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教学设计框架重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复杂性思维视野中的教学设计框架重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经典系统论指导下的传统教学设计是集简单性、还原性、预设性、线性化于一身的系统设计,与真实教学系统所具有的复杂性、不可逆性、生成性、非线性等特征不相融合。需要运用复杂性思维,重构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框架,在复杂的教学过程中追求开放、动态、多元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系统论; 复杂性思维;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张田(1989—),女,江苏灌云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

一、引 言

教学设计是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该技能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创造性。然而,目前已有教学设计模式普遍具有“还原性”特征,即从复杂的教学现象中抽取出“教学要素”,对其间关系进行重构,形成所谓的教学设计模式,继而力图以该模式指导教学实践。基于“还原性”理念的教学设计模式具有简单性、预设性、线性化等特点,忽视了真实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本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坦尼森教授认识到在真实的复杂教学情境中,传统教学设计只重视教学系统中各独立要素的设计,忽视了系统各要素间的交互关系,进而提出“交互认知复杂性学习模式”。基于此认识,本文运用复杂性思维理念审视已有教学设计理论的特征,并尝试提出复杂性思维指导的教学设计构想及其模式。

二、经典系统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特征透视

在经典系统论的指导下,人们从简单性原则出发,寻找复杂世界中具有还原性、预设性、线性化等特征的关系链条。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就是基于这一思维路向,建立在价值和情境中立的基础上,认为其普遍的教学设计程式适用于任何教育、教学目的和情境,[1]将整个教学系统视为封闭的、可控的系统,割裂其组成要素与外界系统的联系,将这些要素按“上一步的输出到下一步的输入”的线性顺序串联起来,追求预定的教学活动。显然,传统教学设计思维方式过分简化了世界的复杂性,把人类的学习和绩效简化为一张可以操控的行为清单或指令表,[2]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学本应具有的动态性和创造性。以下简要透视经典系统论指导下教学设计的特征。

(一)简单性

传统教学设计将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要素简单地视作封闭、独立的实体。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较多地关注教师如何教,力图控制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其在预设的框架范围之内,以保证教师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即达成教学目标。这在不自觉间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独特性、差异性,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的因素并非教学的本质存在,凭借经验和直觉即可驾驭。岂不知,这些看似非本质的存在正是造成教学问题复杂性的根源,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教学过程的混乱,影响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传统教学设计的“简单性”是导致教学设计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不力的关键所在。作为理论研究决不能回避事物本身的复杂性,我们必须意识到“简化”只是在理论形成初期阶段人们本能的认识方式,简单必须建立在对事物复杂性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之上。

(二)还原性

无论今天的学者们如何大谈建构主义,传统教学设计理论无不游荡着行为主义思维范式的幽灵。教学设计将教学要素简单化和客观化,并将其视为促使学习者知识迁移和内部转化的有效环节。这一做法的潜在之意在于“这些要素在学习者内部可以自动‘还原’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与客观世界相符的认知结构”。为了研究的需要,将复杂的教学系统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组成要素,将教学过程切分成许多小的步骤和序列,并对每个要素、步骤实施控制,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还原”过程的复杂性,不能因其复杂性而将其抛入“自动”的黑箱。

在传统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将教学目标线性分解、转化为简单的认知、技能、情感目标,将教学内容逐层肢解、剥离,抽象为符号形式的知识点。这种基于简化思维的传统教学设计以其程序化、模式化、可操作性强等特点,仍受广大教师的推崇,却使整个教学过程失去了整体性、情境性、动态性,而变得机械和僵化。

(三)预设性

传统教学设计通常是在上课之前由教师独立完成的,整个教学过程只是授课教师实施预案的一种纯技术性的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既不强调师生互动促使有效资源的生成,也不重视对教案进行二度设计或重新建构。这必然导致无法及时、有效地得到学生的学习反馈,也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行动中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同时,一旦教学进程与预案发生冲突,教师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使得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四)线性化

传统教学设计侧重于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为了显示对学生的关注,设计者甚至“设计”出了学习者的行为与反应,设计方案努力显示自身所包含的学生主体、教学互动等理念。岂不知这正是典型的基于线性化思维逻辑的表现,设计者潜意识地把班级视为“一个”教学对象,教学自然被设计成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过程。然而,在教学系统中,学生全体不可被视为“一”,每一个学生都是完全独立的个体,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可简化为教师个人的独白或是教师和个别学生的个别对话。从复杂性视角来看,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意义生产、反馈和有机互动的立体网络,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多因多果、自为因果等错综复杂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绝不可被忽视。

三、复杂性思维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构想

(一)复杂性思维解读

世间万物本身都是复杂的,而复杂事物的背后必然隐藏着起支配作用的规律,要想探索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本质,我们就需要运用复杂性思维方式。随着热力学、量子物理学、协同学、超循环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分形理论、突变论等学科理论的发展,复杂性思维所具有的混沌、无序、偶然性、非线性、连续性等特征日益显现,它要求在事物的区别中寻找相关点,在看似对立的双方间确立契合之处,它强调在有序和无序、确定性和不确定性、静态和动态、部分和整体之间建立回归环路。复杂性思维遵从关系性思维和二重性逻辑,超越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已上升为一种认识论。

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指出复杂性这一概念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复杂性致力于找到对复杂系统的数学表述,甚至是决定这些现象的超越还原论研究和单一学科方法的规律。[3]广义的复杂性要求变革和复杂化我们的认识方式,这必将引起思维方式的改革。莫兰定义复杂性不是依据对象由巨量的要素构成或者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而是从认识论中理性的思维方式入手。[4]他的复杂性思维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只需从庞杂的感性经验中归结出较少的规律,并予以遵循,即可使人类在实践中以简驭繁,节约精力、提高效率;第二,用较少的源于理性的终极实体和基本法则来解释世界万象,世界则具有统一性。他提出和发展的这种认知方式要求将研究对象与其背景、环境相联系,将整体与部分相融合,并设想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作用。还可以包容和超越在“经验—理性”这一认知深化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逻辑矛盾。[5]

(二)真实教学系统的复杂性本质

随着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变革,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系统各学科领域大有走向交叉、融合之势,教育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共同演化、发展,教学系统与外界不断地进行交互,其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也在相互作用。不论是从学生的内部机制来看,还是从整个系统的机制来看都是开放性的。[6]教育的习性是一个边界模糊的行为倾向系统,[7]真实的教学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由多要素参与且动态相互作用的开放的、复杂的人类认知活动。它存在着教学系统的线性与学习者、学习过程的非线性矛盾,信息输入的确定性与思维的非预测性矛盾,教学设计过程的封闭性与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矛盾。[8]

真实的教学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作为现代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教学进程。而教师和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独立个体,既受教学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影响,又与外部社会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还影响着教学设计各要素。因此,面对复杂的教学过程,我们应该在复杂性思维的指导下,立足于社会系统这一大背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再现现实的方式统筹、分析整个教学系统。既关注传统教学设计过程的确定性、静态性和分割性,又考虑实际教学的不确定性、不可控制性、过程性、多样性,使整个教学设计充满创造性、生成性和过程性。最有效的方法是将两者有机整合起来,将这一设计过程视为螺旋上升、动态生成的循环过程。

(三)复杂性视野中教学设计的特质

将复杂性思维融入充满复杂关系的教学系统中,动态地进行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殊性。

1. 教学要素的复杂性

教学是通过促使学习者与内容的交互以及与其他学习伙伴的人际交互来完成的,[9]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以知识为载体的,一对多、多对多参与的复杂的网络式交互活动。教师和学生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传递者,又是知识的重组者、生成者。只有充分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主与老师交流、互动,积极参与到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动态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才能有效推动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层层深入,共同推进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充满多变性和丰富性,成为一个多元的复杂交互系统。

2. 教学过程的不可逆性

教学过程是具有一定认知结构的教师与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习得基本知识、进行认知建构的过程,也是教师验证假设与及时反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总是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学生的差异和思维是难以预料的。[10]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师生、生生互动的生成性等不确定因素,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重建教学结构,进行教学过程的二度设计,产生丰富而珍贵的教学资源,使整个教学充满创造性。

3. 教学情境的生成性

教学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开放的环境中,与外界不断地进行互动,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等都对教学系统产生渗透式的影响。教学实际上是一个由教师和学生按照各自的梗概而行动所构成的教学情境。[11]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只有将教学系统置于复杂的真实情境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传授抽象的知识,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同学生一起,动态地修改预设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解决具有实践性的问题。

4. 交互系统的非线性

人是具有复杂特质和能动性的高等动物,人的信息加工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内部加工的各种操作是在各种层次和内容上循环交叉的。[12]面对有机的人类教学活动,需要运用复杂的思维方式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认识教学内容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应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批判、反思、探究等教学策略,注重引导、启发学生掌握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重组课堂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建立平等、互助、合作的良好关系的能力,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能力等。

(四)基于复杂性思维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复杂性思维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宽泛的教学设计模式。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教学的实施留下许多不确定性与可变性,使课堂教学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多一些变动、紊乱、反常、误差甚至混乱,老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师生有效互动,使学生不断“顿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基于复杂性思维构建的教学设计模式,总目标是促进学生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整个教学系统与外部系统动态相连,教师首先进行课程的预设计,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并予以动态修改,最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如图1所示。

1. 协商式的动态预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师生共同协商中预设的。主要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构成。这三个维度互相渗透、互相交融,形成一个完整、协调的有机整体。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应随着教师、学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的变化而适时修改,在动态中不断生成。

2. 精心预设与弹性生成教学内容

预设教学内容,是指在开展教学之前,精心挑选课堂所需的各种教学资源,是有效传达并促使学生习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前提;教学内容的生成是指在弹性的教学预设前提下,在复杂的教学活动的特定环节和特定情境中,师生以探究、思辨的方式针对“涌现”的课堂资源共同生成的教学内容。[13]教学内容的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4]

3. 开放、灵活地制定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凭借个人经验、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等精选一系列教学子程序,组合成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随着变化不断反思、调整。面对复杂的教学内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应选择采用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另外,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所具有的认知能力、认知结构和学生的学习风格、智力因素等特征对教学策略的制定也至关重要。

4. 多元、实时地进行教学评价

不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总结性评价,都可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伴互评等多种方式对学生个体、小组群体、整个班集体甚至是整体教学系统进行友好协商性的评价。评价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而且是实时进行的,学生的自我反思就是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学生通过自我反馈,不断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特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对于小组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也要实时给予反馈。

四、结 语

教学设计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复杂的多要素参与的活动过程。在日益强调教学改革的今天,重新解读经典系统论指导下的传统教学设计所蕴含的简单系统思维,深入了解复杂性思维的概念及特征,在具有开放性、非线性的复杂性思维的指导下,直面变动不居、纷繁复杂得教学系统的本真面貌,重新建构教学设计框架,对实现教学设计方法论从简单性向复杂性转变、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