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吹叶趁叶青》评苗族飞歌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吹叶趁叶青》评苗族飞歌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苗族飞歌即在山坡上放声高唱的山歌,由于歌声传播甚远,故苗族人民形象地称之为“飞歌”。《吹叶趁叶青》是流行于贵州台江地区的一首苗族传统民歌,本文通过对这首歌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的分析,对苗族飞歌这种民歌形式进行论述。

关键词:苗族飞歌 《吹叶趁叶青》 音乐特点

我国民族众多,民歌种类丰富,各民族歌舞音乐、曲艺(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及民间器乐都与民歌有直接的联系。苗族民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如古歌、诗歌、情歌等等。山歌是苗族社会生活中演唱最为自由的一种体裁,它既能用汉语唱也能用苗语唱,编唱亦有较大的随意性。是苗族赶场、歌会、走亲访友、谈情说爱必需的一种演唱形式,流传广,影响大。

许多民族都有山歌,但是名称可能不完全一样。例如,蒙古族牧歌,客家山歌,苗族的“飞歌”等。 苗族飞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恰央:译成汉语“恰”是歌,“央”是飞)也就是飞起来的歌。苗族同胞长期生活、劳动在高山峻岭,山与山之间看着不远,但是相互见面却要走半天山路,很不容易。因此,就常用歌声同对方打招呼和传递信息,于是便有了“会飞的歌”。飞歌是居住在清淮江畔的苗族人民创造的一种很有特色的山歌形式,也是苗族青年男女“游方”(谈情说爱)时唱的一种情歌。本文试图通过对《吹叶趁叶青》的具体分析,探析苗族飞歌的特点和风格。

一、歌曲《吹叶趁叶青》实例分析

《吹叶趁叶青》是一首非常有代表性的苗族传统飞歌,流行于贵州台江地区。歌词为四言五句,语言质朴,把感情都用歌词表现出来。这首歌在曲调结构、调式、调性上都有很多独到之处。男青年来到姑娘的村寨时,唱起飞歌向女方发出出寨“游方”的邀请,女方若同意,也用飞歌回答。这种传递爱情的特殊方式,很富有诗意。

二、曲式结构

这首歌由两个大乐句组成,第一大乐句由2个乐句、8个小节组成,第一乐句是“种子”调,舒展悠扬,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缩紧变化。第二大乐句由2个乐句、10个小节组成,第三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合头换尾”,第四乐句在第一乐句音调的基础上采用三连音的音型,使歌曲情绪进一步发展形成高潮,最后以“呜喂”的呼喊声来结束全曲。两大乐句相互呼应,全曲乐句属于非常规结构,乐句与乐句之间不匀称,但这种不匀称现象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严密的逻辑关系。

关于整首歌曲曲式形态结构,Q乐句是整个歌曲曲式的音乐素材的发展基础,其中包含两个乐逗构成的极具苗族个性特色的音乐动机,分别为全曲的第1―2小节和第3―4小节。特别是第二个乐逗中的降三级音的出现,代表着贯穿于整首歌曲之中的苗族审美特征。

另外,第14、15小节中采用了大量三连音,具体可见谱例2(见图3)。

通过上述谱例可以发现,这两个小节具有典型的口语表征。其节奏也主要是一种由松到紧的动态发展趋势,连续三连音的手法,也强化了这样的音乐个性。

三、调式调性

《吹叶趁叶青》这首歌的曲调建立在五声音阶G宫D徵调式上,是由四个乐句组成的两大句乐段结构。两大句乐段同起、承、转、合四句乐段的句长一样,两大句的一分句相当于起、承、转、合四句乐段的一个乐句。主要不同在于起、承、转、合的第三乐句为转句,在乐段内起对比作用。而两大句的第三句却同第一句一样,形成了一、二句合在一起,成为一大句,三、四句合在一起也成为一大句的情况。它的调式音列为见谱例3(见图4)。

其中,羽音很少出现,且处于弱音位置,只起装饰作用。整个旋律中只用“135”构成大三和弦音。这三个和弦音在“d―g2”十一度宽广的音域里分解进行时,习惯在“1”上停留,性格明朗,大调色彩很浓。“3”音常以不稳定的变化音出现,往往出现于强拍上,且时值较长,上行时以缓慢的速度滑进主音“5”,下行时以缓慢的速度渐进到主音“5”,有半音的感觉。这个“3”音的上下滑进,均接近主音,使整个旋律集中、紧凑。这种曲调进行,上下连续使用跳跃手法,给人以棱角分明

之感。

四、骨干音

歌曲是五声徵调式,骨干音是“宫”“角”“徵”三个音(见图5)。

结合整个歌曲谱例,我们可以发现旋律中出现最多且起主导作用的是“徵”这个音。“徵”是旋律主音,每个乐句结束的尾音基本上都落在“徵”上。

五、由《吹叶趁叶青》谈苗族飞歌的特点和风格

苗族飞歌曲调委婉,节奏明快,格调清新,热烈高亢,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以苗族方言和独特的演唱方法进行清唱,具有浓烈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苗族飞歌中,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以“徵”“宫”两种调式最多,也可以说苗族飞歌以“徵”“宫”调式为主。《吹叶趁叶青》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徵调式飞歌。苗族飞歌使用的音实际上全由“宫(1)、角(3)、徵(5)”三个音构成,羽音(6)的出现只作为经过性的辅助音而非骨干音。苗族飞歌在结构形式上多数是乐段形式的结构(单乐段或单二段)。飞歌里最使人感觉新鲜而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角(3)”和“偏音(b3)”两音的交替出现。尤其是偏音(b3)到徵音(5)的长音拖腔下滑的奇妙音调,给人以既古朴又现代的美感,其独特个性无以伦比。“角(3)”和“偏音(b3)”的先后出现形成和声与调性色彩的交替变换,这是大、小两种调性的综合运用。“角(3)”和“偏音(b3)”运用的形态与法则是: 当曲调上行时,用的是“3”,这是大调性的,色彩很明朗;而第二乐句的结尾出现b3,这里的调性色彩变得相对柔和而模糊。这种运用变音、特性音旋律的一般规律(升的向上,降的往下),中外音乐是共通的; 而“角(3)”和“偏音(b3)”在一首结构短小的民歌中同时出现,交替运用,使其调式、调性色彩变换自然而丰富,却是不可多得的。

苗族飞歌的音乐特点可以归纳成四点:第一就是群众性,它直观表达人民心声,老百姓的喜怒哀乐都能及时迅速地在作品中得到体现。且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来源于民间又服务于民间,取材于群众生活又反作用于群众生活。歌曲的演唱对演唱技巧没有特殊要求,歌词随口生成,不讲究押韵,旋律人人会唱便于即兴编词。第二点是社会性,体现在民歌和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唱词内容也非常贴近生活,映射出苗族传统的生活习俗,体现了所在时代的民风民俗。第三是即兴性,宾朋来家时,友人相聚时,遇见意中人,兴致来了,张口便成曲。就因为民歌的这种即兴特点,它不是靠乐谱来规范的,而是口传心授,或是口耳相传的方式来传承。它有千百年的历史,经过群众的检验和选择,加工和改编,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作者。但是,这些歌曲在经过了很多人的传唱后,最精彩的部分就会留下来。这种即兴性及变异性,在民歌中间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第四点是多样性,民歌的多样性不仅反映在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上,也反映在它本身的形式上。除了唱词内容丰富多样之外,曲调流畅、手法洗炼、用音单纯、曲式完整等都是其明显特征,体现了苗族人民开朗豪放的性格特征,是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真挚流露。

参考文献:

[1]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2]吴岫明.中国民歌赏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伍国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4]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东省工商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