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音乐改变马兰,音乐改变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台钢琴背后的渴望与现实
一部由阿里、刘汉祥、桂石三个人自发组织并拍摄的音乐纪录片《马兰的歌声》,通过网络视频手段的传播,让全国的热心网友在一夜之间知道了在河北阜平县铁贯山下这个名叫马兰的小山村,里面有一群会弹乐器会唱歌的山村小孩。如今,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也终于有机会走出马兰村,来到首都北京,在更多的人面前展示他们的音乐,唱出他们的歌声。很多初次见到这群山里孩子,这只山村小乐队的人们,或者为他们的纯朴感动,或者为他们的艰辛落泪,但这一切,并不是阿里、刘汉祥和桂石三个人最初要拍这部音乐纪录片的动机,更不他们想要的结果。
在《马兰的歌声》这部片子里,记录了这样一段场景:2010年5月26日上午,马兰上学的同学们,在操场上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由主编刘红军带队的《音乐周刊》“音乐希望之旅”特别行动小组。刘红军主编代表《音乐周刊》为马兰小学的音乐教室捐赠了一台崭新的118型星海钢琴,而由长期在这里义务执教的邓小岚女士所创建的马兰小学学生小乐队,也因为这一次的《音乐周刊》为自己创刊六周年所的公益行动“音乐希望之旅”特别捐赠活动,第一次正式地在全校师生面前集合,进行了他们人生第一次的公开正式表演。
阿里他们也正是因为这次捐赠活动,第一次认识了来自的《音乐周刊》的各位热心同仁。在他们的镜头里,纪录了小乐队的孙志雪第一次弹起这架钢琴的画面。导演刘汉祥说,之前他们也曾拍过孙志雪在桌子上画电子琴键练习弹琴的画面,担任这部片子制片人的阿里,本身也是一个音乐人,他说:“其实用电子琴弹那个,再简单的钢琴曲也不好听,能在一个小山村里飘出钢琴的声音,那就感觉很浪漫很美好了。”
《音乐周刊》一来,马兰小乐队的第一架钢琴有了,而这架钢琴更多的意义在于,正如导演刘汉祥说:“之前我们也有拍过小孩画琴练弹琴,那画出的琴键里,就有一种心灵的渴望,代表他渴望那个东西。你们捐了这架钢琴,他的渴望一下子就变成了现实,就实现了他的愿望。”而也是因为这一次的捐赠活动,马兰小乐队才有了第一次在在全校面前演出的机会,“这个演出的机会对他们非常重要。后来8月份来参加了一个活动的开幕式,那也是因为他们之前有过这样一个小型的演出,后来他们才能登上更大的舞台。”
一台钢琴,让马兰小乐队的同学们对音乐的渴望变成了更触手可及的现实,也让这只小乐队开始走出了马兰,走进更多人的视野。音乐变成了这群孩子当下生活里最大的一个渴望,也是最闪亮的一段现实。阿里,刘汉祥和桂石,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段闪亮的现实所吸引,慢慢走进了这群山村小孩,走进了他们的音乐,并用音乐,记录,并进一步改变他们的现实。
音乐挖掘出孩子们的新空间
在桂石为某杂志应邀撰写的报告文学《山村中的天籁---专访义务教师邓小岚》一文中,这样描述了这支马兰小乐队的成因:她(邓小岚)继续说,“我记得是在2003年的清明节,我和几个原来报社的老人回来扫墓,扫完了回村子也没什么事儿就把那边儿玩儿的几个小孩儿找了过来说唱个歌,结果他们什么歌也不会。我开始还不信以为小孩儿可能不好意思唱,后来我让他们唱国歌,只有两个小孩儿能跟着哼哼,调儿还不对,我心一下就凉了。我从小就爱唱歌,也喜欢音乐,我觉得没有音乐的人生太苍白了,当时我特别心酸。”在音乐上,马兰村是个空白,即便是歌谣,也只是机械的去说出来,孩子们不知道音乐能给人带来快乐,更没体会过。邓小岚决定把音乐带进这座山村,让音符触动这群孩子尚未开化的内心。“我开始是在小学里教他们唱歌,还真有几个孩子唱的挺不错的。就是有时候管不住这些小孩儿,呵呵呵,山里的孩子么,爱玩。但是有的孩子一唱歌就能安静下来,很灵的。其实他们也不觉得这是上课,他们很高兴能在一起唱歌。” 于是,邓小岚的音乐教室就在马兰小学创建了,马兰小乐队也因此组成。
本刊之前也曾报导过,2010年1月1日,时任中央电视台“老故事频道”艺术总监的阿里等人也是在随行拍摄“重走《晋察冀日报》红色游击办报路”活动中,队伍经过马兰村时,在邓小岚的邀请下,才偶然发现了这只马兰村小乐队,看了他们的演出,并为之深深吸引,于是这才萌生了要跟拍他们的念头。跟拍的过程中,本身就是音乐人的阿里,也顺便帮着邓小岚教孩子们一些音乐的东西,然后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阿里逐渐挖掘出更多的新空间。一方面,固然是有了把这些跟拍做成一个音乐纪录片的想法和行动,另一方面,阿里则是在在这些孩子们的身上,发现了更多音乐的空间。
“这帮孩子中,也许有几个孩子将来会像明星一样,像龙龙、马红叶这两个孩子变声之后,还有另外几个出来的小孩,像白宝龙那几个,唱得都很好,”阿里说,但更重要不在于他们将来能不能成为明星,而是让阿里看到:“能把这个变成一种传统,能让他们快乐就好,他们人生的路会走得很健康。现在他们已经有摇滚乐了,我们让他们学的第一首曲子就是《加州旅馆》电声版,有两三个小孩,就像龙龙,对音乐的那感觉,非常的好!一个星期,什么SOLO都能给你弹出来!我中午教他的口琴,晚上就能给你吹出来了。孩子们现在曼陀铃,口琴,长笛什么的,都是一个月前给他们的,但现在他们就已经可以出来演出了,一个月就够了,教他们一次,他们就会自己练,下次就会玩了,因为有乐趣,他们都互相在一起学。当中有几个孩子很聪明,别的孩子可以问他们,虽然他不会吹笛子,在一起一听,就知道这样好不好听,就变了,就像我们现在做副调,他们也知道这一段好不好听。
音乐记录马兰的新生活
为了完成这部音乐纪录片《马兰的歌声》,阿里,刘汉祥和桂石,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到马兰,也孩子们一起生活,并用他们的镜头纪录下马兰的生活。而之所以把要完成的这部片子定位为“音乐纪录片”,刘汉祥说,一方面是要记录马兰的音乐,但这还不重点,重点是,整个片子用音乐的方式来表达的,用音乐串起整个马兰的生活片段,并用音乐展现出的马兰的生活图景。
跟孩子们在一起生活久了,阿里和桂石就想为孩子们写一些歌,而歌中表现的,都是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纪实。在已经经网络传播的《马兰的歌声》里,我们已经听到了《美丽的家园》、《马兰童谣》、《龙龙之歌》等歌曲,近日,阿里和桂石又为孩子们新创作了《小苹果树》等几首新歌。
阿里说,最初他们就是为了拍片子才写的歌,“其实音乐是可以把片子串起来的,我们于是就在歌里讲故事,所以就唱到‘啦啦啦,小岚老师来到马兰’,有点是为了片子而写的动机。写龙龙家也是这样,就觉得这家人挺好的,我们应该写到我们的片子里,但你要是一个一个地采访,就不是那种感觉了,干脆就写一首歌,把他们一家人都写进去了,包括他的爷爷去世了。那天我是早上6点写的歌,头天晚上还在他们家喝完酒教他们看星座,猎户座是怎样怎样的,第二天他们还把它画了下来,拿给邓小岚看,说这是猎户座,是男的!第二天早上6点,因为他爷爷去世了嘛,我就写:‘爷爷的守卫是天上的猎户’,然后‘奶奶的笑脸是美好的人间’,就是他奶奶我们觉得人真好,他那小妹妹,长得黑乎乎的,一笑起来特别灿烂,于是就写到‘妹妹的笑脸是山间的花’,这完全都是看着他们一家人写的。”
还在北京电影学院制片专业上学的桂石,也是来到马兰才开始写歌的,一开始写歌,都是从个人感受出发,像写《马兰童谣》,完全都是写山村多美丽什么的,后来就开始发现,音乐还有更多实际的意义,开始用音乐纪录马兰的生活。像阿里认为桂石写的《美丽的马兰》里那一段特别美的歌词“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我们已经走在这种上,守护我们挚爱的家乡,还有清晨明亮的太阳”,背后就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桂石说:“是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情,因为铁贯山马兰村什么都没有,就是有石头,后来很多人就想采这个石头,但是一采这个石头,河水就被污染了就堵了,把到处弄得乌烟瘴气的,老乡们就不干了。后来邓小岚就坚持把这个事情给拒绝了,保护了这个地方,为此还曾受到过威胁,所以为什么我写‘我们走在路上,我们要长大,快快守护我们挚爱的家乡,还有清晨明亮的太阳’,当时我写这段时,想的就是这个事情。”
但写歌对阿里来说,还不仅仅只是为了作片子,为了纪录马兰的生活,阿里还有更大一层的寄望:“还有就是让他们唱梦想。我给他们写‘夕阳下小河水门前流淌,静静地流向远方,放一只脆弱的像蝴蝶般的小船,伴我的梦想去飞翔’,当时的初衷就是让们唱着他们的理想,虽然他们在家乡弹着吉它唱歌,外面的世界还没怎么接触过,但给他们写的时候,就是想让他们产生那样的想法,想要了解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让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梦想。还有我写的《龙龙之歌》,‘弯弯的月亮像一只小船,带我的梦想去远方’,就是让他们唱着唱着,就成了一个有梦想的孩子。”
音乐不仅让马兰的孩子们开始有了梦想,同时也在现实中一点一点的改变着马兰的孩子们。在《马兰的歌声》中的有一个唱《马兰童谣》的小女孩马红叶,阿里他们记得,最初特别特别的羞涩,“学了音乐之后,真的是转变了,现在变得非常漂亮。现在她依然羞涩,但只要你给她一个麦克风让她唱,她就变得特别落落大方。而且真的特别活泼,会主动的找人说话,你站那儿不动,她就会拉着你玩。”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音乐的力量。
随着《马兰的歌声》在网上的热播,马兰小学这只小乐队也受到社会上越来越多各种层面的关注,很多电视台都邀请小乐队去做节目,他们甚至被请上了央视《我要上春晚》节目组,孩子们也有机会走出马兰,来到大城市里接触更多的世面。一方面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大方漂亮,让人感觉一走出来就不像山村里的孩子。阿里认为,这都是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都悄悄地被影响和改变了。“我们也算是在那个地方,帮助邓小岚改变马兰村人,这种状态,其实慢慢的在改变,你看现在,老乡对你们(这些城里人)去也是很友好的。”
在《我要上春晚》节目中,主持人董卿这样说到:“音乐使人的距离变得近了,变得平等,可以让我们跟孩子们更近。”而阿里说:“我们让马兰村有了灵魂,因为音乐是打开人心灵的钥匙,邓小岚教会了他们拉琴,我们教会了他们如何把这些东西变成了音乐。”阿里介绍说,现在有几个孩子像白伟,都会自己写歌了,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他们还可以唱他自己的故乡啊,可以写胭脂河,可以唱铁贯山,这就不一样,以前他们唱的都是别人的歌,跟他们没什么关系,现在他们是在唱自己的歌。
最重要的,是音乐让人感受到了美好
这里,刘汉祥又提到了他们在拍这部《马兰的歌声》时,所定下了一个不变的基调:从镜头上来说,一切以美为主,凡是丑的东西都拿掉,这是他们三人达成的共识,“我们肯定要让它漂亮,让它展现一些美好的东西,特别像一个梦境,把不好看的都拿掉,什么大苦大悲的东西,像那些哭的、很感动的镜头,电视台肯定都喜欢这些东西,但我们都给拿掉了。”
之所以会定下这样的基调,重要的原因,是在马兰的生活,让他们感受更多的,是美好。
刘汉祥说:“其实我们拍这个,是半拍半玩的性质,刚开始我根本不知道在拍什么。在那里有很多很多的东西,一直在触动着你,像那里的山啊小河啊,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我们对老人和孩子印象特别的深。有一次晚上我们去刘爱玲家,那是冬天,她拿出一朵白菜花来,用白菜心做的花,放在桌上给我们看,当时我们特别感动,桂石第一次知道白菜可以做出这么好看的花来。那种花只有我的爷爷奶奶那一辈的老人才会经常做,冬天的时候,把白菜心放在水里面,慢慢就开花了,特别的美,算是一个装饰品,因为冬天只有这个东西能开花,其他的都谢了,这个对我们触动特别大。”
说到花,阿里也特别的激动,说孩子们就会经常给邓小岚送花,一上课时,课桌上摆了一堆花!“我的那辆车已经被他们装饰过很多次,全部是用花装饰的,我出来一看我的车,哎哟,这太美好了!”而且,孩子们的这种想法,经常也都是灵机一动,“有着那样的一种情怀,其实还是那种浪漫的精神,比如邓小岚会说:哎呀,这个花真好看,有了这种举动,孩子们就知道了,邓老师喜欢花。”
经常能感受到这种最原始最朴素的美,于是,即便是无人投资,即便是在克服各种生活上的困苦,设备上的窘迫(详情可参见本刊之前报导),三个人依然坚持生活在马兰,纪录着马兰,音乐着马兰,纪录并感受着这音乐的改变中所产生的各种美好,刘汉祥说,这部片子,就应该是着重讲述音乐如何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带给他们美好的东西,“我在写片子简介时,我就说:在中国很偏远的一个山村,叫马兰村,这里有一群孩子组成了一个乐队叫马兰小乐队,他们有个老师叫邓小岚,我想表达的就是,一帮孩子,一个山村,一个老人,这是多美好的事情!”而邓小岚在《我要上春晚》节目中接受董卿采访时也说:“现在马兰小乐队能参加我表演的,不到20个人,比原来多了一倍多,当他们把一段乐曲能够合唱合奏出来,很完整的,我觉得特别好听的时候,我就觉得好高兴。”
“我们在那里如何坚守,跟老乡一起吃一起住是挺艰苦的,但是说句良心话,这个事情对我们是一个乐趣,我知道这个事情会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我也相信他们,我也相信我自己。”阿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