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抗力在歌唱训练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抗力在歌唱训练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声乐教学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矛盾的现象:教师在要求学生用力的时候,又强调某些部位要放松,明明是肺部的气流向上冲击声带才能发出声音,教师却一再要求气息下沉,一面叫打开喉咙,一面又强调收紧喉口,这些表面上看来完全相反的作法,往往使学生莫衷一是,感到惶惑。然而一旦做到老师的要求又果真会发出好的声音、产生理想的效果。在此有必要对这些矛盾现象作本质的探索和揭示,才能清楚地认识歌唱发声的正确方式。对立统一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因此,只有运用辩论的观点去认识歌唱发声中的诸矛盾,才能在复杂的机能训练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本文试图就歌唱发声中常见的对抗性问题作一分析。

一、气息运动与推拉对抗

歌唱是将肺部的空气由气管呼出,形成一股气流冲击或说震动声带而发声的。这种力是一种向上向外推动气流的推动力,即“推”。为使这股气流符合歌唱诸方面(共鸣、力度、长短等)的要求,能够均匀地、有力地、悠长地地呼出,为避免对声带施加任何过量的气息压力,致使它负担过重而妨碍正确、平衡的声节,在呼气过程中必须对呼吸加以控制,这就要有一种保持力,即“拉”。这种保持力同推动力恰好相反,它是一股人为向下运动的气息压力感觉。它产生于推动力又制约着推动力,两种力量既统一又对立。推动力是一种动力,保持力是一种阻力。在歌唱中相互依存,又相互对抗,求得平衡,当然推动力大于保持力。因此,歌唱时气息才能有控制地均匀地呼出,成为歌唱中正确的呼吸方法。运用这种呼吸法可感到在发声时,胸廓下肋骨不是明显地下塌,而是渐渐地往回收。横隔膜不是明显地放松,而是平稳地还原。感觉上似乎仍在继续扩张,仍然保持着吸气的感觉。正如意大利声乐教育家伦巴蒂所说:“歌唱时就好似吸气过程在延续。”声乐教师也总是要求学生保持住气息,别向外送,要吸着唱。这些感觉正是气息运动中两种对抗性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当然在歌唱过程中,这两种力量的运用要自如,不然会使气息僵硬、声音逼紧。经过长期训练,使其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二、歌唱状态与松紧对抗

松与紧是歌唱发声的两种机能状态,两种状态运用不当,会直接影响歌唱质量,更严重的还会损坏发声机体的健康。歌唱时到底松好还是紧好也是一个对立统一的问题。沈湘先生曾说“该用劲的地方要用劲,不该用劲的地方别用劲”,这里用劲和不用劲即是指紧与松。说明歌唱中有紧有松,关键要搞清什么地方紧,什么地方松。凯萨利在其《心的歌声》也明确提到:“放松地唱,就是除振源机能本身和呼吸器官外,放松一切。”振源机能即声带在整个歌唱过程中,应充分靠拢、拉紧,具有足够的张力,这样才能产生结实而有光泽的声音。相反,如果这里放松,声音则松懈,模糊,毫无光彩,给人以漏气的感觉。同时发声呼吸中,某些部位要有一定“紧”的状态,如胸廓和后背、横隔膜和腰部四周肌肉向外扩张,小腹向内收缩并向上提、推动气息、臂部肌肉也向内收缩向上提。如果这些部位松了,就产生不了前面所说的气息的推动力和支持力,也就不会有歌唱的气息。同样地,歌唱时大脑神经须处于高度兴奋和注意集中的状态,若处于一个松懈的状态就无法歌唱。除了上述这些部位,身体的其它部份都应尽量放松。尤其是下颚、下巴、脖子肌肉和面部肌肉,还有口腔内部、舌头,软腭和咽喉。若这些部位紧,太使劲,则无益于歌唱。

松与紧同处于歌唱的整体,它们对立协作,相互依存。一些部位的紧是为了另一些部位的松,而另一些部位的松,才使某些部位得以紧。诚然,即使紧的部位也要适当的松,松的部位也要有紧的感觉,歌唱时大脑高度兴奋,精神集中,发声和呼吸器官积极活动,紧张工作,而外表亦即脸部表情和形体状态,却要给人感到轻松自如。总之,在歌唱发声中要做到有松有紧,松紧适度,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内紧外松、意紧形松。这样才是歌唱发声的良好状态。此外,在歌唱咬字方面也有一个紧和松的问题。字咬得过松就会吐字不清、咬得过紧就会把字咬死,影响共鸣、影响声音质量。所以歌唱吐字也要松紧适度才能行腔圆润,吐字清晰自然。

三、收紧喉口与打开喉咙

“收紧喉口”是美声唱法的一大机能特点,它是由稳定喉头和抬高喉头上方舌骨后部、会厌,使之形成半卷状,以及后咽壁收缩形成的。这样在声带上形成一个倒漏斗形的管状共鸣室,即把不整形的咽腔调节为整形的“基音共鸣管’,改变了只以天然的喉腔共鸣为主的状态,延长了喉腔。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发音效率,而且还能明显地改变嗓音音色。“收紧喉口”使声音出现了一个高频的共振峰,使声音中带有结实铿然的高频亮音。由于这个结实铿然的高频亮音的存在,使声带有一种如管乐器之美的色质。据现代科学仪器观察,优秀的美声歌唱家在演唱时,喉口都是处于收紧状态的。“打开喉咙”是美声唱法的另一大技能特点。打开喉咙是指降低喉头,适度拾高软腭,口腔和牙关适度打开,同时也打开口腔、喉腔和鼻咽腔,使这些部份在歌唱时始终处于一种打哈欠状态。由于喉头下降,造成舌骨后部与甲状骨后部产生空间,使喉腔变长,成为较大的管状。喉头降低,避免了舌骨与甲状骨之间的挤卡,打通了声音的通道,还因口腔和牙关、鼻咽腔等的适度打开、软腭的适度提起,使声音获得丰富的泛音共鸣,而变得雄厚圆润,丰满有力。因此,“打开喉咙’实际上等于在一个能发生高频亮音的基音共鸣管上,再套上一个能改变音色的泛音共鸣管。这一对泛音共鸣的强调使“打开喉咙”成为美声唱法必不或缺的机能特点。吉诺・贝吉在谈到美声唱法的三个基本条件时,首先强调的就是要喉结保持在最下面,打开喉咙。

“收紧喉口”和“打开喉咙’是美声唱法中两个重要的机能特点,二者同处于喉、咽腔。一个要收紧,一个要打开,又是互为矛盾的一对,如调节不当就会使歌唱发声走向歧途。

歌唱发声是一个复杂的生理机能的运动过程,它需调动各生理器官积极而有机、有序、有度的参与。良好的发生状态是各种器官在运动中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互相协调、相反相成的结果。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即认识了歌唱发声中诸矛盾的本质,在歌唱的训练和教学中能避免片面性,寻求歌唱整体状态的协调平衡,充分拓展人声的潜力,使歌唱发声的方法不会偏离科学的轨道。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