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米进化悬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米进化悬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何进一步调节自身节奏,能否不断打开用户愿意付费的新增值服务营收点,

小米今后进化的最大悬疑

当“果粉”的尖叫渐行渐远,“米粉”的痴迷还能持续多久?

从产品到营销,再到企业核心人物,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小米)和苹果都有太多相似之处。这是两家同样注重用户体验、注重粉丝经济、拥有典型灵魂人物的企业。不同的是,小米在大洋西岸,苹果在大洋东岸。

据全球著名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 Analytics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47%。其中,三星占据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1/3,而苹果的市场份额则跌至3年内最低点。另外,来自市场调研公司IHS iSuppli的数据同时也显示,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苹果已被三星远远抛开,但与之相对的是,小米却风头正盛。

截至2012年底,出货量从0到719万部,营收从0到126.5亿元,小米用了2年8个月。目前小米手机每月出货量达到150万部,峰值时达到200万部。

在中国手机市场,这样的增速绝不多见。

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不止一次公开感慨,谈小米的人很多,懂小米的人很少。

在雷军的眼中,小米一直在做“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所谓让用户尖叫,是指在产品创新、体验、性能、性价比等方面能给予用户超预期的惊喜感受。

然而,小米手机的成功或许更多依赖于其强大的营销能力,业界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在少数。对此,小米某不愿具名的高管一再强调,对于任何一家硬件提供商来说,营销做得再到位,如果硬件本身不行,还是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可。

单纯从数据来看,2011年9月5日,小米1首次在网上预售,34小时共预订出30万部。12月18日,小米1第二次预售,3个小时又卖出10万部。在不到40个小时内售出40万部同款手机,这确实是一个消费电子领域的神话。

这样的神话,大洋彼岸的苹果也难以企及。雷军认为,这是因为小米一直坚持互联网方法论, 即基于互联网用户的超大规模“众包模式”,让用户参与到小米产品和品牌的创造中来。此外,小米的MIUI等软件以及其互联网应用,也坚持快速迭代,快速试错完善。

的确,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些是小米能够形成目前市场轰动效应的基石所在。

退烧在所难免

然而,随着小米效应的风靡,其问题也接踵而至。

用户反映小米手机重启、自动关机、网络连接不畅等问题也频频出现于网络舆论中。任何一家手机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小米和其他手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小米的透明度非常高。“当手机出现问题时,诺基亚的用户首先想到的是联系维修点,而小米用户则会首先选择在网络上吐槽。”

无论这种说法能否成立,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却是,对于小米来说,网络是把双刃剑。

硬件质量可以随着规模和工艺提升而改善,但是产品规模高速突破的边界在哪?对于坚持互联网方法论,迎合新消费主义的小米而言,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它一直作为一个异类而被广泛围观。

据市场研究公司Strategy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2.3亿部,中兴、华为,分别以5%和4.8%的份额排在全球第四和第五,其全球出货量分别为1150万部和1110万部。而小米手机2013年的半年成绩单是703万部。从规模上来看,小米还远远不能与中华酷联(即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相抗衡。

如果按照之前一年一款新机的速度,小米3将在今年8月份面世。然而,小米3尚未如约而至之际,红米却横空出世。

2013年7月31日,小米联合腾讯了一款价位为799元的红米手机。这款手机除了超低价位,其配备也相当惹眼。来自小米手机内部的信息显示,红米的火爆程度远远高出了预期,首批限量供应只有10万部,而预约量已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开放预约半小时内已超过100万部,当晚就突破了300万部,并在3天内又破了500万部。

红米是小米的子品牌,小米内部人士对《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表示,双品牌的分野在于:小米手机定位发烧友,追求高性能、高性价比,由顶级供应商提供高端元器件;而红米手机则定位大众用户,追求体验、高性价比,由一流供应商提供优质元器件。

红米的定位并不仅仅是对小米生态中用户群的细分,而是小米从发烧友群体的基础上向泛发烧友群体以及大众用户群体扩张的延续。从发烧友到泛发烧友再到大众用户,意味着用户半径、品牌半径的扩大,也意味着小米在规模化的路上前进了一步。

但这是否也意味着,小米已经发现仅靠发烧友难以支撑起其在智能手机的一片天?

即时小米在天平上加上了红米作为自己的砝码,但面对内有华为、中兴,外有走下价格神坛的苹果,小米手机的出货量能否续写传奇,依然是个谜。

对于小米手机而言,当用户半径扩展后,如何保持其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如何能够不断实现硬件创新将是摆在小米面前的难题。在智能手机业渐渐也如PC业一般显出性能过剩的苗头后,持续“让用户尖叫”显然是件难事。

软实力悬念

“如果没有MIUI及其搭载的诸多软件应用和服务,小米就不叫移动互联网公司,直接叫手机公司了。”对手机市场颇有研究的业内人士普遍持这种观点。这部分软实力将关系到小米未来的价值和命运。

米聊是小米试水互联网服务的重要一站。在小米内部,米聊、小米商城、应用商店、主题商店、游戏中心、多看阅读、音乐、视频等8大应用与小米手机、MIUI手机操作系统称为小米的“铁人三项”,是雷军软件、硬件和移动互联网三合一战略的载体。

雷军认为,这8大产品和MIUI系统是小米在实现产品工具价值之后,建构品牌价值的重要布局。小米坚持认为“铁人三项”派生出的品牌推力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将同步释放出对小米发展力的放大效应。

小米官方信息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MIUI用户已超过了2000万,应用商店和游戏中心也成为业内排名靠前的移动应用分发渠道。

不过,它也有挫折,比如米聊。2010年12月23日,米聊公开亮相,它深度模仿海外颇受欢迎的智能手机语音聊天应用kik。然而,仅仅在1个月后,2011年1月腾讯迅速跟进,推出“微信”。 小米CEO雷军曾坦言,在开发米聊时,他们也想到过这个问题,只不过当时他的判断是腾讯需要半年的时间,但结果腾讯将这个时间缩短了1/3。

虽然比米聊后发,但微信的发展势头却甚是凶猛。根据易观国际的统计,2012年第一季度,移动IM注册用户市场份额,微信占据15.2%,米聊仅为1.8%,两者显然已不在一个级别上。

有分析师这样分析到:“在移动IM领域出现一家独大是必然的,互联网的大多数产品都具有垄断特性,用户并不需要两个微信。”而微信的崛起势必会挤压其他同类产品的生存空间,除非在产品的定位上能够迥异于微信。

谈到如何赚钱,雷军依然信心充足。在他看来,小米走的依然是互联网模式,在手机硬件销售之外,通过小米手机聚集众多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依靠庞大的手机用户群,通过软件和服务赚钱。

路线图和理想都有了,但是在实践中的具体落地,小米有着不小的想象空间,但还未公布过清晰的路径。

一个确定的事实是,依靠现在的发烧友、泛发烧友和红米的大众用户群体支撑的小米手机军团在智能手机市场中将斩获不多,而以MIUI和米聊为代表的互联网服务如何为小米增砖添瓦尚不明朗。

在未来,小米如何进一步调节自身的节奏,在移动服务方面是否能不断打开用户愿意付费的新增值服务营收点,将是小米今后进化命运最大的悬疑。

一位互联网行业资深人士评价说,这是一家年轻的公司,他们做了一件互联网和手机行业都从未做过的事,但现在仍在继续摸索中。能够走多远,首先看行业大势,然后还得看他们的创新能够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