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中西音乐演奏的有机结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中西音乐演奏的有机结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曲《渔舟唱晚》,是我国中央电视台每晚天气预报中,二十年不变的背景音乐和中国十三亿人最熟悉的音乐之一。正因为如此,许多音乐家和演奏家将该曲改编并演奏,国内就有古筝、长笛、小提琴、电子琴和声乐演唱等各种版本,成为各专业院校学生学习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以《渔舟唱晚》小提琴和古筝合作版为例,通过作者多年的室内乐及小提琴专业教学、演奏和研究,以深化中西乐器合作演奏的立体化训练为目的,通过视觉、听觉和立体的音乐思维训练方面等方面进行研究,针对中西乐器合作的训练模式和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古曲《渔舟唱晚》,是根据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渔舟唱晚”四个字而得名,乐曲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忙碌了一天的渔舟归航时,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场景。《渔舟唱晚》最早为古筝曲,是我国近现代古筝演奏家和教育家——魏子猷先生传谱的一首古筝作品。作品在曲式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六十八板单一曲式,通过不同段落体现音乐形象的对比和发展,并运用了西洋音乐曲式中音型模进和华彩乐段,具有高度的演奏价值和艺术水平,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在经其高足娄树华先生领悟、演奏并传播,成为是我国十大传统名曲之一,更是一首闻名世界的中国古筝曲。本文中为例的小提琴和古筝合作版《渔舟唱晚》,由莫凡改编,薛伟编订的指法。

该版本在保留古曲韵味的基础上,运用具有柔美音色的小提琴作为主奏,适当汲取中国民族器乐创作与演奏的独特思维方式,并加入了西洋演奏技法,将具有点性音乐特征的古筝和具有线性音乐特征的小提琴进行有机并完美地结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是中西音乐结合的优秀范本之一。

一、版本结构和曲式结构分析

古曲《渔舟唱晚》分为三段,第一段用慢版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第二段在调式有所变化的基础上,从第一段上下八度关系的曲调中发展而来;第三段用快板奏出一连串模进音符,描绘渔舟满载而归的喜悦场景。虽然篇幅较小,但整首乐曲简练而精致,一气呵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底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提琴和古筝合作版《渔舟唱晚》在基本遵循了原作结构的基础上,调整成为带有引子和尾声三段式结构。(见下表)

在该版本中,可以发现该曲有以下几个变化:

1、扩充了篇幅,加入了引子(14小节)、过渡段(14小节)和尾声(11小节),在乐曲的结构布局上作了调整和发展,突出了高潮并强化了重点。

2、小提琴和古筝合作版的音乐的旋律起伏增大,慢速乐段和快速乐段的速度比有所增加。

3、增加了连接部(过渡段),层次更加有序,深化了乐曲高潮部分,并充分运用了小提琴四根弦的功能,在高音区将音域拓宽,使听众回味无穷。

4、由于在编配上有小提琴和古筝的合作,使织体更加丰富。在保持了主题跌宕起伏的情绪基础上,以厚重的和声织体烘托了旋律。

通过以上变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小提琴和古筝合作版《渔舟唱晚》中,改编者在篇幅、音乐起伏程度、音域音区和织体等方面加以变化,既保留了原作音乐的原汁原味,又有限度地增加音乐的起伏,使音乐具有更深层次的活力。这是改编者在最大限度保留原作基本面貌并以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基础上,将具有点性音乐特征的古筝和具有线性音乐特征的小提琴完美地结合,也是中西音乐有机结合在深层次上的成功尝试。

二、音响特点的有机结合

乐器按照其发音特点,可以分为线性乐器与点性乐器两类。小提琴的发音是通过右手流动性运弓,由弓毛与琴弦的摩擦引起振动,通过琴马传达到音箱,而发出美妙的流动质感的音色,其音响特点属于“线性乐器”。在演奏中,小提琴的的音色由于是人为控制性的全程发音, 所以能够较好地控制音乐情绪的表现,但是缺点是织体比较单薄,不适合演奏波澜壮阔、宏伟豪迈的音乐气质。

古筝属于弹拨类乐器。其发音是靠演奏者双手弹拨琴弦后,通过琴马传达到音箱,而发出清脆洪亮,铿然金声的音色,属于“点性乐器”。 能够表现刚柔并济、急缓自如的音乐情绪。而是在演奏者通过弹拨发音后,音响会有一个自动减弱,然后消失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不能人为的控制、改变或延长。

在小提琴和古筝合作版《渔舟唱晚》中,作者充分地运用了两种不同类型乐器的特点,将线性与点性的音响有机的融为一体。

1.线性乐器与点性乐器在非同音型状态下,音响延续性的互补

例1.

从上一段谱例中,可以小提琴声部是颤音、长音和连弓旋律的交替进行。在小提琴声部是颤音长音和单音长音时,由于音型比较单一,所以运用于了古筝的波形拨奏和分解和弦音型,由于演奏波形拨奏和连贯分解和弦时,演奏者的拨奏频率和动作保持在同一律动上,基本控制了音响的自动减弱,而在乐句结束音的音响的减弱时,由于小提琴声部线性特征---人为地控制音量,并运用左手揉弦和右手流动性运弓进行了音量弥补,既表现了水上泛舟、桨激浪花的声音,又加宽加厚了音乐的织体,是一个线性乐器与点性乐器音响延续性优缺点互补的典型范例。

2.线性乐器与点性乐器在同音型状态下,音响延续性的互补

例2.

从上一段谱例中,旋律的音型为模仿泛舟时摇橹的场景,带有符点的16分音符是模仿船桨在水下的滑动的动作,8分音符模仿船桨滑动后在水面上回位的动作……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小提琴声部和古筝声部旋律的节奏型基本一致,而该节奏性的两个声部旋律交替出现,呈回声型呼应关系。虽然两种乐器演奏的旋律节奏型一致,但是由于线性乐器与点性乐器不同的的音响特性,在两个声部旋律“点连接合、一浪高过一浪交替进行”的同时,构成了一副千帆相竞、百舸争流的美丽画卷。此外,小提琴声部的改编者薛伟老师将第二个8分音符,扩展成为连贯性较强5连音音型,弥补了古筝点性音响音与音之间贯通性较差的“缺点”,增加了旋律的流动性。

三、演奏技法的有机结合

小提琴和古筝分别属于线性音响的乐器和点性音响的乐器,发音原理不同、演奏技法也不同。《渔舟唱晚》的改编者在乐曲中,充分利用了两件乐器的演奏技法和音色特点,进行交替和叠加等配器技法来增加乐器织体的厚度和立体感。

1.节奏相同,而演奏技法不同两件乐器的有机结合

《渔舟唱晚》中,古筝是按照民族五声调式音阶体系来定弦的,无论是在上行拨奏、下行拨奏还是波形拨奏,所呈现给听众的都是五声调式音型,为了更加增加音乐的流动性,作者巧妙地在古筝下行拨奏和波形拨奏之间的休止处,加入了小提琴声部上行五声音阶的连弓,并在古筝声部拨奏时叠加了小提琴声部的长音,增加了音乐的质感及流动性。将两种乐器在音型基本相同,而演奏技法不同的情况下,进行了有机的融合。

例3.

从上一段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第1小节中,古筝声部的五声音阶下行拨奏与小提琴声部的长音同时奏出,接着利用点性乐器特有的,不受控制的余音弥补了小提琴声部由于换弓时可能出现的音响间隙,并在小提琴声部演奏乐句的结束音时,同步进行节奏无限延长的波形拨奏;第3小节中,当小提琴声部演奏长音时,古筝作为主奏声部,在延续3拍的波形拨奏,并逐渐减缓拨奏速度后,过渡到D大调五声调式的上行拨奏分解和弦,从而引出小提琴声部的段落结束乐句。纵观整个乐段,虽然两种乐器的演奏音型基本相同---D大调五声调式音阶,但由于点性乐器和线性乐器的发音原理不同,乐曲的改编者没有单纯地进行节奏的规整排列,而是采用回声型的声部交替技法来进行织体加厚和声部叠加,使整个引子乐段显得极富流动性和立体感。

2.节奏不同、演奏技法不同的两件乐器的在速度变化上的运用

在乐曲的C乐段上,有一段速度由小快板(Allegretto)——稍快(Piu mosso)——连奏(Logato)的乐段,在小提琴声部颤音的音乐背景下,古筝声部在节奏上进行了密集和拓宽的方式,完成了加速和减速的自然过渡。

例4

以上一段谱例中,可以看到,小提琴声部是长达16拍的颤音长音背景音乐布局,根据乐曲要求,这种颤音长音的打指是有节奏要求的---为一拍打指4组(即8个音。等同于32分音符的节奏)。古筝声部的前2个小节的第2拍都是32分音符4连音的有节奏刮奏,和小提琴声部有节奏的颤音速度相等。从第3小节开始,32分音符增加成为6连音,增加了音乐的紧凑感,完成了音乐逐渐加速的要求。在乐段的结尾处,小提琴声部在渐强的基础上,运用7连音的乐句前缀方式,引出古筝声部的5连音节奏,完成了快速乐段自然减速到变速的目的。

纵观整个乐段,乐曲的改编者巧妙地利用古筝演奏中,有节奏刮奏技法颗粒性强、发音均匀的特点,在刮奏技法上运用速度的变化,完成了32分音符4连音—6连音—5连音的等速变化;而在乐句减速处理上,利用小提琴声部连弓和具有拓展性的7连音作为两个段落的媒介,既保证了音乐的自然过渡,又将点性和线性两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完美的进行了结合。

结语

古曲《渔舟唱晚》,是我国人民最熟悉的音乐之一,许多音乐家和演奏家将该曲改编成为古筝、长笛、小提琴、电子琴和声乐演唱等各种版本并演奏,成为各专业院校学生学习和群众文化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中为例的这首小提琴和古筝合作版的《渔舟唱晚》,是中国作曲家和演奏家正确对待音乐的创作及演奏技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大胆尝试合作并成功的范例之一。随着中国音乐不断的健康发展,中国作品的创新发展和研究已渐入佳境,此类型的作品不断涌现,国内音乐创作向着多元化发展,拓展新的音乐风格,展现新颖的演奏听觉和视觉,其社会影响也会越来越突出。

我们只有用科学的方法诠释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和西洋演奏中的技法技巧的融合,并探索发展和总结这种新的音乐语言模式,进一步追求更广义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使我国的新音乐作品更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开放性和多元性, 从而真正地将中西音乐的结合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1、《泛论钢琴乐器的长与短》刘三强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

2、《论小提琴演奏中民族器乐手法的运用》彭松 《民族音乐》2011年第6期

3、《三种渔舟唱晚版本之比较研究》张艳《孝感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4、《渔舟唱晚的传承与版本》姜宝海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报》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