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中语文激趣艺术的探索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中语文激趣艺术的探索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凸显了兴趣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基点,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在语文学法指导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

【关键词】激趣 阅读教学 学法指导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2-0090-03

“兴趣”一词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被提及达30次之多,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极度重视,这也为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实践课题。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而教师必须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积极探索符合语文教学规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语文学习方法,努力促进学生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切实改变学生偏科严重、忽视语文学习的现状,真正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 激趣法教学的现实基础及应用前景

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人的情感相联系的。兴趣是求知的一种动力,学生如对某个学科有浓厚的兴趣,他常常就会孜孜不倦地进行钻研。在学生普遍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语文教师只有做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学习语文”放到教法问题的首位,才有可能改变语文教学令人生厌的现状,并使语文成为备受欢迎的学科,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的工作从激趣开始,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有人说:“教无‘趣’,课不易‘活’,学不易‘动’;巧于‘激趣’,善于把握,则‘寓教于乐’,‘寓学于趣’。”因此,在强调语文的重要性的同时,教师不做过多的说教,而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创新,对授课的方式方法进行一些探索,不断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开设讨论课,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一篇课文进行讨论学习,在不需要老师做过多讲解的情况下自行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给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课题,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研究,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并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语文的能力,如有关语文学习方法、信息处理、作家作品研究等的问题;开展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看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拿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当小老师,组织安排学生分小组备课、上课,让学生深入教材,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课文活动,把语文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经常适当介绍一些课外知识和课外读物,引入丰富新鲜的课外知识,并进行“课内外阅读相互渗透”的尝试;经常性地复印张贴介绍一些具有艺术性或思想性的文章;给学生以成功体验,把学生的习作推荐到报社或学校文学社发表,或在班中宣读;建议全班出一本班级文学作品集,至少收录每位同学的一篇作文;注意创设平等、和谐、轻松、探究的学习氛围,做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提升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使课堂教学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以教师自身的丰富学识和良好品行来影响学生。

三 激趣法教学的导学方法及效用深化

激趣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导学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把学生导入到语文的学习情境中来。许多学生是因为语文基础差,不知道语文要学些什么和该怎么学,故而对学习语文失去了信心和兴趣。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语文。

所谓导学,应是引导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预设几个问题,然后像抛铒钓鱼那样把学生引向已有的答案。导学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归宿。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们在讲授各种类型的课文之前,都会预先传授或帮助学生归纳一些有关的学习方法,并以一篇课文为例进行讲解示范,引导学生掌握这一方法,然后以自读或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课文阅读,从而培养自读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为了能系统地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在指出目标、激发兴趣、热情鼓励的同时,我们还给学生介绍系统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印发了《中学生学习方法系列谈》等资料,还鼓励学生自己去研究教材和学法,从而找出学习规律。

导学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过程,而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指路者,而不是一个发令者、施予者。教师以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而又能以学者的深度去指导、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一过程的实现,还应有质疑精神相贯穿。

导学过程还是一个培养质疑精神、提高质疑能力的过程。科学创造,贵在质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书从有疑处读起。质疑是思维独立性和深刻性的表现。同样一本书,被这个人读出来的东西不一定会被另一个人领会和认同。会读书的人会带着自己的鉴赏力去捕捉新鲜的东西。读书,最可贵的精神是“我不知道”,这是二十多年前一位诗人说的。今天这四个字已经不是一个信仰而更应当成为一种素质。“质疑学习”的理论核心是:在相对灵活宽松的环境中,以学生所面临的、迫切想解决的问题为学习方向,教育者则与学生共同利用相关资源进行学习或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学生自我选择的学习来达到教育目标,并且不主张大量“记忆”知识信息。这种教育模式并不能降低“记忆”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地位,这种方式确实使学生对概念性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而不是肤浅地“接收”概念、知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已经不会主动地去思考,甚至连“为什么”也不会提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再是传播知识的工具,不再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告诉他们寻求答案的方法,不唯师、不唯书、不迷信权威、唯真理是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和思维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去学习语文,而不再问“老师,答案呢?”在学习中也不再是简单地认为语文学习就是识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