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儒学的源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儒学的源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庸》里面早有定论:“仲尼祖述尧舜,文武。”道出了孔子学说的家门。

在宏伟壮丽的山东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内,迎面明间的金色圆柱上,悬挂着一清乾隆十三年(1784年)皇帝弘历题写的对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这上联是极言孔圣人之功德无量,下联则道出了孔家学说的渊源。孔圣人的功德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笔者在这里想说的是,对于孔家学说(换言之,即儒学)的师承,乾隆皇帝讲的还是有道理的,那就是“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这“六大老师”首推五帝之一的帝尧了。

原因何在?首先,其学说着力依凭的历史形象就是尧。史料记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于上古时期的贤明君王帝尧达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孔子在《论语·泰伯》中说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将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深莫测的法则。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普通民众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赞颂!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孔子将帝尧尊崇到了和天一样无比高大的境界,一句“民无能名”就可以窥视到他对帝尧是何等的敬仰,以致敬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至圣孔子如此崇敬帝尧,作为亚圣的孟子也毫不逊色。他不仅高度赞扬帝尧,而且直抒胸臆,为自己,也替先师孔子报出自家学说的家门。翻阅《孟子·滕文公》,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记载:“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是说,滕文公还是太子的时候,要到楚国去,途中拜访孟子。孟子给他讲的道理是善良为人的本性,几乎每句话都离不开尧舜。足见,儒家学说的原始形象就是尧舜,理想目标就是建立尧舜时期那样的社会。这实际是在说,儒家学说就出自尧舜那里,只不过先祖是实践,而他们将先祖的实践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对此,《中庸》里面早有定论:“仲尼祖述尧舜,文武。”姑且不论文武,祖述不就是按照祖先的做法来说吗?按照哪个先祖的做法行事?尧舜!多么明确的判断,孔子阐述推崇的祖先不是别人,便是尧舜。《中庸》一语中的,道出了孔子学说的家门。孔孟之道同出一祖,穿越2000多年的岁月,承前启后,使尧舜的精神光芒照亮千秋!

通读《论语》、《孟子》,我们不难领悟儒学的源头就在尧舜,尤其是帝尧那里。当然,这是就整体的感受而言,或者说,是概要的判断。那么,能不能作进一步的梳理,弄清孔孟学说与尧舜的关系?自然可以。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先要对孔孟所代表的儒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孔子和孟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个时期被后世学者认定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纷纷登场亮相,正所谓诸子百家啊!孔孟学说之所以能成为百家争鸣之中最强势的声音,延续至今,主要原因为三个方面。其一是祖述尧舜,文武乃儒家之道统;修己安人,内圣而外王乃儒家之正统;设坛授徒,有教无类乃儒家之学统。现在就让我们沿着这“三统”的脉流去追寻儒学的源头。

先说道统。儒家的道统如前所述是祖述尧舜,文武。在孔孟之前,既不是仅有文武,更不是只有尧舜,为何他们要祖述尧舜,文武?还是原来的观点,这里暂且不涉及周文王、周武王,只说尧舜。要说尧舜,还离不开孔子在《论语·泰伯》中对尧的评价:“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唯有天最为高大,只有尧能效法天那高深莫测的法则,就这一点便令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恰如《中庸》所说:“率性之谓道”,即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尧正是遵循天性而行的先驱。《尚书·尧典》记载:“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接下去更详细的记述了尧时期观天测时的情形:分别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阳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根据他们观测到的情况,尧确定一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岁。从《尚书》的记载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尧时期观天测时,掌握了日月运行的规律,遵循天道行事,大为提高了农耕的效率。因此,孔子才赞颂说“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纵览《论语》,通篇洋溢着一个“和”字,无论是“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还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体现的都是和。和为贵,和为上,和为美,而孔子“和”的思想皆出自尧那里。对此,《尚书·尧典》记载的更详细:“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圣王尧能够发扬才智美德,首先使家族亲密无间,和睦相处。在家族和睦的基础上,明辨百官的善恶优劣,继而协调各部落与各部落联盟的关系。这样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友好相处,和谐融洽。后来继承尧位置的舜发扬这种精神,使社会继续和谐,才有了人们千秋颂扬的尧天舜日。尧舜创造的和谐社会正是孔子,也是孟子终其一生苦苦追求的理想境界。

再说正统。儒家的正统就是修己安人,内圣而外王。也就明确指出,一个君王应该不断地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精神品格。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其弟子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再到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无不体现着修炼身心、升华道德的思想。这种思想自何处来?仍然能够从尧舜身上看见其精神光芒。庄子笔下有段尧舜的对话,揭示了帝尧不凡的思想境界:“昔日舜问于尧曰:天王之用心何如?尧曰:吾不敢敖无告,不废穷民,苦死者,嘉孺子而哀妇人,此吾之所以用心也。”从尧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那些无人愿意教育的人也不傲慢,始终不渝地济困扶贫,哀悼死者;喜爱孩子,怜悯妇人。他十分注重自我道德的修养,关爱天下的每一个人。诚如《尧戒》所说:“战战栗栗,如履薄冰。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他料理国事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战战兢兢的。他告诫自己,人不会在大山上翻倒,时常会跌倒在小土堆上。为了避免跌倒,防止闪失,他便在宫殿前设立了诽谤之木、敢谏之鼓,广泛听取众人意见,不断改进治世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