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银行流动性危机——危中见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银行流动性危机——危中见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进入2013年5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持续飙升,部分银行出现流动性短缺,导致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延迟关机,以避免银行同业违约。此次银行同业流动性支付危机,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立以来史无前例的,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这次危机发生的市场表现、成因、可预见的未来影响及如何预防,是值得银行业深入考量和认真应对的重大问题。

6月24日和25日,央行在其网站先后《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事宜的函》和《合理调节流动性 维护货币市场稳定》的新闻稿,强调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仍较为充裕,但考虑到各种因素叠加影响,已为部分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随后Shibor利率开始逐步回落。进入7月份以来,随着时点性和情绪性因素消除,尤其是准备金缴款和大银行加大拆出后,银行间资金面紧张缓解,利率水平大幅回落,波幅收窄。截至2013年7月19日,隔夜和7天Shibor分别为3.04%和3.75%,较高点降幅超8%,流动性风波接近尾声。

流动性危机的内因

(一)银行体系存在内生的脆弱性,此次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危机是这种脆弱性的显现。但一个好的金融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规避这种脆弱性的出现与扩散。这一次的流动性危机,充分显现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也暴露出同业拆借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不成熟。

(二)同业拆借市场缺乏合作机制。竞争是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也是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共同构成市场机制的全部。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市场机制会存在多重均衡,市场参与者的非合作博弈会导致“坏的均衡”出现,而市场参与者的合作机制可以避免“坏的均衡”。这一次危机,就是在风险出现后,各银行采取不合作的策略,导致银行同业市场出现“坏的均衡”——流动性危机,这充分显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缺乏合作机制。缺乏合作、共渡难关的合作机制的市场机制,其结局就是容易出现流动性危机。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完善。货币政策,特别是政策导向的转换,应该准确、清晰、顺利地传递到市场,以让市场作出正确的反映。2013年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货币政策的转化期,国务院重要领导、监管部门反复传递出货币政策的导向要从积极转向稳健,这一政策导向的信息向市场传递了三个月,但货币市场依然反应迟缓,部分银行甚至作出央行继续延续积极政策的错误判断。直至6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作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政策决定,各家银行才确认货币政策发生了转向。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持续性误判,说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还不完善。银行对自身流动性需求估计不足。从财政周期来看,每年4~7月是财政上缴的高峰期,5月由于是年度汇算清缴,银行体系此时资金压力最大。除此之外,7月初存款准备金补缴、银行分红和银行自身半年考核时点对同业存款的争夺加剧,给银行间流动性带来了负面冲击。部分银行对流动性需求预期不足,期限错配,导致了货币市场大幅波动。

(四)监管政策影响。一方面,6月底之前银监会将针对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落实情况展开检查,部分银行将表外非标资产转移至表内同业资产,直接挤压同业拆借额度,加上银行半年度重要考核时点,银行存款端和理财端持续承压;另一方面,由于理财产品的短期负债与长期资产的错配,需要商业银行不时地在货币市场筹集资金来偿还投资者,新旧理财产品交替之际会产生大量的流动性需求,按照以往的操作,商业银行丙类账户会和自营账户直接发生债券和回购关系,或者是通过第三方借入资金。但是5月14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关联交易有关事宜的公告》,进一步规定同一金融机构法人的所有债券账户之间不得进行债券交易,明确禁止银行表外理财和自营部门的内部关联交易以及过券行为,这使得银行以往应对流动性的常规途径不再畅通。5月5日外管局颁布了“汇发2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在6月底前根据外汇贷存比主动购汇补充头寸,头寸补充将收缩银行间资金约2000亿元。监管层一系列的举动压缩了金融杠杆,导致了资金链条紧张。

(五)央行公开市场投放力度偏弱。按照过去几年的惯例,为应对5月末至6月初资金面紧张,央行一般会通过公开市场操纵、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2010年和2011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分别注入1800亿元和1700亿元的流动性,2012通过降准释放4000亿元流动性。由于经济增速放缓,通胀保持在较低水平,市场曾预计2013年央行将保持充足的流动性或进一步放松货币条件。然而,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政府对经济增速放缓容忍度的提高,并且有意维持稳定的货币政策,限制银行资产信贷扩张加速,压缩规范表外理财,促使银行更加谨慎地管理流动性结构。6月21日,央行启动短期流动性操作(SLO)进行了500亿元资金的投放。6月24日前后,央行为部分金融机构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六)业务结构性失调。近几年,M2的增速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中国银行业也受到多项流动性指标的约束,例如存贷比、流动性比例、超额备付金率等,整体流动性并不紧张。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5月末,金融机构备付金率为1.7%,截至6月21日,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约为1.5万亿元,总体来看,流动性并不算短缺。央行在6月25日新闻稿中提到,通常情况下,全部金融机构备付金保持在六七千亿元左右即可满足正常的支付清算要求。在流动性并不紧张的情况下出现严重利率波动和资金面紧张的现象,更多原因在于部分银行发展过于激进,同业业务及理财业务过度扩张,从而导致业务的结构失调。

流动性危机的传导

这次危机是银行体系的同业支付困难,局限于银行体系内部,没有恶化、传导扩散到银行客户,特别是居民储蓄客户领域,即同业间的拆放市场的流动性不足,没有传导到银行与储户之间的储蓄市场——银行对储户的违约。这充分显示,此次危机尽管很严重,但却没有进一步恶化,未撼动银行体系的根基——社会对银行的信任。

事实上,银行危机往往就是从银行同业支付困难开始。随后,这种同业支付困难恶化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崩溃,少数银行在同业支付中耗尽流动性,对客户、尤其是居民储户出现支付困难。最后,少数银行对居民储户的无法兑付会迅速演化为全社会对整个银行体系的信心崩溃,导致金融危机。

表面上看,危机是银行体系流动性不足导致。但从根本上看,是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出现流动性剩余。而银行业将流动性剩余转化为金融资产,滞留于金融体系、转化为金融资产,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套利,并形成金融泡沫。在流动性收缩的情况下,危机的出现就意味着泡沫的破灭。

虽然这次危机局限于银行体系内部,没有恶化,传导至其他领域,显示我国银行体系仍然是稳健、健康的;但是,监管部门和各家银行仍然必须高度关注,防止同业支付困难的恶化,向其他领域传导、扩散。

流动性危机带来的机会

=本次危机的教训是深刻的,对于银行业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银行同业和监管机构共同努力,完善货币市场的市场机制,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促进银行加快经营转型,强化风险偏好管理。本次危机显示,银行的风险偏好对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银行的风险偏好应随机而动、因势利导。银行缺乏风险偏好的管理机制、不能有效的管理风险偏好,在面临政策导向转化、外部冲击时,很容易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判断,导致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在这次危机中,有的银行及时调整流动性风险偏好,储备了充裕的流动性;而有的银行并没有调整风险偏好,导致同业支付困难,并引发银行同业市场的流动性危机。这次危机,将促使银行业进一步深化转型、强化风险治理,建立风险偏好的决策机制和执行体系,构建更加稳健的经营机制。

(二)促进银行调整经营结构,面向优势产业配置资产。危机不仅仅戳破了滞留于银行体系内部的金融资产泡沫,而且显示“高杠杆、高错配、大缺口”的增长方式蕴含巨大的金融隐患,是不可持续的。随着宏观经济与金融环境的变化,银行业将面临稳健的货币政策、7-8%的经济增速等新的环境,这将促进银行建立新的增长模式,改变投资行为和信贷行为、加快调整业务结构,将金融资源从金融资产、过剩产能中转移出来,投向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实体经济,形成新的产品结构、客户结构、收入结构和利润结构。

(三)促进银行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增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危机在某种程度上是银行自身造成的,是银行业表内业务表外化取向、非银行金融机构类银行融资业务的快速增长、金融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平衡错位等因素聚集、叠加,耗费了大量的市场流动性所致。危机表现出金融机构整体的风险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流动性风险中蕴含了大量的、未计量的信用风险,整个社会的信用风险水平会出现失控状态,极易滋生领域性、区域性的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的本质,其实是以市场机制约束银行,促使银行必须加大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力度和技术创新投入力度,既要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更要增强风险管理能力。

(四)促进货币市场机制更臻完善,增强银行体系稳定。市场机制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远比资本、土地、劳动等实体资源更为重要。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配置货币资源、稳定银行体系的重要功能。危机暴露出货币市场的机制性问题,将促使监管部门和银行共同努力,在强化市场纪律、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对危机的同业合作和大银行社会责任等方面,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符合国情的货币市场机制,夯实稳定银行体系的机制性基础。

(五)市场导向的监管策略更加凸显,迫使银行遵循市场规律。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监管部门采取“扶持金融机构就是稳定金融”的监管策略,成功的应对了全球性金融危机。但这次危机也显示,这种策略不仅不适合当前的发展需要,而且容易滋生金融风险隐患。危机过后,“重机构、轻市场”的监管策略将退出,“尊重市场规律、重视市场功能、强化行业自律”将逐步成为新的监管策略,即从监管角度更加注重金融体系功能的健全与完善、市场机制的成熟、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逼使银行尊重市场规则,接受货币市场机制的调节。

我们应该认识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此次流动性危机,形式上已经过去了,但潜在的影响和要付出的代价还远未结束,银行业应该放弃金融危机思维来对待实体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从危机思维中“走出来”,建立新的发展理念,完善风险治理机制,加大专业人才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风险管控能力,建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加快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把货币资源配置到先进生产力的各个领域。

当前,改革创新市场体制机制,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捷径。因此,应该统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体制机制改革,促进金融和实体经济紧密融合。

(作者系西安银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