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财寻源问山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财寻源问山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山西祁县,坐落着一处气势不凡的深宅大院――乔家大院。这个大院占地8700平方米,由6个大院、19处小院构成,共有房屋313间。晋商修建的如此规模的深宅大院,还有曹家三多堂、常家大院、王家大院等大概一千多座。

山西商人的财力令人惊叹!我们不禁要问:他们是否寄生于主辈们钟鸣鼎食的庇荫里?还是领受了天然的馈赠?

或许数字更能说明问题: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不过7000万两白银;山西一些富商的资本在千万两白银之上的比比皆是。真可谓海内最富,富可敌国。

漂泊游子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自然条件相当恶劣。地贫人众,为了糊口,当地人只好外出经商。许多人十几岁就离家去当伙计,学生意。不论你身在何处,商号里的规矩是三年才允许回家探亲一次。如此计算,当一个60岁的山西商人告老还乡时,他在外飘零的时间大约是42年!

乔家大院最早的主人乔贵发,便是走西口发迹的。乔贵发自小父母双亡,先是寄食在舅母家里,吃尽白眼,回村后又遭村人嘲讽。血气方刚的乔贵发拎着个破包袱便去了口外,在包头苦捱了30年。他先是开豆腐坊、烧饼铺、化银炉,后来又开了茶叶店、杂货铺、绸缎庄,精打细算,铺面日益兴隆。最后开粮行、起当铺、办钱庄,兴票号,生意越做越大,以致财源滚滚。乔贵发的商号名为“复盛公”,是包头市开办最早,实力最雄厚的商号。于是有了“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的民谣

以义制利

山西和内蒙古交界处有一个叫杀虎口的地方,这个地方是众多山西人走西口的必经之地。康熙初年,三个山西人流落到这里,走街串巷做起了小买卖。可光靠挑担卖货养活不了自己,他们只好凑钱开了个小小的草料铺。由于本小利薄,三个人早出晚归勉强过上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有一年临近年关,一连几天大雪封门,三个人倾其所有煮了一锅稀粥权当过年。正端起碗来准备喝粥的时候,有人敲门,开门一看,进来一位白胡子老头儿,拉着一匹骆驼,驮着些东西,说没地方去了,非要住这儿。他们只好把他收留下来。老头儿一天又饥又渴,眼睛直盯着那锅粥。他们只好给他盛了一碗。这位老人家左一碗,右一碗,很快就把这一锅粥喝光了。这三个人一口也没喝上,就这样过了年。第二天一早起来,老头人不见了,骆驼也不见,但是驮垛留下了,里面全是银砣子。

后来这三个人就拿着这笔钱创建了大盛魁。直到大盛魁的那一天,它的万金账上,仍然记着这笔没有主人的财神股。大盛魁日进斗金的鼎盛时期,商号定下了一个必须遵守的规矩。每年大年初一,大盛魁既不请客与同行联络感情,也不摆酒席酬劳辛苦了一年的员工,而是全号上下一万多名员工要在掌柜们的率领下恭恭敬敬地喝上一碗稀粥。大盛魁是要让每一个员工都能牢牢记住,大盛魁能从一家小小的草料行发展成一家规模宏大的商号,靠的就是以义制利的信条。

笃守信用

近代名人梁启超说过:"晋商笃守信用。"历史上,蒙古牧民只要看到刻印有"三玉川"、"长裕川"字样的砖茶就争相购买,甚至他们以砖茶代替银两作为货币在交易中使用。

历史上,山西商号信用卓著,贸易双方产生了一种由信用交易产生的特殊结算形式――标期。太谷为全省商业中心,标期每季一期,届期结算旧债,再生新债,有借有还,体现了商人与主顾间建立的互相信赖关系。过标之期,名商云集,"通衢为之狭"。倘若有人不按规定执行,就要受到所有商号的指责,并采取一致行动,中止与他的贸易往来,让他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因此,晋帮商人中有许多深孚众望的商家,"舞弊情事,百年不遇"。

寓情于理

晋商在选择妻子的标准上,以贤德为首,目的是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外出经商。乔贵发在包头经商发迹后,已年过30,算是“钻石乔老大”了,包头的姑娘可任他挑选。但他想:如果在原籍找个妻子,那么能有人常去祖宗坟头代他祭祀。而且,他常年外出不在,需要找一个本分、贤慧的妻子帮他料理家务。年少在乡里时,村里有位姓程的女子常常在生活上接济他。待乔贵发衣锦还乡,那位程姓的姑娘由于丈夫早逝,娘家又不肯收留,只好带着儿子,孤苦伶仃地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乔贵发知道这种情况后,马上央人做媒,迎娶这位女子为妻,对她带来的儿子也视如己出,还为这对母子郑重其事地盖起了这处四合院。日后声名显赫的乔家大院就是在这座四合院的基础上构筑起来的。富商娶了个小寡妇。可见乔贵发在婚姻问题上讲求实际与精明之处。

乔贵发在去世前立下家规,乔氏家族的子孙不准纳妾。后人们严格地遵循了这条家规,哪怕是乔家的媳妇不能为家族生养子嗣时,也没有人以此为借口休妻纳妾。这样的事情,在传统的豪门大家之中是非常少见的。

学而优则贾

随着山西人经商风气的盛行,传统的士农工商职业排序观念在山西发生了变化,轻学重商的后果更加明显地显示出来,连雍正皇帝也认为山西的社会定位序列与别处不同:第一经商,第二务农,第三行伍,第四读书。

晋商家族中一二流的读书子弟去经商,三四流的子弟才去参加科举考试,甚至出现过获得功名后不做官而从商的进士。当地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好好写字打算盘,将来住个茶票庄"的民谚。

榆次富商常氏,其家族不绝于科举,但决不轻视商业,而且把家族中最优秀的子弟投入商海,集数代优秀人才锐意经商,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商人群体。由于他们把儒家教育的诚信、仁义、忠恕精神引入商界,从而有了常氏商业之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