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角色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角色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教师角色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148-001

对于教者而言,探究目标能否实现,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角色定位显得非常重要,其关键就在于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做到耐心的“扶”和大胆的“放”。所谓“扶”即是扶助、帮助,具体体现就是教师讲授为主,教师的引导者的角色更明显一点;所谓“放”即是学生活动为主,表现为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为突出,此时的教师更像是组织者、合作者。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处理好教学中的“扶”与“放”的问题,积极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

一、在探究的准备阶段,成为高明的参谋,耐心地将学生扶上路

探究的准备阶段包括知识的准备,如新的探究内容需要有新概念作为铺垫,这个新概念就是探究的知识准备;能力的准备,如三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对于刚接触到科学的学生,什么是观察、怎样观察、怎样做观察记录等是一个能力上的准备;操作技能准备,如器材的使用方法等等。在这些准备阶段,教师要耐心地扶学生一把。

如在《空气占据空间吗?》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占据空间”的概念,教师出示装满了粉笔的粉笔盒,提问“粉笔盒里有什么?”(粉笔),讲述:粉笔盒装满了粉笔,我们就说粉笔占据了粉笔盒的空间。出示装水的杯子,提问:什么占据了杯子的空间?学生: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教师在扶着学生认识“占据空间”的概念以后,自然而然提出:粉笔、水等物体都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空气要占据空间吗?开启学生的探究之旅。学生刚刚接触科学,对于“观察”这个词语虽不陌生,但并不了解科学意义上的观察是怎么回事,怎样做才是观察而不是大家所理解的单纯的看。这时,怎样让“看”变成“观察”,我们首先要制定一个观察计划,确定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需要什么工具帮助观察、怎样记录观察到的信息等等。通过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并实施计划,学生体验到观察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在后面的教学中,只要涉及有观察的活动,学生都会自觉制定一个计划,然后按计划开展观察。器材操作技能准备,也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扶着学生,按规范的方式操作器材。在这些准备阶段,只有教师耐心细致地将学生扶上路,学生才能顺利地开展好接下来的探究活动。

二、在探究的行进过程中,成为平等的首席,大胆地放开学生的手

探究的行进过程,指学生在做完必要的准备活动之后的自主探究过程,包括观察、分类、测量以及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鼓励学生按照自己或小组设计的各种方法进行活动,彻底放开他们的手。

在《蚂蚁》的观察中,我鼓励孩子们除了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以外,还可以设计各种小实验的办法对蚂蚁进行观察。学生的思路非常活跃。他们想出了各种观察蚂蚁的方法:用食物诱惑,蚂蚁自由选择的方式,观察蚂蚁喜欢的食物;用蒜头画迷宫,让蚂蚁走迷宫的方式,观察蚂蚁对气味的反应;对蚂蚁身体分节控制,观察蚂蚁各部分的作用分工;蚂蚁搬食,观察蚂蚁间的相互协作……由于放手让学生自由设计观察蚂蚁的实验,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兴趣空前高涨,对于蚂蚁的感性认识也更加丰富。

三、在整理数据、分析交流阶段,成为积极的观众,扶与放相结合

整理数据、分析交流的阶段往往是一个探究的结尾阶段,又是另一个新的探究的起始阶段。重视这一阶段的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时的“扶”体现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发现新的值得探究的问题,并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放”则体现在转变教师观念,一改以往在总结阶段教师绝对权威的形象,让学生自己参与评价,大胆对同伴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质疑;允许学生犯错,营造一个民主、轻松的交流氛围,开放学生的思维。教育专家华应龙老师说过:正确的,可能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错误之处,往往是新契机的发掘之处;不拘泥于教材,在交流阶段如果出现大部分学生的观点与教材不统一甚至相违背,可以鼓励他们用验证的方式进一步研究。碰到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给他们充分的讨论时间。

《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中,学生在观察了木头、纸、金属、塑料等材料的特点后进行分析、交流。一个学生说到木头的特点:木头是方形的,木头比较轻。我反问到“木头都是方形的吗?”“刚刚锯下的木头是圆形的,木头也可以加工成圆形或者其他形状”。另一个学生答道。我接着问他“木头比谁轻?”“金属。”“一张木头做的椅子与一个铁钉,谁轻呢?”他马上意识过来“同样大小的木头和金属比较,木头比金属轻”。我借此机会教育孩子们,在表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语言要做到严谨。在《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利用实心的金属块、木块和塑料块做了一个沉浮实验,实验现象很明显:金属下沉,木块和塑料块上浮。但在汇报的过程中,一个学生站起来,十分肯定地说:“并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下沉,制作轮船的钢铁就不下沉。”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家的脸盆也是金属做的,也能在水里浮起来”……我首先肯定他们的说法,表扬他们动脑筋思考了问题,然后很疑惑地问他们“为什么你们今天做实验的金属会下沉,而做轮船、做脸盆等的金属又会上浮呢?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交流讨论进入一个异常激烈的时机,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始料不及的。我知道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虽然教学计划被打乱,无法继续实施。我建议他们自己动手,通过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于是,教学进入了另一个探究的实验设计环节。

扶与放是一对矛盾体,在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扶,表现教师的主导性,放,展示学生的主体性。主导只有在主体响应下,方能发挥作用,主体也只有在指导下实现真正的主体性。当然,扶和放不是绝对的,不能使“扶”变得僵硬,也不能使“放”变得不可收拾。掌握了扶和放的恰当分寸、时机,探究教学目标的实现自然是水到渠成,教师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找准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才能有效地参与和指导好我们学生的科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