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子乐教思想的现实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孔子是先秦乐教的提倡者,更是实践者。他热衷于钻研音乐和推广礼乐乐教。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和教育观念奠定了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基础,同时也对当今音乐教育思想和现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乐教思想;现实意义
中国是一个富有美育传统的文明古国,对“乐教”问题的思考从春秋早期就开始了。“乐教”愿意本指儒家“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教中的“乐教”,与“诗教”、“礼教”等并列。我们熟知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先秦乐教的提倡者,更是实践者。他开创私学,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整理、继承和发展上古三代的礼乐教育文化传统,不仅奠定了我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基础,同时也对当今音乐教育思想和现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孔子本人是一位虔诚而出色的音乐家,他好学不倦,多才多艺,会击磬、鼓瑟、弹琴、唱歌,还会作曲。孔子热衷于对音乐的钻研,他一生在许多方面都表现了敏锐的音乐洞察力和极高的艺术修养。孔子的音乐观念是建立在丰富的音乐实践基础上,尤其在教育上,他充分实践了自己的理想。他组建了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以学习礼乐为主的私学,在继承了西周文化和春秋思想的同时,赋予礼乐以“仁”的新的内核,对两千多年来中国音乐思想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礼乐”是服务于政治的,他把音乐作为一种手段,与“礼”完美统一而成为治理天下的方式,“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虽说社会文明程度决定“礼乐”本身带有明确的政治性、政治需要,但孔子充分理解音乐的强大功能,抛开其封建、保守的一面,他对音乐的重视以及先进的教育理论毋庸置疑是很值得我们深刻学习和借鉴的。
艺术发达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人类审美水平的提升促使教育具有相应的美育内容与水准。自80年代 “美育热”的兴起,中国音乐教育在30年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同时人们对音乐的认识以及教育思想和学习目的等方面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这不仅影响到具体学习过程中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效果等,长此以往必然还会产生相应的社会问题,这与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本意是相悖的。我们不妨寻根溯源,看看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和音乐教育理念能否给我们一些启示。
孔子音乐的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1.“仁”是孔子的音乐精神;
2.“尽善尽美”是孔子音乐美的评价标准;
3.“和”是孔子的音乐审美态度;
4.“兴”、“观”、“群”、“怨”是孔子论音乐的社会作用。
在孔子从事乐教的美育实践中,充分体现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1.孔子乐教注重道德的内容。
孔子施教主要集中在《诗》、礼、乐三个方面,这不仅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培育“仁德”的基本途径。他充分认识到乐教的政治、伦理教化功能,以“道之以德”(《为政》)为社会性礼乐教化的根本目的。孔子育人自有准则:“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他甚至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论语•述而》)对孔子而言,乐本身就是道德的,可以说,真正的道德一定会将美的因素包含进去。孔子的音乐精神追求“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在他看来,礼乐的最终价值依据在于“仁”,以“仁”的实现作为“礼”、“乐”实现的前提。实际上,孔子就是主张将乐的实践的修养与礼的道德的规律结合起来,更进而形成仁的生活,这就是仁的实现。
今天音乐事业的发展可谓蒸蒸日上,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深化程度都突飞猛进,除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在近30年中迅速发展起来,但音乐的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在中小学,音乐课总被视为可有可无,虽说许多学校也开设了兴趣小组、特长班,但大多也是因为和升学率挂钩的,功利色彩比较重。大学里,音乐教育一般也只被列为选修课程。音乐的道德教化作用在学校这一育人的主要环节都未得应有的重视。
2.孔子将乐教的完成视为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
他把音乐列入“六艺”(礼、乐、射、御、书、教)的第二位,并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这是孔子所述的人生修养、人格完善的基本历程,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宗旨。“成人”的合理过程就是通过《诗》的学习,在内心修养、情感意向得到培养和陶冶;又在礼的学习中,在行为修养、人际交流等方面得到培养和陶冶。外在与内在修养两方面同时受到教育而在“乐”的完成上实现教育完成的最后阶段。“乐以成性”,只有在音乐的陶冶下,才能形成完美的人性、健全的人格。孔子从乐教实践的角度,将艺术活动同培养合乎其社会理想的人结合起来。视“乐”为修身治国之道,这表明孔子对音乐的重视程度之高,音乐文化精神的境界之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个人音乐教育空前地发展起来,许多家长为培养孩子而不惜“重金”参加兴趣班、请家教。当然,学习某种乐器的确是音乐教育一个有效的途径,但这里有包含了多少无奈的辛酸。家长多少有攀比、虚荣或有个“一技之长”的思想,孩子无法因为感受音乐的美而常常处于被迫的重压之下。这样,学习效果不说了,肯定是不能实现“乐者,乐也” (《荀子•乐论》)的理想,更不要说“成于乐”的人格完善了。
3.孔子重视乐教中的审美情感培养及美育作用。
在中国音乐美学史上,是孔子首先区分了内容美与形式美,并提出了两者的统一,也就是孔子对音乐美的评价标准:“尽善尽美”。孔子谓《韶》为“尽善亦,又尽美也”;而《武》则为“尽美亦,未尽善也”。这里提出的是乐舞的政治、道德标准(即善)与艺术形式标准(即美)的区分,并以“善”为评价音乐艺术作品最基本的审美评价标准。除了“乐则《韶》《武》”,孔子还主张“放郑声”,因为“郑声淫”,于是“恶郑声之乱雅乐”。(《论语•阳货》)
孔子认为“乐”的境界是自由和悦的审美境界,其乐教中对人的审美情感的培养,其途径是多方面的,如:
⑴孔子的音乐审美态度是“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和”的情感态度。
⑵提出在音乐形态美的把握中加深丰富的情感体验。他为学生讲解音乐:“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论语•泰伯》)
⑶力图通过乐的审美情感活动成就一种人生境界,即一种乐观愉悦而具有审美意义的精神境界,孔子赞赏并向往这种理想境界。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音乐的内容、表现形式都空前丰富。社会大众的音乐审美取向还是以通俗音乐、流行音乐为主流。这类大众音乐有它的社会功能,尤其是其更新之快、发展之迅、受众之广的优势是严肃音乐望尘莫及的,但它也存在着内容单一、作用单一的问题。而且音乐作品同样有着良莠不齐的差距,对于“淫”和“伤”的内容我们还是要有所甄别,应多接触真正有艺术价值的音乐内容,既满足娱乐和情感抒发的需求,又达到提升审美情趣,完善个人修养、品性的理想境界。
4.孔子重视乐教合一的实践性
在孔子的乐教实践中,他将“行”作为学习的延续,重视知行的一致。“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从孔子的乐教活动来看,他教导学生学习诗乐的目的就是为了立人行事,能够学有所用。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不是一两年的事了,但长期以来,学生已经形成的“死学”的习惯,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还显欠缺。往往学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这样“学而不思”的学生便是将学习“学死”了。
孔子的教育内容具有自身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到教学目的都体现出高深的思想性和完美的精神境界。尤其他对音乐的理解和重视,其深远意义并非只在当时,而更在于将来。
两千五百余年前孔子的音乐教育理念和美学思想的高度发达及前瞻性令人叹服,这种人类文明的思想精髓确能警醒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真正摒弃“功利主义”和攀比之风,回归音乐与音乐教育之本真。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及音乐教育的实践会对我们音乐事业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江文也著,杨儒宾译.《孔子的乐论》.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第一版
[3]祁海文著.《儒家乐教论》.河南人民出版,2004年9月第
一版
[4]靳学东著.《中国音乐导览》.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4
月第一版
[5]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一版
[6]夏野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
1989年2月第一版
[7]陈四海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5年10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宋婕,硕士,讲师,西北师大音乐学院钢琴教师
基金项目:2010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