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集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起点较高、种类相对较为齐全,但存在资源配置结构和空间不合理、整体利用率较低等问题,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是受观念意识滞后、配置方式不适应时代需求、组织管理体系条块分割等因素的制约。研究认为,加强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的科学化配置、促进资源的整合化进程,才是推动大学园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5-0085-05
1 前言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现象,在主要城市的边缘,壮观的新校舍成群连片拔地而起,构成了大学集聚的办学场所,人们将这种办学场所称为大学园区或大学城,如上海的松江大学园区、南京仙林大学城、珠海大学园区等,至今全国已建成五十多个大学园区。大学园区的建立促使高等教育资源呈现高度汇集的状态,为有效重组、盘活资源内在存量,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改革高等教育管理和教育体制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体育资源作为大学园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丰富园区体育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资源配置的质和量决定了大学园区体育的规模和水平,充分激活园区体育资源的整体效率,使其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潜在的能量,无疑将为促进大学园区体育快速发展创造重要的条件。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大学园区体育资源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从全国50多个大学园区中选取了福建福州大学城、上海松江大学园区、南京仙林大学城、山东日照大学园区、安徽蚌埠大学园区、陕西西安大学城等6个大学园区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和著作,掌握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最前沿的理论状况;查阅了我国在大学园区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和文件精神。
2.2.2 专家咨询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先后对部分从事体育学和社会学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与本研究工作相关的咨询,听取他们对本研究的新思路、观点、经验与建议。
2.2.3 问卷调查法
问卷发放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全国50多个大学园区随机抽取了6个,向6个大学园区的40所高校体育部门负责人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36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94.44%。为了确保问卷设计的质量,问卷设计出后,请15位专家对问卷内容效度进行了评定,从专家评价结果来看,“问卷内容效度比”CVR=0.93,问卷设计能达到本研究任务的要求。问卷信度检验采取了小范围“再测法”,在第一次问卷回收后,相隔15天对相同对象发放同样问卷,求稳定系数。两次问卷相关系数分别为:R=0.86,表明调查问卷的可靠性较高。
2.2.4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与要求,将调查问卷所获得的数据,通过微机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运用Excel17.0电子表格进行了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大学园区体育资源主要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能够为园区不同群体开发利用的,在体育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是由体育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组成的一个整体动态体系,是大学园区体育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3.1.1 体育人力资源
调查显示,6个大学园区共有专任体育教师1123人,平均每个园区18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393人,占专任教师的35%,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的比例为0.35:0.38:0.27;具有研究生学历202人,占专任教师的17.99%。具有国际级裁判23人,国家级裁判89人,一级裁判332人;具有国家级教练18人,高级教练44人,一级教练99人。总体来看,我国大学园区汇集了相对丰富的体育人力资源群。
3.1.2 体育物质资源
体育物质资源作为大学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园区的总体规划和各高校的具体规划中得到了高度重视。参照2004年国家教育部教体艺厅[2004]6号文《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规定的各类体育场馆设施的必备类定额标准,被调查的大学园区各高校体育场馆设施达标率达到58.33%,大大高于全国高校4.9%的平均水平。调查显示,6个大学园区共有各类体育场馆3751个,其中田径场60个,篮球场792个,排球场497个,网球场155个,游泳池(馆)34个;各类室内场馆116个;高质量场馆276个。体育器材配备情况也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见表3)。
从总体来看,我国大学园区体育场馆等资源呈现出的最大特点是起点高、设施齐全,在被调查的6个大学园区中,共有综合体育场15个,综合体育馆16个,平均每个大学园区配置综合体育场馆约5个,如南京仙林大学城的南京师范大学投资近1个亿建设了多功能的体育中心,山东日照大学园区的山东体育学院配备了可容纳3万人的体育场,完全具备了承办大型体育比赛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目前许多大学园区尚处在建设之中,随着二期或三期工程的相继完成,园区的体育物质资源特别是新型场馆设施将会更加丰富和全面,这些优质资源的大量汇集,势必为园区体育资源的共享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1.3 体育财力资源
调查显示,大学园区各高校近三年体育经费,总投入3320,78万元,年校均体育经费32.56万元;体育经费投入占年度教育经费的比例平均为0.78%,有55.88%的高校体育经费投入达到1%。与全国高校同期整体相比,大学园区高校体育经费投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完全能够“满足需要”学校需要的比例上升了9.36个百分点。大学园区体育经费投入的进一步加强,是与各高校对新校区倾入更大精力分不开的。
3.1.4 体育信息资源
调查统计显示,6个大学园区校级图书馆共有体育图书862254册,占馆总藏书量的2.1%,校均25360册,有些偏少;但体育期刊种类丰富,累计达到1096种,校均32种;有61.76%的高校体育部门拥有自己的专业资料室。调查同时显示,各高校的数据库信息资源相当丰富,购买专业信息数据库累计达到332个,校均约为10个,多数高校都配备了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比较常用、容量较大的专业信息数据库。整体来看,大学园区各高校体育图书数量相对总藏书量有些偏少,但开通专业信息资源数
量比较充足,专业信息数据库拥有层次较高。
从我国大学园区整体来看,由于各高校进入大学园区建设新校区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进一步加快学校发展上,因此许多高校在体育资源配置上起点都比较高,不仅进一步继承了原校良好资源的连续性,又增加了许多新型的资源,体育资源种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但同时研究也发现,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园区集中建设本应发挥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3.2 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
3.2.1 体育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体育资源配置结构好坏直接影响着体育资源的社会效益,从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来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结构性缺陷:一是标准化资源和非标准化资源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新的时期里,高校体育功能的多元化趋势已经显现,体育资源的配置不仅要求能够满足体育教育的需要,满足高校内部教职员工及家属对体育多层次的需要,而且也应对社会开放,满足“全民健身”运动的需要。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把体育运动技能传授为主的“三基”目标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并强化了学校体育为竞技运动服务的功能。这就造成我国高校体育资源过于强调“标准化”,这一现象在体育场馆配置中显得尤为突出。调查显示,多数高校在场馆建设规划中,偏重“竞技运动服务”功能,轻视“教学、大众健身、娱乐、文化”等功能,造成大量高标准的场馆设施处于高度闲置状态,而承载着大部分健身需要的大众化场馆资源却严重不足。二是优势资源与非优势资源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从优势资源配置来看,主要存在重复浪费现象,如场馆资源配置中,一些诸如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等场地每个学校都大量配置,在总数量上就出现大量闲置的现象;在信息资源配置中,也存在多校重复配置大量期刊,特别是一些诸如中国期刊数据库等高价数据库现象。从非优势资源来看,主要存在严重不足现象,如场馆资源配置中,一些新型场馆、有学校特色的场馆非常少,根据2004年国家教育部教体艺厅[2004]6号文《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规定的选配类体育场馆对比来看,90%以上的高校无法达到标准;这种不足更表现在经费投入上,尽管从整体来看,大学园区体育经费投入优于全国整体水平,但我们必须看到,体育经费投入占年度教育经费的比例仍然有些偏低,人均经费也远远低于国外发展水平。
3.2.2 体育资源配置空间不合理
大学园区体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目前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空间布局极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校内部的布局不合理。目前大学园区各高校规划中,根据功能的不同,一般都划分为生活区和学习区两大部分,以方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两个层面互不干扰、各行其事。在这两大功能区内,在资源配置上应有所区别,生活区主要配备以生活化、娱乐化为特点的小型体育设施;学习区主要配备以健身化、标准化为特点的多功能大型体育场馆设施。但当前各高校在体育资源的配置中却忽视了这种功能上的划分,场馆设施承载功能不清,影响了资源本应发挥的最大能量。二是高校之间的布局不合理。各高校为了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体育资源配置标准,过于追求资源的规划统一,盲目健全、建大,这样就形成了一批教学浪费、比赛不行的所谓高不上、低不下的中档资源,造成资源的无谓闲置。三是高校与城市之间的布局不合理。大学园区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在体育资源的规划中,必须纳入整个城市的整体设计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展和提升大学园区的功能和形象,而且推动了大学与城市的融合,使大学园区成为城市体育功能的延伸。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极少关注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严重孤立的现象,影响了大学园区本应发挥的体育辐射和带动作用。
3.2.3 体育资源流通不畅、共享率低
大学集中建设,资源共享是各方的主要目的,也是促进园区体育资源整合化进程、盘活资源的内在存量、形成开放的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然而这一目的在实践中却受到一定的限制,调查显示,我国大学园区实现体育资源共享的高校仅为41.18%。从共享内容来看,主要是部分软件资源,如体育师资等人力资源和图书期刊资料等信息资源,而体育场馆等物质资源却很少对外开放和共享,调查显示,体育场馆设施完全对外开放的高校比例仅为11.76%。从共享范围来看,调查显示,目前大学园区各高校实现体育资源共享的范围主要包括城市级、园区级、校内级共享三个层次,其中能够面向所在城市区域开放体育资源的高校仅为7.14%,实现园区内各高校之间共享的比例为35.71%,两者之和还不到一半,共享范围和广度明显偏低。从共享方式来看,目前我国大学园区主要存在组团式资源共享和分散式资源共享两种基本的形式,前者主要是通过成立统一的组织,由政府、学校、以及其它机构相互协调,实现资源交流与共享的方式;后者主要是各高校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对外关系,不经过任何组织,自由寻求合作伙伴,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从资源利用效率和实践效果来看,组团式资源共享显然具有更明显的进步意义。调查显示,6个大学园区中只有南京仙林大学城人住的9所高校已经通过建立“教学联合体”的形式,实现组团资源共享的尝试,其中体育资源参与共享的比例仅为总数的11.76%。
3.3 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存在问题形成原因剖析
3.3.1 观念意识的制约
观念是主观对客观(存在、规律)的反映,科学的观念能够客观地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对事物的发展起到正确的指向和导引作用。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观念意识就产生巨大的偏离:第一,对体育资源的商品性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将体育资源仅仅视为一项社会公益活动的载体,认为国家为学校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体育资源,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而对体育资源潜在的巨大的经济效益未予注意。多从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体育资源的规律,却极少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作为经济形态的体育资源及其规律,造成资源配置的单一化、行政化,制约了资源流动性和多元化投入。第二,对体育资源功能的多样性认识不足。体育是有着多种功能的社会文化形态,体育资源必然被赋予不同的功能,但是体育资源各种功能发挥的程度却由于社会条件不同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受计划经济社会条件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我国体育理论界对高校体育资源的认识局限在承载体育教学和课余运动训练层面,而对体育资源可供娱乐、观赏等价值认识不够,对体育资源功能理论认识的片面与表浅,直接对体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产生影响。第三,对体育资源的社会性认识不足。体育是一项涉及每个成员并与诸多社会部门发生联系的事业,因此体育资源配置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但受计划体制的影响,高校体育资源一直被局限在教育系统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封闭性,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体育资
源社会性的弱化。
3.3.2 配置方式的制约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园区体育资源的配置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计划配置方式。经济学家将计划机制描述为:资源的分配由政府决定,命令相关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发展计划行事的机制。在这种配置方式中,体育资源是由政府或事业单位行政组织根据其制定的计划强制分配的。这种根据政府的计划配置资源的方式,一般强调体育的公益性,突出体育的社会效益。由于这种方式较少或根本不考虑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效益,社会各部门的运作基本依照计划行事。第二,市场配置方式,是指体育资源的流向和配置完全由市场来支配,这是一种以市场机制作为基本手段和力量的资源配置方式。以该方式实现大学园区体育资源的配置,其特点是能够通过灵敏的市场需求信号所反应的供求关系以及对未来供需的预测,对体育资源的分配方向进行及时的调整,使有限资源得以优化利用;或是利用市场手段盘活体育资源存量,调节体育资源的增量资源,改善办学条件。第三,计划与市场相结合配置方式,这是以市场机制调节作为体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同时采用适度的政府政策干预的配置方式,使体育资源的配置能发挥最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它既克服了计划配置集中过多、资源闲置的弊病,又避免了市场配置只注意满足部分师生个体需求而忽略学校整体目标的弊病。这两种机制的相关关系实际上就是经济领域里所说的“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相互关系。从目前我国大学园区资源配置形式可以看出,市场配置和计划与市场结合配置体育资源的大学园区,资源配置合理,共享意识很强,资源利用效率较高,但总的来说,这两种资源配置模式在我国整个大学园区的建设中仅占据极少数,大部分大学园区资源配备形式为计划机制,而这种资源配备形式最大的缺点是未能完全考虑师生的实际需要而造成体育资源供需结构的错位,同时由于具有很强的内在封闭性,客观上导致成本――收益约束软化,从而影响体育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
3.3.3 组织体系的制约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体现出的组织特点,呈现出鲜明的条块分割状态,各行业各地区自成系统。处于分割孤立状态的大学园区各高校体育组织体系,由于资源配置的系统分割性,缺乏横向渠道,其资源只能依靠政府等行政系统的单一渠道由上而下的输入或调拨,资源渠道的单一造成资源紧缺。系统的“条块”封闭,又决定了资源的利用不可能达到最大效率,资源的使用存在不可避免的浪费,大学园区体育的自组织能力被抑制。于是,大学园区的体育资源呈现高度分散、高度分割的局面。园区高校与社会体育各自成体系,形成大封闭的割据,每个学校、社会单位都有自己小而不全,不容外人涉足的零星资源,呈现出大封闭系统中的小封闭。由于大学园区体育组织体系的封闭性,堵塞了资源的流动,出现资源浪费与资源不足并存的现象:一方面大量优质体育资源特别是能够承办大型比赛的标准化场馆资源,在训练竞赛之余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一方面又由于各单位的封闭性,无法实现彼此的资源共享,出现资源严重不足。
4 对策与建议
4.1 体育物质资源的集约化配置
大学园区各高校体育物质资源特别是体育场馆的规划与配置与学生人数的增加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如果仅靠一个或几个学校体育场馆的相互利用,可能不会完全解决学生人数增加和体育场馆等资源紧缺的矛盾。从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来看,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的潜能,大学园区体育场馆资源配置必须走集约化道路。集约化配置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大学园区核心区域预留共建共享区,统一规划配置园区级的“体育中心”或“体育公园”,各高校只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供自己体育活动需要使用的小型多样的体育场馆资源;一种是根据高校之间体育的实际需求,不求每个高校都健全、建大,实行大型场馆分担规划建设,如室内场馆,有的学校可以建游泳馆,有的可以建篮球馆,有的学校可以建网球馆等,校际间通用。集约化配置体育资源可以减轻各高校为建设大型体育设施的压力,而且可以和各学校的体育场所使用的过程和范围上进行合理的整合和互补。这样各高校就可以节省很大的财力,留出大量的资金配置体育教学用品和健全实验室、充实体育图书资料等等。
4.2 体育财力资源的多元化投入
从目前我国大学园区的现状来看,高校体育经费融资主要是以专项拨款为主,缺乏多元融资渠道,特别是社会融资主动性不强,调查显示,88.24%高校把学校专项拨款作为体育经费的唯一来源。体育经费投入的单一化是影响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实行多元化融资模式已经成为大学园区体育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因此,我国大学园区一方面要牢固树立主动走向市场的新观念,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累――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创造收入;另一方面是努力探索大学生体育赛事营销的科学道路,开辟一条具有中国大学生体育竞赛特色的赛事市场运作模式,以发挥大学园区高校体育自身的“造血”功能。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广开财路,向社会和自身筹集体育经费,逐步实现我国大学园区体育经费融资的多元化。
4.3 体育人力资源的合理化整合
人力资源的合理化整合就是根据园区体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科学地调配人力资源,实现与园区体育发展的合理结合。大学园区体育人力资源的合理化整合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把大学园区所有体育人力资源进行统一的分析和合理分类后,确定各高校的优势专业和优势人力资源,然后建立优秀人力资源库,被确定的优秀人力资源在完成本校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据计划情况选择自己所需的优秀人才。二是借助市场,吸引社会人力资源的加盟。参与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在社会人才大潮中去寻觅、吸纳人才,是园区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园区体育人才建设和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不断优化园区体育人才队伍结构。
4.4 体育信息资源的网络化管理
大学园区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实行网络化管理,从而保证园区信息资源共享的透明化和顺利实现。建设体育信息网络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因此在大学园区体育信息资源体系建设过程中,应把握“纵向布局”与“横向联合”的建设方向。首先,高校内部应根据地理分布、读者需求和资源配置等进行纵向布局,各体育信息机构在高校内部统筹规划指导下,分工负责体育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让纵向互联成为各高校内部的共享网络系统。在纵向布局基础上,可在大学园区内各高校间进行横向联结,逐步推进,最终建成纵横交错、高效有序的、统一的体育资源网络保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