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职《机械制图》课自主学习教学方法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职《机械制图》课自主学习教学方法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浅析了以中职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如何培养其学习兴趣入手,着重探究了《机械制图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机械制图》;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082-02

《机械制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如同语言、文字一样,是工程界用以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工程语言”,也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工具之一。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受生源的影响,入校生大多理论基础差,学习能力弱,对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以及对自己缺乏自信心。这些不良因素使教师在实施技术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的步履维艰。

依据教育心理学,教师应在教学中树立“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尤为重要。把“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观念上来,促进自主学习,通过教学由“我会学”达到“我学会”的教学目标。本人在多年的《机械制图》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学习兴趣、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几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学习兴趣的激发

1.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知、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欲的一种内在力量。

古人云:“教未见趣,必不乐学”,学习兴趣是中职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动力,有了兴趣就会有求知欲,便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力量源泉。只有当学生对《机械制图》这门课程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整个教学活动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机械制图教学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讲究教学艺术、手段和方法,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

2.学习兴趣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原则,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可以把绪论放到在学校实习厂的环境下进行。首先,带领学生参观实习厂的机加工段,面对一台台机床及黑板上的零件图,再看看高年级同学是怎样按照图纸加工零件的实习场面。其次,设计有关“工程语言”重要性的问题让新老同学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使新同学明白一个很实际的道理:机械加工行业离不开图纸。最后,集中到车工工段看指导教师加工锥度零件——砣雒。通过一堂有趣的绪论课,学习机械制图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另外课后作业——玩砣雒,让学生分享到机械产品的乐趣,从而培养其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1.着力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及分析能力,为自主学习做准备。绪论课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观察实习零件、任意组合制图模型、自制模型来培养空间思维想象能力。做法一:首先让学生观察模型(图1),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前向后看、从上向下看、从左向右看,将看到的画面在纸上画出来。做法二:让学生用橡皮泥捏出一个空心几何体,再用刀片切开观察被切割后的物体,这对以后学习机械图样的基本表示法将会有帮助。通过对零件、模型的观察、分析有助于学生抽象思维,构造空间模型,为现实物体过渡到平面图做好充分准备。

2.注重学生的参与,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和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注重学生独立探索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教学过程要创设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场景。例如,在讲“三视的形成”时,首先,笔者用一个长方体木模让学生从前向后看,把所看到的图形画在纸上并用直尺量出长度、高度尺寸。其次,请同学按图形用橡皮泥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长方体。同学提问:没有宽度尺寸怎么做?反问:如果有宽度尺标注在图形何处?同学一口同声回答:图形不够用。通过思索第二个投影面顺理成章的建立起来,俯视图很容易的让学生接受了。最后,采用先易后难的教学方法,展示一个较复杂的模型,同时用投影仪展示主、俯视图,请学生做出泥模,同学们异口同声答到需三个视图,根据学生的要求左视图很自然的形成了。同学通过两节课的参与、探索式学习对“三视图的形成”掌握应用的极好。

3.学法指导,促进自主学习。古训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尽量采用教学模型、挂图、投影仪进行实例分析,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形象化,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步步展开。之后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独立思考、分析发现知识中的规律、图形特征,并及时组织讨论、互问互检、互帮互学,再进行科学总结、归纳后将重点知识以口诀形式给出,使学生易学、易懂、易掌握。体现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寓“乐”于“学”中。

例如讲直线的投影分析时,在讲完投影面平行线定义后,首先让学生观看平行线模型(如图2所示),启发学生分析找出共同点:平行于一个投影面、倾斜于另外两个投影面。不同点:各自有自己的平行面、倾斜面。

之后利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平行线的三个投影图(如图3所示),接着,诱导学生用对比法分析三个图形的共同点是:均有两直线、一斜线,不同点:直线、斜线在不同的投景面中出现。最后将异同点总结归纳后以口诀形式给出:两直线、一斜线、平行线,斜线在那个面,是那种平行线。

应用此方法还可讲解:投影面垂直线、平面的投影等内容。

4.善用多媒体,实现师生互动,强化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的特点之一是教师可利用提前做好课件的优势,节约板书画图的时间,把有限的45分钟更多的用于展示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师生间的互动和探讨。能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能为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更好的辅助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半剖视图的概念理论性较强,学生单从字面理解比较困难,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半剖视图时,可将立体形进行旋转、切割、组合、翻折等让学生能够从各个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观察形。通过观察动画过程后提出问题:该物体如果不如切割同学们能看到内部的结构吗?如何使物体在三视图中同时表达内外形状?学生通过动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再通过精心设问,思考、讨论、讲解后,学生对半剖视的定义及画法非常容易理解。

5.巧鼓励,坚定自主学习信心。鼓励教学法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渴望自我的人生价值能够得到实现。托尔斯泰也曾就此形象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正处在青春发育期的中职生,虽然性格处于敏感的叛逆期,但他们同样也渴望着得到老师对自我的认可与赏识,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因此,从人本关怀的角度讲,在教学中多采取鼓励的方法,是符合人的心理特点的,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1)设置问题鼓励法。“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值得鼓励。当学生有了疑问,说明学生的思路跟随课堂教学走,他便会有渴望成功的动力,从而激发起学生讨论和思考的兴趣。如:在平面投特性练习题中,首先可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课题进行质疑。“谁能把这个图形的画图思路讲给同学听?”引发学生的思考欲望。这时学生便会主动带着这些问题去思考、讨论,兴趣盎然地寻求自己所想要的答案。此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同学,并发现想要回答问题的同学,然后面带微笑用欣赏的眼光和鼓励的手势请同学进行讲述。同学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语言讲解,这样才会给学生的思维、语言交流提供有利的条件。最后,进行师生互动分层讲解化难为易,探究性的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要给同学肯定性的赞赏。如语言赞赏:我们班真是人才多啊,没有大家解决不了的习题。还有手势赞赏:向提问、讨论、回答问题的同学竖竖大拇指,带领全班同学掌声鼓励等。

(2)家校联合鼓励法。来自于教师和家长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都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绩效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新的更大的进步。如班上一位不愿意做作业的同学,经帮助、催促其再三未果后。我找寻了一次机会当着学生的面打电话给他父亲,意在告诉他父亲该生上《机械制图》课时从未缺课旷课,不但能认真听讲,而且还能与同学参加互动。请父亲要表扬该同学的进步,并鼓励他把作业完成好。此后这位同学很快把作业送到我办公室,从此他再没有发生过不交作业的现象,图画得也越来越认真了。实践证明,对处于青年时期阶段的中职学生来说,这种与家长站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正强化”的鼓励式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实际上是他们对来自于教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尊重有明显的需要。

罗杰斯说过:“教学不足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是应用于制造各种能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为此,应树立“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讨学习,建立一种让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了解和合作的新型教学系。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主动性、持久性的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挺.新课程改下机械制图课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等职业教育,2012,(17).

[2]韦雨英.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才智,2012,(16).

[3]刘洁.多媒体课件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1,(7).

[4]李荣敏.激发学习兴趣,构建《机械制图》生态课堂[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3).

[5]张梦欣.机械制图[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