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167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167例皮肤鳞状细胞癌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为初步了解皮肤鳞状细胞癌(SCC)在我地区的发病情况及治疗效果,回顾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皮肤外科收治的皮肤SCC患者16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67例SCC患者中,年龄50岁以上152例(91.0%),男女比为1.32∶1,病变发生于头面部108例(64.7%),病程2个月~30年,病损直径从0.5cm~20cm,病理分型中普通型为113例(67.7%),其中Ⅰ级74例(44.31%),特殊型54例(32.3%)。误诊病例数21例,手术复发率为3.0%(5/167)。结论:SCC好发于老年人头面部,男性较女性多见,病程缓慢,患者重视不够,手术治愈率高。

【关键词】皮肤鳞状细胞癌;组织病理;手术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427-02

鳞状细胞癌(SCC)通常简称为鳞癌,又名表皮样癌,系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角质形成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在我国鳞状细胞癌为皮肤恶性肿瘤中最常见者,其发生率占皮肤科恶性肿瘤的78%~90.9%[1]。具有病因复杂、临床误诊率高、恶性度大及侵袭性和破坏性强等特点。本文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皮肤外科收治的皮肤SCC患者167例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病理表现,为提高临床工作者皮肤SCC的诊断水平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治SCC患者167例,男95例,女72例,年龄32~92岁,平均59岁。病程2个月~30年,平均3年4个月。病损直径从0.5cm~20cm,平均2.4cm。所有患者术前先行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SCC。对术后患者采用门诊和电话两种方式进行随访,术后随访1.5~5年,平均3.8年。

1.2 手术方法:术前均予常规检查,排除合并其他肿瘤情况,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术前标记肿瘤切除范围,以清晰的瘤体边缘为界,若边缘不清,则以瘤体周围包绕的炎性红晕为界,切除范围距瘤缘5~10mm。以含肾上腺素的0.5%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尽量不刺入瘤体。沿标记线完整切除皮损,深至脂肪浅层或浅筋膜深面,若瘤体侵犯较深,可切至深筋膜,鼻部可至骨和软骨面,离体组织标记方向立即送检冰冻病理,直至结果回报各边缘和基底无残癌组织方可关闭创面。创面根据部位和大小选择局部皮瓣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

1.3 术后处理:术后按常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皮瓣术区适当加压,同时叮嘱患者减少局部活动,以减轻渗出。局部皮瓣术后7~14d拆线,全厚皮片游离移植术后10~14d拆线。术中切除的离体组织除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外,要求术后再次进行常规病理检测,再次明确肿瘤切缘及基底有无残留。

2 结果

2.1 SCC的发病年龄和性别分布特点:167例SCC男女比为1.32∶1,发病年龄80岁以上15例,70~79岁40例,60~69岁66例,50~59岁31例,40~49岁13例,小于40岁2例。≥50岁占91.0%,发病高峰年龄为60~69岁。

2.2 SCC的好发部位:鼻部25例(15.0%),面颊部29例(17.3%),额颞部28例(16.8%),眶周17例(10.2%),口唇9例(5.4%),躯干28例(16.8%),四肢22例(13.2%),会9例(5.4%)。108例SCC(64.7%)的病变集中于头面部。

2.3 临床表现:167例皮肤SCC患者,病程2个月~30年,平均3年4个月。病损直径从0.5cm~20cm,平均2.4cm,其中小于1cm22例,1~4.9cm118例,5~9.9cm19例,大于10cm8例。临床分型中菜花型86例,溃疡型76例,其他类型5例。界限清楚者129例, 界限不清者38例。皮损处伴有疼痛等自觉症状者48例, 无自觉症状者119例。其中转移性皮肤SCC 3例。

2.4 组织病理学分型 167例皮肤SCC患者中同一部位多发者12例(每个患者多发的病理分型相同,均按1例计算)。普通型113例(67.7%),按照Broders分级法,其中Ⅰ级74例(44.31%);Ⅱ级29例(17.4%);Ⅲ级12例(7.2%);未见Ⅳ级。特殊型54例(32.3%),其中腺样型18例(10.8%);疣状癌18例(10.8%);透明细胞型11例(6.6%);梭形细胞型7例(4.2% )。

2.5 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病例数共145例,误诊病例数21例。其中结节隆起型皮肤SCC误诊为肉芽肿7例, 误诊为基底细胞癌(BCC)9例;浸润型皮肤SCC误诊为扁平苔藓4例; 溃疡型皮肤SCC误诊为炎1例。

2.6 167例皮肤SCC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除少数皮瓣渗液外,无感染、坏死、挛缩畸形发生。术后平均随访3.8年,共复发5例,复发率3.0%,其余(162例) 均1次手术治愈。

3 讨论

国内报道年龄>60岁为发病高峰[2],也有国内资料[3]显示以50~60岁的发病数(30.1%-35.3%)为高峰,其次为61~70岁(20.4%-28.0%),40岁以下较少见。与本组病例基本吻合。国外资料显示,SCC的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3:1。而国内数据显示男女之比为1.5~2:1[4],本组病例男女比例为1.32:1,基本相接近。国内付爱华报道的资料显示,暴露部位SCC占总体的61.82%[5],本研究中,头面部SCC占总体的64.7%,与其他国内统计基本相符。证明皮肤 SCC的发生与紫外线照射密切相关。

本组病例病程从2个月至30年不等,平均3年4个月,与孙莹等[6]报道3.06年相似。病损直径从0.5cm~20cm,平均2.4cm。临床分型中菜花型86例,溃疡型76例,占绝大多数。多数患者是在出现明显皮损破溃、渗出、反复破溃不愈,甚至伴有疼痛等自主症状后才来就诊,考虑原因:病损发展缓慢,局部淋巴结转移率低,预后远优于其他常见恶性肿瘤;全身症状不明显,对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容易忽视或误诊;好发于对SCC了解较少的老年人。

在皮肤 SCC的组织病理分型中, 普通型中Ⅰ级最多见 (74例,44.31% ),其次为Ⅱ级(29例,17.4%% )。组织病理特殊分型中, 腺样型 (18例,10.8% )较常见,多发生于面颈部暴露部位;皮损中央溃疡形成者多见于Ⅰ级皮肤鳞癌 ( 34例, 占溃疡皮损总数的45.9%,多发于头面部(18例,占溃疡皮损总数的52.7%),可能与日光照射关系大。溃疡在组织病理上表现为明显的炎症反应, 主要为多数嗜中性粒细胞或同时伴有其他多种炎性细胞。炎性细胞的出现恰恰说明组织对癌细胞反应强烈, 产生抵抗和防御。随着皮肤 SCC的组织分化程度由高到低, 炎症反应也由明显到无。由此可见, 临床表现中溃疡的形成不仅仅是临床表现之一, 也从病理角度反映出肿瘤的恶性程度。

皮肤 SCC的临床治疗方法很多,应根据皮肤SCC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部位、 患者年龄及其身体状况和经济承受能力综合考虑。早期准确诊断成为该病治愈的关键。目前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最常用也是效果最确切的方法;此外,放射治疗、激光、冷冻、药物治疗也被用作相应的辅助治疗手段。基因治疗是目前研究的前沿和热门治疗方法,具有可观的治疗前景。由于该病头面部高发,所以术后面部的美观成为很多患者关注的重点,尤其是低龄患者。手术必须完整切除肿瘤及边缘部分正常组织,即使严重影响美观的鼻周、眶周及唇部肿瘤也要手术切除[7]。创面修复因局部皮瓣颜色、厚度、弹性与受区皮肤近乎一致,并带有血管蒂,易于成活,且术后切口愈合平整,外形满意,故作为首选术式。其余创面缺损过大或特殊部位则以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较中厚、刃厚皮片挛缩更小,厚度、弹性更佳。

早期预防和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必要的健康预防知识普及,养成良好的防晒习惯,通过各种途径让人们认识皮肤SCC的临床症状和危害,对于可疑皮疹和皮损要及早进行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以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从而降低皮肤 SC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Dancer SJ,Shears P,Hatt DJ.1997.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oliforms from glacial ice and water in Canada High Arctic.Journal of Applied Microbiology,82(5):597-609.

[2] 吴昌辉,魏矿荣,蔡吕金,等.中山市1970-1999年皮肤恶性肿瘤发病动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4;30(5):8-10.

[3] 王侠生,廖康煌.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978-981.

[4] 武忠弼.中华外科病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12.

[5] 付爱华,刘喜福,王晓丽,等.老年皮肤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12):1728-1729.

[6] 孙莹,郑华,于艳,等. 皮肤鳞状细胞癌74例临床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0):2830-2832.

[7] 柴灵莺,汤建国.头面部基底细胞癌41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6,27(10):297-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