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关村雍和园创意文化点亮京城胡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关村雍和园创意文化点亮京城胡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前,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以下简称“雍和园”)举办的第三届“创意点亮北京”文化艺术节落下帷幕。灯光点亮京城只是一场活动的时间,而由此搭建文化产业如何附着于传统制造业、如何提升城市软实力与文化内核层次的对话平台,却彰显了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雍和园模式。

雍和园成立于2006年,作为中关村一区十园中唯一位于二环内的分园区,雍和园同时也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10家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从成立伊始,雍和园便具备了科技和文化融合的先天特质,也在北京市范围内率先践行着中关村模式下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胡同里的创意工厂

走出雍和宫地铁口,穿过人来车往的小胡同,一幢灰色的三层小楼近在眼前。方正的中庭是带天顶的室内空间,约有小半个篮球场大小,3层楼高,白天可以通过天顶玻璃采光。平时这里可以作为休息区、会客区,还可以举办沙龙、小型舞会,其中一边的2楼是开放连廊,站在走廊看着中庭活动的人们,也是一种惬意的放松。

这是“嘉诚印象·藏经馆17号”给人留下的印象。如今,在北京市东城区已形成包括嘉诚印象·藏经馆17号、方家胡同46号、人民美术印刷厂和东雍创业谷等在内的16家“胡同里的创意工厂”。

“这仅仅是中关村雍和园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新模式的一个缩影。”中关村雍和园管委会主任彭湘说。

据介绍,近几年,雍和园管委会一直积极因地制宜地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强化品牌建设。如今,京城黄金地段二环里形成了一批以旧厂房为“据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并且衍生出了一批以设计、改造、分租旧厂房,运营文创园为生的“旧厂房改造”企业,充分地发挥着这些老旧厂房的另一种价值。

自2007年以来,雍和园通过政府引导、多主体参与的模式,引导一批闲置厂房“腾笼换鸟”,植入创意产业元素,打造了独具雍和园、东城区特色的“胡同里的创意工厂”。

在充分尊重历史遗存的基础上,“胡同里的创意工厂”已吸引了超过500家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入驻,突破了原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模式,建立起集创业服务、娱乐休闲和创意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文化企业成长基地。

2010年,“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被评为新京味十大旅游名片,周边带动能力进一步彰显,通过统一品牌的建设和传播形成了“小集聚,大融合”的良好格局。

嘉诚印象·藏经馆17号是雍和园中旧厂房改造的的典范之一。“这里原是北京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是由两栋3层楼房与两栋2层楼房组成的院落式结构。”北京阳光嘉诚投资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在藏经馆17号项目开发过程中,北京阳光嘉诚投资有限公司依托雍和园,通过产权置换、租赁等多种方式“腾笼换鸟”,对旧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挖掘原有建筑的特点,尽量做到保留与利用,突出创意产业的特点,用艺术的手法处理建筑。

该项目运营后,充分考虑到入驻客群的工作习性和个性化需求。如为了适应创意类工作时间不固定的特点,物业实行24小时办公。为了满足创意企业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需求,园区提供环境舒适、品质优良的公共区域,包括公共会议室、会客室、展室展厅等,完全是公益化的服务。

2012年7月,雍和园20多位文化创意企业负责人和文化创意产业专家齐聚这里,成立了“雍和园创意家俱乐部”。软硬兼施的举措,不仅探索了城市核心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新模式,也为旧城区保护与升级提供了一个样板。

纵观世界著名城市发展历程,旧城区的保护与升级始终是一个核心课题。雍和园模式的独特性,在于其突破了传统科技园区以招商引资为生命线的扩张型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内部循环更新实现发展的新路径。

在产业结构上,坚持引进和培育空间占用少、附加值高、产业张力强的科技文化融合型企业,保证了对城市中心区宝贵空间资源的集约利用;在空间布局上,始终遵循风貌保护为先的原则,以保护带动发展。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连接文物古迹、胡同风貌和工业遗存的纽带,激发创新创意活力,促进了城市文化自身的有机更新。

创意点亮北京

雍和园还十分注重区域文化氛围的培育和品牌建设,每年一度的“创意点亮北京”文化艺术节不仅为辖区文化企业提供了高端推广示范平台,累计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量也充分体现了文化产业反哺于城市文化建设和人民文化生活的终极价值。

“以ACT设计师团队设计的灯光装置《OVO》为代表的充满设计和艺术灵感的灯光秀”、“云集了龙神道、牛奶咖啡等16组国内外一线歌手、乐队,以最民族、最流行为主题的音乐节”、“模拟高尔夫、数字健身车、视频互动创意体验”、“充满创意灵感的胡同创意之旅”......,今年8月份举办的第三届“创意点亮北京”文化艺术节活动以一场在城市中心区的创意盛宴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活动以“绿色、生长、原创”为主题,重点突出由“国际灯光艺术节”、“‘无限星空’音乐节”、“盛世骄阳云中剧场”、“创意市集”、“视频创意互动秀”和“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展”等六大板块组成的地坛主会场活动和主要包括“‘创意之旅’活动”、“建设城市灯光软实力高峰论坛”、“雍和放映”等三大板块的分会场活动。

雍和园与北京市和东城区上百家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和机构深入合作,通过创意化地呈现文化演艺、影视出版、创意设计、数字新媒体和创意旅游等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成果,为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一场极具观赏性和互动性的“创意盛宴”。

多年来,中关村雍和园从产业基础服务、产业功能服务、产业化升级服务等方面入手,不断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打造高端文化创意产业示范推广平台,充分彰显了东城区作为首都文化中心区的鲜明特色,打造并强化了“文化东城”品牌,成为了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龙头。

为充分展示雍和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果,让广大市民和游客近距离体验创意,乐动天下、天脉聚源、中文在线等优秀文化创意企业将共同打造本次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活动版块——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展,让广大市民和游客通过参观和互动体验,感受科技文化融合的魅力。

“双重身份”的优势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是当下很多文化创业产业园区的选择,因此,有限资源的争夺异常激烈。然而,当当网、光线传媒先后上市,成为民营文化企业的佼佼者,聚焦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载体——雍和园。

成立6年以来,雍和园科技文化型企业集聚效应凸显,产业链条完备。园区内集聚了光线传媒、北广传媒、当当网、歌华文化、中文在线和国际版权交易中心等一批科技文化融合特点显著的重点企业,不仅引领了数字传媒、数字版权、移动新媒体等典型的“以科技为手段,以文化为内涵”的核心产业,也逐步构建起结构完整、交易成本集约的产业内部链条。

此外,以全新理念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服务平台,也使雍和园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文创产业的快速集聚和发展。目前雍和园内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近150家,2011年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文化类企业超过半数。

在发展过程中,雍和园充分利用其同时作为科技园区和文创产业集聚区的“双重身份”优势,搭建融会贯通的政策和服务平台。引导一批具有科技研发和应用能力的文化企业加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使其与传统科技企业平等享受中关村各项先行先试政策,并以此进一步激发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

同时,雍和园还开创了“定制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在结构上形成了园区、重点楼宇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多层服务平台,在内容上紧抓知识产权、人才培育等对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核心环节。既坚持政府主导,又充分调动企业自主性,以国际版权交易中心为依托建设的版权和文化金融服务平台,已经在北京市甚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雍和园已经初步确立了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符合区域和产业发展双重要求的理念、政策及服务体系。

科技与文化双轮驱动

在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北京市积极施行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的背景下,雍和园的发展机遇与瓶颈并存。

一方面,政策环境的共性问题依旧突出。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无论在力度上还是针对性上较科技企业政策都有较大差距。推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政策目前仍处于方向层面,缺乏可操作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另一方面,雍和园本身发展也存在特有的掣肘。

首先,有限的空间载体阻碍了产业实力的进一步壮大。雍和园现有面积约3平方千米,根据权威国土资源部门统计,雍和园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在中关村10个园区中名列第一。但由于园区一半以上位于文物保护区内,现有楼宇几乎爆满,可供文化企业入驻的空间十分有限。

其次,周边配套服务能力与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仍有差距。集中体现在重点楼宇周边的餐饮、娱乐、市政设施落后,不能满足文化企业对于产业发展氛围和交流环境的迫切要求;同时,“胡同里的创意工厂”进一步发展升级也要求加大胡同环境整治力度,将首都风貌特色与文化产业活力有机融合。

“针对这些发展问题,雍和园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自身对政策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多维度地申报各级、各部门的产业支持政策。”彭湘说,在空间限制问题上,积极推进中关村空间规划调整,以增量方式缓解空间短缺;多次向上级主管部门建议有针对性地腾退一批低端产业、开发一批闲置物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物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