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放弃“中国制造”将犯历史错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放弃“中国制造”将犯历史错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正确的口号不是“产业转型”或“产业升级”,而是“产业扩张”。亦即:不要放弃制造业已有优势,而是要以不断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来建立相关的支撑产业体系,包括金融支撑、研发服务、品牌服务等等,如此逐步向其它产业扩张,这也许是正确的选择。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渐显露,国内制造业也面临日益巨大的压力。但最坏的时候恐怕还没有到来,明年的日子可能会更加难过。这种形势是让大家都很担忧的。然而,有些习惯把坏事说成好事的专家,又开始把这也鼓吹成一场“机遇”了。这些专家认为:中国的制造业本来就是低端的、低附加值的,而且有些还是污染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制造本来就应该“升级”、“转型”变成“中国品牌”、“中国创造”、“中国服务”,等等,否则迟早也是死路一条。依我看,如果中国在金融危机面前放弃制造业,将是过去30年来犯下的最严重经济政策错误。前车之鉴就是日本。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错误地以国家力量推动“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上大力支持银行、证券、房地产等金融服务行业,在制造业内部则大搞第五代计算机、机器人等华而不实的“日本创造”。今天回头看,日本丢掉了其本来最擅长的先进制造行业,如半导体、汽车等,让韩国等乘虚而入,也间接造就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与此同时,无论在金融业上,还是在高科技的创意产业上,日本都没有能够取得其梦想中的国际地位。我认为,这是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的重要原因。

当前,要想让整个中国制造业进行大规模的“转型”、“升级”,也必须有一定的客观条件。单个企业的“转型”、“升级”可以不受限制,只要有一个天才企业家的领导,就能创造奇迹。但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一个大规模的普遍调整,这就必须要有一个时代浪潮的驱动,以至于连资质平庸的企业家们也能纷纷“转型”、“升级”成功。

其实,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大规模产业升级,即“中国制造”的崛起,也同样深深受益于时代浪潮的推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劳工和环境标准纷纷提高,导致其国内低端制造业生存条件恶化。恰恰也就在这个时候,自由贸易思潮高涨,1984年开启了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与此同时,上世纪80年代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开始形成风气,极大增强了国际金融体系的活力。发达国家制造业主动寻求出路、全球贸易自由化以及国际金融资本推动,这三种力量一起,结合到中国的实际优势,才使得中国在短短20年时间中就迅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制造大国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不客气地说,中国其实扮演着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也就是说,主要并不是因为中国想要发展制造业,而是因为别人主动地把制造业“转移”给了中国。

到目前为止,至少我并没有观察到任何国际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足以支持“中国制造”全面地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之类进行升级、转型。环顾当今世界诸大经济体,如果中国试图将自己的制造业“转移”出去,我实在不知道哪个国家能够接得下来?如果无人承接,又怎么能够转移呢?而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使得大规模转型、升级的可能性更为渺茫。今后几年,全球化进程可能不进反退,国际金融资本将捉襟见肘,与此同时中国制造部门自己也可能进入一个增长放慢、利润率下滑的时期。眼下,除少数优秀的企业外,最重要的,应该是力保“中国制造”本身。

从中长期看,我认为“中国制造”也未必要“转型”、“升级”。制造业并不是低端、低利润的代名词。我曾撰文指出:过去20年中,制造业一直是美国平均工资较高、出口贡献最大、科技投入密度较强的中高端行业。有人肯定会反驳我说,美国那是高端制造业,我国则是加工制造业。对此,我的回答是:日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当一部分也是加工制造业。遍布日本各地甚至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却能在某一个极狭窄的领域生产出全球最领先的产品,正是这一个一个极为不起眼的“加工制造”作坊共同构成了日本庞大的制造产业链,并支撑了汽车、半导体等核心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目前的加工制造业,在很多方面和日本当年有近似之处,不少小工厂的确已经能够在某个细分市场上达到世界水平。把加工制造业一概斥之为低技术、低利润,是闭门造车的学者式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