的是造成了当代学生的一种惰性,他们不用动脑便可坐享其成,这成为学生一个致命的缺点。
2.班额太大
现在初中班额一般在40~50人左右,为了防止这么多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以致影响教学,教师一般把这个权利交给极少数好学生。这样,其他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很大伤害,变成了“你讲我听,你不讲我不想”的处境。
3.缺乏观察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但现在有的学校实验器材不到位,开不起实验课;有的教育工作者为了赶进度、图省事,该做的实验不做,学生不能对实验进行观察,无从思考,又何来问题。
4.脱离生活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以及当代选拔人才的弊端,使学生对国家大事、社会风气充耳不闻。
二
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薄弱,教育工作者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1.改变师生角色,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信心
新课程标准说明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不是灌输着。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成为一种朋友的角色,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间,实现师生平等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允许提倡学生发问,教师不应吝啬鼓励性语言,使学生得到自豪感、成就感。
教师尊重学生的见解,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给每一位学生发言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一位学生都乐于思考、乐于发问、敢于发问。
2.鼓励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起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松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要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使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去获取新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潜能,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讲“声音传播”这一课时,笔者分别做了三个实验以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①真空铃接上电源――响铃,关掉电源―停止响铃;②接上电源,然后抽气,铃声消失;③响铃,但让学生捂住耳朵。实验过后,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笔者并没有阻止学生,而是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发现问题并尝试自行解决,结果学生通过讨论自己总结出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
3.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情景
当代教育提倡情景教学,根据情景(可以是课堂内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图或者是自制课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大胆充分地发表看法,提出所思考的问题,与学生老师共同分享,共同研究解决。
情景教学流程一般有以下步骤:
①创设情景:利用电教媒体、图画或生活中的事例;
②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情景中的现象;
③提出问题: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情景,提出见解及不明之处;
④讨论交流:针对问题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
⑤归纳总结:时机成熟由学生总结,其他学生补充得出结论。
例如,压强小桌实验。
①创设情景:滑雪者及步行人在雪地上滑雪及行走时的不同现象。演示压强小桌实验。
②启发引导:同是前进,但方式不同;同样仪器,但放置方式不同。
③提出问题:为什么穿着滑雪板的没有陷进去?为什么压强小桌桌面朝下陷进去的越深?它们二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呢?
④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发现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受力面积不同。
⑤归纳总结:压力不变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
4.培养观察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
中学生处于求知旺盛、好奇心强的年龄,这是培养提出问题的基础。好奇心是潜在的创造力。想方设法提供尽可能多的观察机会,养成乐于观察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每一位物理工作者需要着力进行的工作。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只有学生提出问题,多提问题,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才能被唤醒、被激发。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开放性思维训练,打开学生的思维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