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泡泡吹出大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泡泡吹出大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分成三个学段,有计划地构建了导学系统,逐步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中学会学习。各学段导学措施虽各有侧重,但是其导学措施综合起来看,无非就是下面四种形式:1.利用单元导语、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的衔接语来导向;2.以"吐泡泡"的形式来导思;3.利用课后思考练习题来导练;4.凭借语文园地中的"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来引导发现语文学习规律和方法。其中,"吐泡泡"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导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些"泡泡"短小,位置也不固定,但承载着导思、导学、导行的作用,可以用来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有重点地深入感悟和思辨,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

纵观整套教材,"小泡泡"出现频率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我们可以发现,"小泡泡"的出现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泡泡"在二三年级课文中出现最为频繁,往往成为学生学习的方向和拐杖;"小泡泡"出现频率随着年级上升呈递减趋势,且五六年级课文中没有涉及"小泡泡",而集中出现在综合性学习和课外导读中,值得注意的是,五六年级(包括四上)的"我的发现(交流平台)"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其实这是由"泡泡"引申过来的形式,都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因此,合理利用"小泡泡",对于凸显人教版教材的综合优势,体现编者的意图,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1 透过"小泡泡",把握价值取向。

"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快来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快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这是我最近读的课外书。""我查字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这一句句看似从学生嘴里说出来的话语就是教材中一个个"小泡泡"中的语言。每一句读来都是那么亲切,仿佛是一个个同龄的学习伙伴在和学生对话,与他们谈学习收获,跟他们分享学习的快乐。透过这些语言,我们便能明了编者的意图,把握不同的价值取向。

1.1 对话意识。《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显然,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课堂的主旋律。细读"小泡泡"中的话,"你"和"我"的角色定位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营造民主、平等对话的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生本双方的心理距离,有助于"对话"过程的优质进行。

1.2 自主意识。学习了《孔子拜师》一文后, 在"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一句旁边,"小泡泡"说:"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颐和园》一课,在"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一句下边,吐出小泡泡:"'滑'字用得真好。"……话虽不多,却很有感召力――是"学习伙伴"和孩子们共同探讨的学习疑问。这不正在向我们强调,自主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

1.3 期待意识。"小泡泡"中"我会……"这样的句子暗含着老师的信任、同学的互信和学生的自信,同时启发教师运用成功期待,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支持性成长环境。

编者的意图,教材的思想,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小小的泡泡传递给我们,让师生有效地将教材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2 巧解"小泡泡",指导学习方法。

对于"小泡泡",教师不能局限在这一段、这一课、这一册,而应该树立全局意识,用慧眼发现教材中其他的蕴含点、训练点,将隐藏在某处的目标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这种联系,可能是一个单元的整合,可能是一册教材的整合,可能是一个年段的整合,甚至是这个小学阶段的联系。如理解词语,教材中出现了以下"小泡泡": 通过上表不难发现,理解词语的序列是十分清晰明了、显而易见的。从二下起步,开始渗透理解词语,但没有方法的明确指导。三年级的词语理解,开始涉及到具体的方法,从"查字典"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到"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到"联系下文理解词语",到"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到"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理解词语",逐步呈现,递升梯度,为我们完整地呈现了小学阶段词语理解的知识体系。四年级关于词语理解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四上,而且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实质上是在三年级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提供巩固运用,灵活选择方法以形成熟练技能提供平台。在教学中,我是这样指导学习方法的――

案例1:《蟋蟀的住宅》"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一旁的小泡泡:"'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

师: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里的"随遇而安"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学过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生1:查字典。

生2:联系上下文。

生3: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相结合。

师:同学们学了不少理解词语的方法,现在就用你最拿手的方法来解释"随遇而安"。

我指导学生通过自己所知的方法理解了"随遇而安"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温习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学以致用,一举两得。需要注意的是,从四下直到六下,都不再出现词语理解的"小泡泡"了,但并不意味着这一学习使命的终结。我们要结合文本,适时适度地为实现这一目标搭建"温故知新"的舞台,让学习方法植根于学生的认识血液中。

因此,对于"小泡泡"中涉及到能力的训练点,教师首先要理出完整的序列,然后循序渐进,把各种方法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凭借"小泡泡",落实语言训练。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落实这一任务最明显的着眼点也在"小泡泡"中得以体现。

《笋芽儿》一文最后,"小泡泡"出示:"我从课文中找到了描写美好春光的句子,还抄下来了。"旨在提醒学生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在文后出现了这样的"小泡泡":"这是我积累的词语。你积累了哪些?咱们交流交流吧!"不露痕迹地告诉学生这篇课文中有很多值得积累的好词,一起比一比,看谁积累得多。六上的《春夜喜雨》中,还冒出了这样的的"小泡泡":"我能把这首五言律诗背下来。"这不正是告诉学生,积累是一生的事,无论长多大,懂得有多多,还要不断积累……从积累词语,到积累好句,到积累片段和不同句式,到积累古诗词,"小泡泡"中的语言没有严肃的命令话语,有的只是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就是这些平等的对话,既向学生提出了积累的建议,也向教师提出了教学中引领学生语言积累的方向。

教材中,许多文本将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也置于"小泡泡"中,帮助学生感受遣词造句的精妙,揣摩表达方式的精准。这些"小泡泡"往往是最佳语言训练点,教师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在课堂上捕捉,引导学生沉入文本,推敲语言,既丰厚文本的内涵,也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文能力。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语言训练的的――

案例2:《颐和园》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旁边出现了"小泡泡":"'慢慢地滑过'中的'滑'字用得真好。"

师:这儿用了一个"滑"字,能改用"划"吗?

生1:我觉得可以,因为游船、画舫在水中行走,所以可以用"划"。

生2:我认为不可以,如果用"划",一定要用桨,那样就会产生很多波纹,而后半句说"不留一点儿痕迹",不是矛盾了吗?

师:真是会思考。

生3:我也觉得不可以。因为游船、画舫是专为人们用来观赏景色的。因为湖上的景色是实在太美了,所以游船、画舫行驶得很慢,让人感觉不到在水上行驶,倒像在冰上慢慢滑动。这样,人们才能尽情欣赏。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感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让我们边体会这美景边来读一读颐和园的美!

这个案例中,我紧紧围绕"小泡泡"中的提示,引导学生多角度地领会"滑"字的妙用。通过换词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引导学生逐步体味"滑"字所传达出的神韵,让文本的意蕴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在比较感知的语言实践中,思维训练和语言实践并重,让课堂更具文化的张力,让语言之美和自然之美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样,整个课堂赋予了更多的人文内涵。

4 巧用"小泡泡",引领拓展延伸。

课文中不少"小泡泡"是对特殊句式、段式写法的小结和提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教材为蓝本 ,学习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连句成段、构段成篇,在练笔中使语文能力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领拓展延伸的――

案例3:《富饶的西沙群岛》文后,"小泡泡"出示:"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

师: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是啊,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我们也来试试,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能概括西沙群岛特点的一个句子。

生1: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师:课文围绕这句话介绍了哪些地方?

生找出相对应的自然段,回答。

师生细读课文,感悟语言。

师:课文用总分段式写出了西沙群岛的特点,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写写我们的校园吗?

小练笔:

我们的校园真是

如此,借助课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谋篇布局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另外,不少课文中间和结尾处吐出泡泡,一般用"我想对某某说……"的形式表述,这其实是进行文本拓展最佳的教学资源。这样的课文,往往是通过叙事让人明白一个道理,并有所启示和感悟。我们要利用小泡泡,找准课堂的延伸点,用口语、书面语、实践等形式进行拓展训练,或练笔,或交流,或导行,最大限度发挥小泡泡的作用。

课后和展示台中的"小泡泡"提出了很多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加强各个学习环节之间的整合,在语文和生活,语文和其他学科之间增加联系和沟通。教师要积极组织开展这些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拓宽语文运用的空间,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如二上有一组课文是关于"秋天"的,在"语文园地"设置了"展示台"――"黄色的银杏叶,赞美秋天的诗,描绘秋天的画,用落叶粘贴的画……"本组课文虽然没有提出开展"走进秋天"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专题,但留心教材的编排不难发现,展示台不是凭空而设,与本单元的教材编排是一个有机的部分。因为学习了第一篇课文《秋天》后,课后"小泡泡"有这些提示:"我想用树叶做贴画""我想捡几片落叶做书签""把咱们的作品带来办个展览吧";第二篇课文《我的画》后有一个"小泡泡"提示:"咱们也画画秋天吧";第三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后又一有"小泡泡":"我还知道别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第四课《古诗两首》后有一个"小泡泡":"我还会背别的关于秋天的古诗"。这一个个"小泡泡",其实就是在不断提示我们围绕秋天这一主题开展观察、体验秋天的系列活动,只有围绕每一个提示进行学习活动,才会有后面的精彩展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形式的拓展和延伸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实践天地,语言训练更富新意和实效,语文综合素养将不断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泡泡"是调动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独创心理的契机,只要教师整体把握,精心梳理,积极引领,定能让"小泡泡"照亮我们的课堂,焕发学生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