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九华山佛教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由于坐落于皖,毗邻徽州,受儒、道文化及徽派文化的影响,其佛教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同其它佛教地区文化、艺术特征既有相同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其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成因与发展都极具明显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对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关键词:九华山佛教建筑装饰艺术
Abstract: The Jiuhua is Chinese one of four Buddhism famous mountains, because adjoins to Huizhou, the Confucian, the road culture and the emblem sends cultural the influence, its buddhism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art style with other Buddhism area cultur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both has the same general character, and has the unique individuality. Its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art style's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extremely have the obviou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has the reference value extremely to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corative art's research.
Key words: JiuhuaBuddhismArchitectural decorationArt
中图分类号:B94文献标识码: A
佛教在西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经过不断发展和演化,不仅给中国文化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亦为中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佛教建筑由此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体和精华所在。
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由于坐落于皖,毗邻徽州,受儒、道文化及徽派文化的影响,其佛教建筑装饰艺术风格同其它佛教地区文化、艺术特征既有相同的共性,又有独特的个性。九华山的佛教寺院正是代表了中唐以后的禅宗寺院,而九华山佛教装饰大部分集中在寺院建筑内外,对九华山佛教建筑装饰艺术的探究正是中国佛教建筑、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重要内容。九华山规模较大的寺庙有:化城寺、祗园寺、百岁宫、甘露寺、旃檀林、月(肉)身宝殿、天台寺、上禅堂。九华山寺庙无论是总体布局还是单体的的造型、构件装饰等方面均达到高超的建筑艺术水平。
一、灵活精巧的地域布局
九华山寺庙建筑顺应地势地貌,布局灵活精巧,颇具特色。因临近徽州,九华山的寺院建筑注意吸收了优秀的皖南民居灰砖白墙的特点,因地制宜,精巧结构,使宗教气氛与地方风格相得益彰,寺院建筑依山就势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九华山现存各类寺庙98座,形态各异,疏密有致。或居高临下,或高低错落,或回旋曲折,对称中有变化,天然中见雕琢,体现出皖南古民居典型的建筑特色。
九华山寺庙吸收了传统建筑样式形成三种类型:宫殿式、民居式、组合式。注意儒道文化的融合,临近自然,或于山巅峭壁之上,或于密林深谷之中,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又完整统一,九华山寺庙建筑历史较长且每座寺庙建筑各有特色。
在建筑布局上,九华山佛教建筑区别于传统的寺庙建筑,因地制宜地进行了大胆创新的布局设计,使之依山就势,浑然天成。从九华山脚下的五溪镇开始,到九华街形成中心,再过闵园,建到天台最高处。这些寺庙均依托山势,形式各异,疏密相间。如化城寺,北倚白云山,南接芙蓉岭,东对东崖,西朝神光岭,四山环绕如城,整个寺院随地势有层次地逐级升高,庄严古朴。又如百岁宫,建于东崖摩空岭的悬崖峭壁之上,随山岩的高低起伏组织空间,层迭栉比,错落有致,在悬崖上盖起的九十九间半的殿亭,由于屋顶采取同一高度,而基线却随山势高下附于岩石之上,轮廓整齐,犹如一座威严的城堡。其他如甘露寺、抵园寺、天台寺等,均为依托山势而建。
二、建筑构件装饰的多样化
九华山寺院多为木砖混搭结构,其建筑外墙面厚实,多大片刷黄色,而装饰多集中在各寺庙的门楣、斗拱、藻井、梁柱之上。雕梁画栋,精致玲珑,尤其是天台寺梁上悬满木雕的小佛像,号称万佛。肉身宝殿有精美的石柱和木刻画廊,雕刻造型生动,形象细腻。华严宝殿天花藻井刻有九龙盘柱,九龙神态各异,更是木雕艺术的珍品。雕梁画栋为九华山寺庙增添了雄伟肃穆的气氛,也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才华。
(一)斗拱
九华山寺院建筑大部分都还保留着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那就是“斗拱”,即所有梁柱的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拱”,两层拱之间用“斗”垫着。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斗拱既科学地承载、传递了上部结构的荷载,满足结构坚固、稳定的要求,又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使建筑整体感觉华丽、辉煌。
九华山寺院建筑除了承袭了中国古代木架构建筑中斗拱的形制外,在装饰上有一定的独特性。例如色彩的大胆使用,院落中绝大多数的建筑外檐均是以朱红为主色调,配以朱红雕花木窗,檐下斗拱、阑额、柱头及室内穹顶等均以彩色绘画图案装饰;屋顶如翼舒展,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使得整个建筑更加壮丽。
(二)藻井
藻井在中国木结构建筑中具有高级装饰作用,因为它是“礼”的象征。藻井的使用是有着严格的限制,只有在最尊贵的佛教建筑装饰中才能使用,如佛教寺院和宫殿建筑中使用。
寺院建筑室内藻井一般处于神佛上方的天花板上,多为明清时期的藻井式样,细致复杂。有四方形、八角形及圆形等,在装饰上,早期明清时期的藻井一般以木雕花板装饰,在角蝉、压槽板及圆井部位大量采用雕刻工艺,在重要的寺庙建筑上运用贴金技法,使装饰意味更加浓厚,如华严宝殿室内八角形藻井,雕有九龙柱,色彩艳丽,九龙神态各异,大量贴金,装饰意味强,是九华山寺院中最具代表性的藻井样式。
(三)马头墙
九华山临近徽州,在建筑上受到徽州文化浓厚的影响,寺院建筑包括民居都吸收了徽州建筑的特色。“马头墙”在徽州建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远大于山墙。在大多数场合,马头墙超出屋顶,遮蔽了屋顶,具有防火功能,而且在整体的建筑中显示出跌宕起伏的韵律美感。
因九华山地处江南,九华山寺庙建筑上和民居中借鉴了马头墙的实用性,但除了有防火等实用功能外,还有美学功能。其强大的装饰性,凸显出九华山寺院建筑威严美观和民居简洁大方,更使得民居的徽派风格与寺院的中国古建筑风格相得益彰。
(四)屋脊兽
屋脊兽是指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重要构件,它常以实有或虚拟的动物形象出现,如龙、凤、猫、鱼、大象、孔雀等。[陶书霞.中国屋脊兽艺术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九华山建筑上的屋脊兽是从徽派建筑中借鉴而来,在佛教寺院上多以龙头形式出现。如在大愿宝殿的屋脊上出现了为陶质的龙形屋脊兽。于两坡瓦垅交汇点,以吞兽严密封固,防止雨水渗漏,既有装饰美,又有护脊之实效。这些都是镇脊之神兽,有着吉祥、装饰美和保护建筑的三重功能。还有在月(肉)身宝殿的正脊上,出现了龙、凤、鱼、雀、马等形象,把这些小兽依次排列在高高的檐角处,象征着消灾灭祸、逢凶化吉,还含有减除邪恶、主持公道之意。屋脊兽作为中国古建筑构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九华山佛教寺院建筑上体现的栩栩如生。
三、徽雕特色的雕刻装饰艺术
九华山装饰艺术中的雕刻装饰可谓异彩纷呈,大量吸收了徽州雕刻艺术,摒除佛教色彩与徽雕艺术基本呈现一致性。徽州建筑雕刻的艺术价值和成就之高,足以和同期的皇家宫殿雕刻相媲美。由于地理位置,九华山佛教建筑雕刻不论在艺术风格上还是技法上都深受徽雕的影响。由此可见,九华山佛教建筑雕刻技艺之精湛、样式之优美、内涵之独特。在木雕、石雕和砖雕“三雕”装饰中,九华山建筑雕刻以木雕和石雕最具魅力。
(一)木雕
九华山寺院建筑多为木构,一旦登堂入室,装饰就以木雕为主了。木雕是三雕中数量最多的一种。九华山木雕主要包括三类:一为木架构中的梁枋、斗拱、雀替、斜撑、藻井等,它们都是建筑承重体系的组成部分;二是槅扇、内檐门罩等,它们多属建筑维护部分;三是与佛教有关的器物上,如香案、佛龛等。在技法上,九华山木雕基本与徽州木雕相似,多采用浮雕、透雕、镂空雕等手法,刀法细腻流畅。在题材上,除了徽雕中常见的花、鸟、虫、鱼等图案外,更融入了佛教中的装饰纹样。与徽州木雕有所不同的是九华山木雕施以色彩,来体现佛教圣地的庄严、神圣。
(二)石雕
在徽州石雕中,常见于石坊、石桥以及台基、柱础、石鼓、石狮、石牌坊之上。同样,九华山石雕常见于建筑物下层构件上,如柱础、石狮、石鼓、石牌坊之上。在表现手法上,承袭了徽州石雕的精彩技艺,兼用半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等手法,层次丰富,虚实对比强烈。如大悲楼整个门楼雕刻采用了浅浮雕、深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手法,雕刻画面双龙戏珠、双狮滚球,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在构图上与徽州石雕有更多的相通处,在明代构图守拙,刀法简练,自清代之后趋于工巧繁缛。
四、金碧辉煌的建筑彩画装饰
建筑彩画原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蛀,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建筑彩画自清代之后严格的分为三个等级: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九华山寺院建筑彩画以旋子彩画为主,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主要见于梁枋、斗拱、藻井和门楼、窗楣等局部。在早期的建筑彩画中,形式和用色相对简单。比如明代所建的上禅堂,除额枋上有些雕刻,施以色彩之外其它结构简洁朴素,藻井以红色和青色互为底色,构图简单,没有过多的装饰。高耸的寺庙,肃穆的颜色,更体现出了寺庙的庄严。继明代后期,由于得到当朝皇帝的大力扶持,如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二十七年(1599年)皇帝两次降旨颁赐《藏经》,崇祯皇帝封渝百岁宫无瑕和尚为“应身菩萨”,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分别赐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等。通过敕封、赐额、赠经等方式支持佛教的发展,同时大兴土木,兴建寺院,在后期的寺院建筑彩画上糅合了和玺彩画中龙凤的造型,间补花卉图案,色彩艳丽,并沥粉贴金,金碧辉煌。如大悲楼寺庙,整栋寺庙宏伟鲜艳,十分壮观。
综上所述,安徽九华山佛教文化融合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和民族文化,其佛教建筑装饰艺术既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本土语言面貌。本文通过大量的考证和提炼,探究了九华山佛教建筑装饰艺术语言文化特征,认为九华山寺院建筑在佛教装饰艺术极具研究价值。在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中,其蕴含的佛教教义以及具有九华山特色的本土文化内涵,对现代建筑设计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倪建林.中国佛教装饰[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姜澄清.中国人的色彩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3]于慧英,赵芳. 谈佛教装饰艺术特征[J].沈阳大学学报,2004(3).
[4]易思羽. 中国符号 [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