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例说“启发”

课程改革的阅读教学课堂,常听到老师问学生:“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说点什么?”这几乎成了课堂流行语。面对老师这样的启发提问,学生的反应如何呢?请看以下案例:

案例1:一位教师在教学课文《大江保卫战》第5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心系群众,奋不顾身……”安排了这样的教学步骤:①自主阅读第5自然段,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语句;②交流感动的理由,有感情地朗读所画下的句子;③师生围绕“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展开对话。

以下是“对话”片段: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呢?

生1:战士们,你们好勇敢!

生2:战士们,你们心系群众,奋不顾身,真值得我们学习!

生3:英勇的战士们,你们是真正的人民子弟兵!

师:(有些焦急)除了这些话,你们还想对战士们说些什么呢?(学生未有反应)

师:(难掩嗔怒状)你们就不能讲一些具体的话吗?

生:(静默不语,不知如何是好)

评析:

学生态度漠然,课堂上出现了难言的尴尬。这个案例属于“启而不发”的典型。根本原因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教师的启发空泛,学生的“感动”缺乏体验这一基础。教师试图通过一两个平面的“感动”、简单的“交流”和惯常的说教,就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自然是事与愿违。用控制代替了引导,这就失去了回答问题的根,“对战士们最想说什么”成了空头支票,致使目标落空。那么,学生除了讲些大话、空话外,还能说什么呢?

无独有偶,另一位教师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课的第5自然段时,针对“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也安排了大体相同的步骤。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案例2:①(播放一段战士们奋不顾身营救人民群众的感人录像),说一说哪一个镜头留给你深刻的印象;②自主阅读第5自然段,画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感动的理由;③师生围绕“你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展开对话。

下面是“对话”片段:

师:同学们,你可能是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教师周运兰,你被战士们救出来了;你可能是攀在树上等待了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你可能就是一位在快要倒塌的房屋中被战士们救出的小学生;你还可能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位,在你被救出来重获生命的那一刻,最想对战士们说什么呢?

生1:我是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太太,真的,说心里话,当洪水淹过我的大半的房子,慢慢地将我淹没,我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可是,正是战士冒着生命危险,把我从危险的房屋中背出,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能死里逃生!好人呀,好人呀,你们是我们的大救星!

生2:我是小江珊,我在那摇摇晃晃的树梢上等待了将近九个小时,我好害怕,想到了爸爸、妈妈,想到了自己即将被洪水冲走,心中充满了恐惧。是亲人叔叔,你们奋不顾身,冒着狂风暴雨,迎着汹涌的洪水,给了我生的希望,我爱你们!

生3:叔叔,您还记得我吗?可能您已经忘却,毕竟您从洪水中救出的百姓太多太多!可我永远也不会将您忘记,我清楚地记得您朝着我游来的时候,脸上汗水混合着雨水,还有血水,身上到处都被树枝划破,可您丝毫没有在意……叔叔,您是我崇拜的英雄,我爱您!

(学生滔滔不绝,且情真意切。)

反思:

与案例1相比,案例2从设计上看,主要多了“看录像”与“体验角色”这两个环节,可是教学的效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主要是通过“看录像”蓄蕴了学生的情感,而“体验角色”则使学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获得了表达的凭借”。

1?郾情感因深度激发而“增值”。堪称教学风向标的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富有感彩的活动,或创设某种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2中,配合录像,教师以饱满的情绪、声情并茂的叙述,营造了一种浓浓的情感氛围,师生的感动与战士们“交融”。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看”到了一个个感人肺腑的镜头,“看”到了一个个高大英勇的形象。这是文本信息与情感向阅读主体的流动。这情感的蓄蕴,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基础。

2?郾体验因入情入境而“真切”。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内心受到特别的感动,思维和情感会异常活跃,所有积极的情感因子皆会被高效激活。此时学生迫切需要表达的平台,倾吐的载体,如果平台不当,载体不适,其蓄蕴的“情感仓库”便会在刹那间“泄漏一空”。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人在“通向语言的路上”就是要去“亲身体验”,只有在“亲身体验”中,在直观感受中才能掌握语言、发展认知。与案例1相比较,案例2中的教师没有让学生泛泛地谈感受,而是让学生充当被救者的角色,自始至终伴随着真切的情感体验,说出自己是其中的某一个被救者,当自己被战士救出后最想说什么。这种角色体验使学生入境、入情、入理。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感受,同一角色也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学生在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刚刚获得的情感蓄蕴后,对文本进行了补充,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思维相互碰撞,情感相互交融,使原有认识更充实提高,使作品形象更“有血有肉”,这是阅读主体向文本的流动。教师的启发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