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降价药品:坚冰背后的冷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降价药品:坚冰背后的冷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3月初的北京春意融融,全国“两会”牵动了13亿人民的心。

就备受全国百姓关注的医疗卫生问题,全国政协委员王正荣在讨论时直言,加强对新药的审批管理和规范药品价格,是治理当前医药行业混乱现象的重要环节。

王正荣委员的话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为什么国家多次降低药价,老百姓却得不到实惠?

乡村的期待

2006年2月22日,当大家沉浸在新春带来的喜悦中时,豫东某村村民刘建中却愈发苦闷地坐在自己近乎惨淡的院子里愁眉不展。

因为,就在春节前,他不到两岁的儿子由于口腔溃疡。到简陋的村诊所诊治后,感染引发小儿高烧,于是开始吃药打针,经过12天断断续续的治疗,竟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高烧昏迷。刘建中不得不带着儿子从镇医院转至县人民医院治疗。在县人民医院,刘建中交了2000元钱,办了诸多手续,进行了十几项化验和检查,在抱回了一大包医院开的药品之后,主治医生说,小孩恐怕不行了,到省城去吧!刘建中一听,马上花800元钱租了县人民医院的一辆救护车把孩子送到了省级医院。于是又交了3000元钱,开始了又一遍的各种化验和检查,又抱回了一大包药。

刘建中说,如今孩子的病已经好了,却花掉了他两年来的所有积蓄,当时在村诊所和乡镇卫生院治疗时,药比较便宜,但不治病,到县医院后,药价就高了。到省里医院后药价又涨了很多。

他说,同样的药,省里和县里价格就不一样,不是电视上经常说药品一直在降价吗?怎么还是那么贵?老百姓真是看不起病了。

在这个小村的诊所里,记者见到了村医张某。

谈起药品价格,他一脸的迷茫。他说:“药品降价了,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药,这是好事,但不知道是咋回事儿,有些药降价后却买不到了。比如说,去年9月,国家宣布对包括青霉素、头孢系列、庆大霉素在内的99种抗生素类药品进行降价,因为抗微生物药品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价格太高,价格降下来,群众肯定很高兴,像一盒12粒、每粒250毫克的头孢拉定,最高零售价格由11.4元降低到6.9元,为患者一下子减轻了三分之一的负担,群众怎么会不拥护?但后来有20多天竟然买不到这些常用药品。这里面肯定有文章,药品降价后,药商的利润会减少,不赚钱的事他们肯定不干。”

白蛋白隐身

2月24日,在郑州市郑工集团职工医院,记者见到了该院副院长张昱。

张昱说,药价虚高虽然是顽疾,但药品降价是大势所趋,对于医院来说,虚高药价不可能给医院带来永久性的利益,医院的效益是靠服务和技能创造的。他说,十多年来20次药品降价给医院虽然带来了影响,但不算太明显,医院必须学会适应,不过,有一些降价药品的隐身还是让医院有些措手不及。

1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又一次下调了354种药品价格,主要包括营养治疗类、激素及调节内分泌功能类、神经系统类、泌尿系统类、血液系统类、循环系统类等10类常用药,其中白蛋白的最高零售价格由330元下调至259元。据记者调查,临床使用广泛的10gx50m1人血白蛋白注射剂价格下调之后,郑州多家医院普遍反映白蛋白成了紧俏货。

张昱说,人血白蛋白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主要用于治疗失血、创伤及烧伤等引起的休克、脑水肿、癌症、抵抗力低下等,其主要成分是从血浆中提取的。

据记者了解,郑州市药品招标办公室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河南省每月大约需要白蛋白4万瓶,企业供应量约为3万瓶,全省每月有近1万瓶的缺口。而在省会郑州市,白蛋白的月需求量折合成每支10克约是1.1万支,企业供货量约0.9万支,每月缺口2000支。

据业内人士介绍,白蛋白供应紧张,其主要原因在于血液制品的成本近几年迅速攀升。从2004年10月份开始,国家卫生部牵头四部委开始对全国原料血浆采浆站进行治理整顿,国内合格的单采血浆站减少约30%,使得生产人血白蛋白的原料血浆供应十分紧张,全国采浆量一路下滑,价格也由原来的24.5万元/吨,迅速增至目前的38.6万元/吨。

郑州市福禄寿大药房财务部经理禄建法说,药品降价惠及百姓,这是好事,其实只要国家出台的政策到位,管理部门管到位,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好。目前,重要的是要提防这些降价药品改个名、换个包装再“杀”回来。不然,恐怕有些降价的药品过一段时间就会在市场上消失,厂家会再推出同类新药,价格还是很高。一句话,多从源头去抓,多从主管部门和责任人员着手。

禄建法说,他相信医药市场秩序会越来越正规。

杭州降价风波

据新华社报道,浙江省杭州市天天好大药房建立了一份《百姓缺药登记表》。这份《百姓缺药登记表》表明,老百姓需要的都是些“老药品”。如阿莫西林、头孢曲松钠、酵母片等。其中大多为政府明令降价的药品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于是药房决定成立一个“老药柜台”,以满足百姓吃普通药的愿望。

可是药房到市场采购后发现,70%的“老药”特别是降价药早已没有了货源,“老药柜台”一问世就处于难以为继的窘境。

据这家在杭州较有影响的平价药房介绍,开业3年来共采购药品2万多种,目前只剩下9000多种在正常经营,其中有3000多种药因降价而不见踪影,阿莫西林等常用抗菌素都进不到货。

药房有关人士说:调低价格降低了商的利润空间,而每个药企都有许多商,他们的惯用手法是“停止供货”和“药品重生”:随着降价药消失,一夜之间又生出了很多“新药”,如已经不常见的普通红霉素,“重生”后市场上有47种名称,价格是普通红霉素的10倍。“其实它们的区别就是添加剂不同,但只要换了名,仍能得到‘新药’批准,每一次降价给百姓带来的利益都被商们迅速消化。”

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郭泰鸿认为,当前实行的“医药不分”的体制,使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发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利益把药企和医生拉向了“价重于效、价高于效、价先于效”的道路,促使他们向利益倾斜,不改变这个体制,百姓仍要吃高价药。

老药不能走

从1996年以来,我国就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不止一次地使出了凌厉酗“杀手锏”,或整治医疗购销领域不正之风,或加大医疗体制改革力度,或接连降低药品价格……截至2007年1月26日,10年之间,国家有关部门共颁布20次“降价令”对数千种药物的售价边行了调整,据说降价金额达470亿元,但政府的这种善政却遭遇到了“坚冰”,百姓竟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

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90%的百姓对降价后的药品毫无感觉,原以为可以减轻患者负担了,奇怪的是,民间抱怨声仍然不断。

就此问题,3月7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燕京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守忠。他说,药品降价后的“隐身”问题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杨守忠说,现在老百姓需要的还是一些老药,这些药既便宜又治病。比如,曾经家喻户晓的“止痛片”,用途非常广泛,也很有效,身上哪儿痛了吃上两片,很快就会见效,但如今这种既便宜又有疗效的药已经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为什么?关键是这种药价格很低。很多药企生产这种药的成本却不低,那么,在根本没有利润的情况下,谁还会生产这种药?

可是,国家的医疗方针还要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大问题,而另一个现实的问题时,一方面多种药品价格在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又有很多新药如雨后春笋般地挤上了药柜。于是,老药被挤得无影无踪。

针对这种现象,杨守忠说,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倾斜一下,应该对这些老药进行扶持,国家可对指定生产老药的药企给予适当补贴,只有这样,药企才会定量生产出老百姓需要的低价药品,不然,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避免老药被新药逐渐击溃的结局。

杨守忠一再强调说:“老药不能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