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经济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地方政府的关注。阐述主导产业的概念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以海南省为个案实证分析,初步提出海南主导产业的选择方向。

关键词:主导产业;区位商;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137-04

现代经济学认为,每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以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赢取竞争优势,已成为各级地方政府的重头话题。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及其与支柱产业的区别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代表着该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带动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主导产业的生命力在于其经济增长速度的领率性及其对其他产业的深刻影响力。它一般具有以下显著的特征:一是能够及时、有效地吸收新技术革命和技术创新的成果,具有高于其他部门的技术进步率;二是综合效益较好,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且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率;三是与区内其他主要产业关联度高,产业链较长,具有超常的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大;四是具有时间序列更替性,随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外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转换。

(二)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区别

支柱产业也是表明产业所处战略地位的一个概念,是指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较大比例的产业。支柱产业往往是一国(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看作是经济的主要支柱。在实际应用中,它与主导产业的关系接近,容易被混淆。两者主要存在以下区别:一是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的体现方式不同。支柱产业的重要性在于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大;主导产业的重要性则体现在它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上。这是最根本的区别。二是有些主导产业会成长为支柱产业,但不是所有的主导产业都会成长为支柱产业。发展主导产业的目的主要是发挥它的关联带动作用,只要它能有效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就是成功的,并不必然要求它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要达到很高。

二、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与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般说来,具有区域优势的产业一般具备主导产业的特征。在此,我们选取反映区域优势的系列评价指标,应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指标来研究海南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静态指标:区位商

区位商是一个反映区域产业专业化水平的指标,又称区域产业专业化率,指的是一个区域某个产业增加值占该区域GDP的比重与全国(或上一级区域,下同)同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之比(商),其计算公式为:

(二)基于GDP的简化动态指标体系

一定区域的某产业的区位商可以静态地反映该产业在一定区域的现存规模优势,我们也可以用一组指标来说明某一区域或某一区域的特定产业是否具备动态的发展优势。它们计算方法相对简单,且GDP或行业增加值的数据获取方便,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

1.GDP增长率弹性指标

一定时段GDP的变化状况,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某区域某产业的发展态势。我们选取区域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和区域产业发展质量指标作为测量GDP增长率弹性的指标。

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某区域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较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系数值越大,区域发展潜力越大。相反,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某区域发展态势欠佳,系数值越小,越不具备发展优势,需加大优势培育力度。

如果该系数大于1,则说明某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系数值越大,越具有发展优势。相反,如果该系数小于1,则说明某产业发展态势欠佳,系数值越小,越不具备发展优势。

2.区域产业贡献率指标

区域产业贡献率指标由区域某产业增加值增量与区域GDP增量之比得出。主要由某产业的增长速度是否高于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来判定其发展态势。

选取最近一个历史区间(比如五年),比较各产业贡献率指标的走势,若走势有趋高的情形,则说明该产业在这一区域内的增长速度高于各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具有发展优势。当然,这一分析指标所得出的结论,必须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尤其要分析涉及各类产业发展的国际国内及区域性政策环境的变迁及产业发展前景。有的产业近期发展滞后了,也许并非缘于该产业本身的“夕阳”性质而是其他的人为因素所致,某些产业近期的快速发展,或许亦出自某些人为原因。

(一)基于区位商的优势产业群

以全国为参照系,从区位商的角度来看,2005年海南省的三大产业专业化率(区位商)的规模优势依次为:第一产业(2.67)、第三产业(1.03)、第二产业(0.54)。如表1所示。

我们从海南省三大产业中,选取了2005年总产值相对较高的一些产(行)业来进行区位商的测定,希望找出具有规模优势的产(行)业。通过相关数据计算得出2005年海南省专业化率(区位商)在全国具有规模优势、排在前10位的行业(具体见表2)。

另外,我们对在海南省相对具有影响力一些其他产(行)业的区位商也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如下:教育产业(0.81)、房地产业(0.78)、食品、饮料制造业(0.76)、农副产品加工业(0.7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0.70)、金融业(0.42)、纺织业(0.2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1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4)。

依照区位商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出,海南省的热带农业、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业和旅游业的专业化水平在全国同产业中的专业化水平较高,具有显性比较优势;建筑业、医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稍高于全国的水平,也具有显性比较优势;教育产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等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均低于全国水平,处于显性劣势。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前九位具有显性优势的产业,其专业化水平只是略高于全国水平,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产业来说,海南省的优势产业并没有完全凸显出来,因而提高的空间和潜力比较大。

(二)基于GDP的简化动态指标体系的优势产业分析

为了弥补静态指标区位商的缺陷,我们再用动态指标GDP增长率弹性指标和区域产业贡献率指标来测量海南省有关产业的比较优势。

从2000年到2005年,海南省的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分别为:2000年(1.1)、2001年(1.22)、2002年(1.15)、2003年(1.15)、2004年(1.09)、2005年(1.02)。在此六年中,海南省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均大于1,说明海南省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较具有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均只是稍微高于全国水平,且各年发展潜力不相上下,只有2005年稍低于其他年份。如图1所示。

在进行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的计算中,我们选取了海南目前发展相对较好的热带农业(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和旅游业等产业。以2000年各产业的相关数值为基数,经过计算得出,以上各产业2005年的GDP增长率弹性系数依次为:热带农业(农林牧渔业)(0.72),工业(0.94),建筑业(2.06),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17),旅游业(1.63)。其中,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最高的为工业(2.06),最低的为热带农业(0.72),如图2所示。

尽管海南省的工业基础较薄弱,仍然属于产业发展中的“短腿”,但是海南省工业的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大于1,这说明自2001年开始引进大项目、2004年开始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以来,海南工业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具有较好的发展势态,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热带农业的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小于1,是所选取产业中最低的,这说明海南省的产业发展趋势已逐步由“热带农业为主、其他产业为辅”而转变为“其他产业逐渐呈现良好发展趋势”的格局。建筑业和旅游业的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均大于1,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几乎接近1,它们的发展对海南省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从2001年开始数,依次以上一年数值为基数,经过计算得出,以上各产业2001年―2005年的区域产业贡献率如表3所示。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2001年―2005年海南省相关产业贡献率,根据表3,我们把它做成一个走势图,可以看到各产业在5年中对海南经济发展贡献的走势。如图3所示。

区域产业贡献率指标反映了某产业部门在特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贡献大小。从产业贡献率来看,近期对海南经济发展贡献率比较大的产业主要是工业和热带农业,它们的增长速度均大于海南的平均产业增速,而建筑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相对偏低。

从图3可以看出,热带农业的产业贡献率虽然有所起伏,但对经济发展贡献一直都居于重要的地位;工业的产业贡献率变化则较大,由2001年的66.7%下降到2002年的15.7%,之后的3年中则在2002年的基础上较为平稳,这和2001年海南省开始引进大项目发展工业、2004年开始实施“双大”发展战略有关;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产业贡献率虽然相对较低却在不断升高,说明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处于一个较稳定的上升状态;建筑业的产业贡献率偏低且变化较大,2005年降到了5年中的最低水平;旅游业得益于海南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按理应处于较高水平,但从数据和图中看来,其贡献率只是处于中等水平,甚至在2003年因为“非典”的缘故而出现负的产业贡献率,但2004年和2005年旅游业的产业贡献率处于不断向上发展的趋势,因此,海南的旅游业还是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的。

四、海南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

在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过程中,主要考虑应两个问题:一是根据海南所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主导产业,目前海南处于工业化前期;二是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来选择主导产业。产业生命循环理论认为,产业在某一地区的发展中一般都规律性地经过科研创新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主导产业要在科研创新期和发展期的产业中选择,其中处于科研创新期的产业可以作为潜在主导产业来加以培育。结合上述的实证分析,我们对海南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给出一个初步的选择方向。

(一)大力发展热点高效农业

在海南省的三大产业中,尽管三大产业的结构由建省前的“一三二”模式演变为如今的“三一二”模式;但是第一产业即热带农业仍然是海南省专业化率最高的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在目前来说仍然具有一些无可比拟的优势。海南的农业具有自身非常突出的特点,即拥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土地后备资源量较多,海洋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处于全国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位置,“热”和“海”是海南农业需要做好的两篇大文章。海南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广阔,与现阶段农村劳动力素质、管理水平、资金能力等相适应,也有利于环境保护,是海南最大、最现实的优势,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村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第二产业的竞争力不断上升,工业和建筑业的专业化和比较优势逐渐显现

根据统计年鉴的数据分析,在工业行业中,金属和非金属矿采选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医药制造业等先锋行业是海南省现有工业行业的主要支柱,建筑业也为GDP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些行业均要求较高的科技投入,同时又可以发挥海南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尽管第二产业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工业也一直是海南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条“短腿”,但我们分析时不能陷入区位商的“比较优势陷阱”①,应着重看工业对于海南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态势。工业行业内可以根据前述指标确立一批行业作为工业的主导产业,通过集聚效应与乘数效应的作用带动相关产业群的发展,进而带动海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旅游业和批发零售业等行业,它们的专业化率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旅游业一直是海南发展势态最好的产业之一。当今的旅游业从其特点和作用来看已非单一的产业所能概括。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创造可观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其产业带动效应十分广泛。海南是国内乃至世界上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未受多大污染的地方,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独特,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

(四)对主导产业的具体选择

热带高效农业、海洋产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及旅游业等具有良好的扩张势头,是海南省的主导产业,也可能发展成未来支柱产业;医药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化工业、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等亦可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融业和教育产业等产业的发展势头较弱,作为支柱产业培育的道路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美]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2] [日]小宫隆太郎,等.日本的产业政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3] 孟庆红,李耀平.产业选择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 夏鲁平.选择绿色发展之路――海南发展20年的回顾与反思[M].海口:南海出版社,2004.

[5] 刘国光.海南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

[6] 赵成柏.试析新型工业化下主导产业评价标准与指标体系[J].生态经济,2006,(5).

[7] 郭克莎.工业化新时期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3,(2).

[8] 刘平量.论海南工业化进程中的主导产业选择[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