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舞蹈动作的人物性格表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舞蹈动作的人物性格表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所谓“性格”,就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而舞蹈作品的表现对象主要就是人,同时舞蹈又是通过动作去说明内容的,动作又必须精炼集中和富有表现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舞蹈动作 性格 情感 典型

【中图分类号】J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350-01

一、绪论

所谓“性格”,就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而舞蹈作品的表现对象主要就是人,同时舞蹈又是通过动作去说明内容的,动作又必须精炼集中和富有表现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因此,舞蹈动作不是对生活中自然形态的单纯的模拟,而是遵循舞蹈艺术的规律进行提炼、加工和美化的舞蹈语言,它的表现往往会超出生活现象的原貌,或夸大,或虚拟,这些也都为了能更准确的表情传意。

舞蹈动作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时候,会通过动作组合、造型、表情、等表现手段来塑造典型化的舞蹈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甚至是动作节奏的快慢、力度和幅度的大小,也能鲜明地表现出人物思想感情的细微变化。

舞蹈动作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作品的主题需要,认真掌握好舞蹈动作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恰当的选择舞蹈动作素材,才能使舞蹈作品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

二、舞蹈表情

舞蹈表情是由舞蹈的全部动作,包括全身心的动态来体现的.它通过面部的表露、手臂的传情、身体的摆扭、足部的移动来统一表达内在的情感。它对揭示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表现多种情绪的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1)面部表情

我国古典和民族舞蹈都十分讲究表情。面部表情要与动作相协调,要由内而外,特别是眼神的表情,是极为重要的,光眼睛就分有喜眼、嗔眼、怨眼、爱眼、怒眼、哀眼等多种表情。眼神常常起“领神”的作用,在表演舞蹈和舞剧中,特别强调眼神的应用,要求通过眼睛表露出此时此刻的内心状态。舞蹈《孔乙己》通过表演者面部丰富的表情,时而惊恐,时而喜悦,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既是饱读诗书的文人,又是穷酸至极的酒鬼,尤其是舞蹈最后一部分,“孔乙己”被打折腿抱着头坐在地上,抬起头时脸上无奈与绝望的神情让人为之一震,当然,每个人的表情都不一样,千万不要刻意地去学别人的表情,舞蹈是用来表达自己内心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而它所表达出来的也是只属于你的东西。

(2)身体表情

“以情动人”这是我们在舞蹈学习中经常会听到老师说的一个词,每个人都想运用自己所学的动作,充分表现舞蹈的情节,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而身体的每一个动作或者是造型的瞬间都是有表情的,想要成功的塑造出所要表达的人物性格,首先要融入角色,充分了解其思想感情,从而更准确的把握人物特征,这样在动作的使用上才会动之有情,静之有意,即使是看起来最简单的走路,一千种内心感受,就有一千种不同的走路姿态。因此,只有心中有,才能表现出来,不能形神分离。就像是广播,从话筒里传出去的声音是可以听出一个人的状态的,如果微笑着播音,传出去的声音就也是微笑的。舞蹈也是如此,心里得去真正的感知所要表现的人物性格的不同,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才足够立体。

三、舞蹈中人物性格表现

情绪动作就是内心情绪通过人的外形动作表现出来。如高兴时拍手叫好,愤怒时磨拳擦掌等等。当然,在表达情绪时,不同民族,不同性格、年龄、职业的人所表现的动作姿态往往各有不同,如新疆姑娘用轻快灵巧的,活泼优美手腕和舞姿表现喜悦;而秧歌会用到很多的道具通过撵、拧、扭等表现。我国的“情绪型”舞蹈,大多将“风格动作”与某种劳动动作(如织网、摸螺)叠合起来,并在单纯情绪的表现中制造一点小波折,形成“A--B--A”的一波三折的情绪转换。像是《海浪》、《红绸舞》、《洗衣歌》中也涉及了默写“细节性”叙事,但这些“叙事”是为了在抒情中寓意,它们都是以单纯的情绪抒发为焦点。

情绪性动作是直接表现和抒发感情的。它可以反映生活中感情强烈且单纯的时刻,如《丰收歌》表现的喜庆丰收;也可以通过纯粹的舞蹈形式美来对应某种情感的表现,如《红绸舞》通过红绸飞舞的线条传达出喜悦、豪迈的情感;还可以是模拟某种自然物来“缘物寄情”,如《海浪》和《雀之灵》,就是如此。一般说来,情绪性动作在表现手法上注重意境的烘托,舞段大都比较完整和流畅,群舞动作则强调整齐划一。

四.结束语

舞蹈作品里的舞蹈动作在塑造人物形象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根据作品的主题需要,认真掌握好舞蹈动作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恰当地选择舞蹈动作素材,才能使舞蹈作品产生更好的艺术效果。然而动作之外还必须要充实对被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认识,既从思想上把握住角色的人物性格和事件中的情感变化,又要用自己的身体把握住被塑造人物的内在性格,使得动作与内心相互融合统一。这样,自己和观众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舞蹈人物的美。

参考文献

[1] 胡尔岩.《舞蹈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2] 慕羽.《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舞动奇迹三十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 约翰·马丁(美).《舞蹈概论》[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