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展文化生产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展文化生产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化生产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随着知识经济的诞生、成长而日益被人们看重。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手稿中明确使用过“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物质投入能力,包括机器设备、矿山、厂房、能源等物质资料生产能力;而文化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创造过程中的文化投入能力,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包括人的智力水平、科学文化知识、生产管理能力等。显然,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是文化生产力的应有之义,也就是说,文化生产力就其内容来讲,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力和人文文化生产力。在今天,文化生产力不仅已成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专家预测,21世纪的竞争将是文化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竞争,市场的最终较量是企业文化力的较量,国际舞台上的较量将是国家文化力的较量,世界已进入了文化生产力的时代。为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文化生产力”的概念,这将会对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纵观历史的发展,每一次经济形态的转变对人才的知识结构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农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以经验为主,工业经济以专业技术为主,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才则必须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人才。然而,从19世纪开始,由于科学技术的威力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对科学技术的“崇拜”,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等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而获得圆满解决。在这种“科技万能论”思维定势的笼罩下,人文文化往往被虚置、取代。这一趋势和特征已深刻地影响着并规定着大学文化的发展,似乎办大学只要把发展科学放在第一位并在科学前沿上有所创新且占据领先地位,就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如此,便导致了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严重失衡,极大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固然拥有强大力量,却绝非万能,在人类必须应付的纷繁复杂的课题面前,在文化生产力深度挖掘的进程中,科技文化存在着若干盲点,需要人文文化去关照。

首先,科学文化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的指引。科学技术既可以用来造福,也可以用来破坏,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它总是给我们带来亦福亦祸的双重结果。科技成果“致祸”还是“造福”,并不由科技本身决定,而由社会的人决定,由人文因素决定。原子能的释放可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杀伤人类,乃至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而原子能的“致祸”或者“造福”,对科学技术自身而言是“非所计也”。科学技术只有依赖人文关怀,方能确定其造福人类于久远的健康方向,方能使文化生产力得到深度挖掘并被健康利用。

其次,社会历史的发展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20世纪40年代末,欧美的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沉痛反思后得出结论:只有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依托,这样,科学技术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而不致成为残害人类的毒物。由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欧美许多大学都在试验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并使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教育水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孤立存在的,同样需要与世界接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一流人才,要在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再次,人文文化可以给人们许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扩展人的思路,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爱因斯坦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的,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提高主要靠文化的积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文化基础上的。可以这么说,人文文化背景越宽,视野也就越宽,融会贯通的能力才可能越强,进而创造力也会增强,也就越有可能进入学科前沿,也才越有可能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中有所建树。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人没有社会责任感,甚至做出丧失人格、国格的事情,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形同禽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

中国要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发展中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切实重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而要使文化生产力能够协调、高速发展,就必须解决科学与人文教育的割裂问题。因此,我们的大学教育应着重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革大学体制,由文理分治改为文理综合。近几年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这种大学体制的改造给沟通两种文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创造了现实条件。其次,要转变重理轻文的功利倾向,实施通才教育。高等学校的责任在于,对于任何一个受教育者,不论其专业是什么,都应以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为基础,重新布局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而使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的熏陶。第三,要营造大学的文化格调,提高教师的文化品味。文化格调是学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融合而产生的风貌,它渗透于学校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大学是否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学校的文化格调直接通过教师的文化品味体现出来。所以,高校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人文知识,如此才能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好地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作者单位:淮海工学院、南京市越剧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