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药品“两网”不乐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供应网”终端药价高
在政府的鼓励下,不少医药连锁企业把药品销售的触角伸向了偏远的农村,并把药价控制在微利甚至无利的空间内,采取的是“以微利换市场”的长效生存原则。
然而,记者在调查时却发现,当药品销到“两网”终端――村卫生站后,有的药价却呈现暴发式增长。
重庆市铜梁县安居镇,在全县率先开展“两网”建设试点。镇中心卫生院通过招标后,选择唐氏药业公司为全镇的卫生站集中配送药品。配送流程是:村卫生站向卫生院报用药计划,卫生院将计划整合后报唐氏公司,唐氏公司再将药品配送到卫生院,卫生院作为中转地转送给村卫生站,规定药品中转时不加价。按照规定,唐氏公司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村卫生站再加价15%。但是记者在安居镇新生村卫生站看到,许多药品加价接近100%。比如,阿莫西林进价4.9元,零售价为8元;头孢唑林钠进价0.96元,零售价为1.8元。药价虽然比药品统一配送前低了不少,但按照顺加15%的规定,药价依然居高不下。
“两网”前,农村缺少小药店。农民生病了,只得到村卫生站就治。村医生高价开药,农民只得听医生的。有一种叫左氧氟沙星的常用药,出厂价为2.6元,如果按照两个15%的力口价原则,零售价约为3.4元。事实上,在许多卫生院和村卫生站,这种药却卖到了8元多。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副处长刘金跃说, 目前一些村卫生站的药价依然偏高,部分药品购进记录不规范,农民用药的处方内容不完备,一些处方没有划价。他认为,目前药监部门缺乏药价调控手段,除成都市实行了差率管理制度外,其他地区的药品价格均为市场自主定价,由于没有刚性制约手段,药品零售价格较“两网”建设前下降并不明显。在一些省市,药品价格信息也不透明,除成都市等少数地区定期公示常用药品价格外,其他地区均未进行价格公示。
“监督网”名存实亡
目前重庆、四川已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的三级药品监督网络,监督网络的协管员、信息员主要由卫生院、药店等单位的医药从业人员和乡村医生组成,部分乡镇的基层干部也进入了监督网络,每个乡镇都有协管员,每个村都有信息员。在重庆市,协管员、信息员举报假药劣药的数量占全社会举报数量的30%。去年下半年四川省雅安市“两网”正式运行以来,来自监督网络的有效举报就达20件之多。但是,因协管员、信息员队伍庞大,考核不明确,一些地方的监督网络“名存实亡”。
在许多农村,乡村医生和村支书、村委会主任被聘为信息员,但他们对此大都抱无所谓的态度。一名村主任对记者说:“我们现在成了‘冤大头’,上面什么事都找我们。”当记者问他有没有发现过假药和过期药时,他回答:“不晓得。”
打造监督网面临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经费。没有钱,怎么去培训?怎么给协管员、信息员发补助?单凭县药监部门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完成“两网”监管任务显然不现实。由于地方财政紧张,四川省大多数市、州、县、区药监部门在当地争取不到“两网”经费,协管员和信息员仅仅在做义务工作,根本无法正常运转或长久坚持。四川省宣汉县是贫困县,今年该县药监分局自己挤出5万元给协管员、信息员发补贴,但明年钱从哪里来?许多贫困县的药监局能按时发工资就很不错了。
前不久,刘金跃对广东、云南、贵州三省的农村“两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他认为广东梅州市建设监督网的做法非常务实:梅州市聘用的信息员从去年的153人降至40人,并全部由懂业务的涉药单位人员组成,取代以往以村干部为主、村村设立信息员但效率不高的模式,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半年来信息员提供的信息被采纳和立案的数量并没有减少。
如果把监督网建成一张“孤网”,显然难以达到目的。刘金跃建议,应该将农村药品监督网纳入政府管理公共卫生、食品、药品的综合网络体系中,这样才能既降低管理成本,同时又提高监管效能。现在我国农村卫生防疫网络建设比较完备,应考虑把农村药品监督网和卫生防疫网有机结合在一起。每个乡镇卫生院都有防疫专职人员,他们每月都要到村卫生站检查防疫工作,再加上一个药品监管任务,可行也有效,何乐而不为呢?
地方保护“鬼打墙”
重庆市丰都县原有一家医药企业,破产后被重庆市一家医药流通企业收购。据知情者透露,当时政府与收购企业洽谈时有一个纪要,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政府保护收购企业,不允许其他外地企业进入丰都医药流通市场。现在当地政府虽然表态允许各企业公平竞争,但一些参与农村药品供应网建设的外地企业在进入丰都市场后,却遇到了相当大的麻烦。
“在丰都,一些执法部门把风放出去,不准基层卫生机构从外地企业进药。给我们配送农村药品设置重重障碍,执法人员三天两头检查,动不动就没收、罚款。”重庆市一家大型医药连锁企业的总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公司每月在丰都的药品销售收入仅有30万元,其他区县每月收入都上百万元,这可以说明干扰的严重程度。”
重庆市昌野药业公司总经理姚昌军气愤地告诉记者,执法人员检查配送药品质量本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其检查时百般挑剔、故意刁难,就是想保护本地企业。在重庆市彭水县,一些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甚至明确地告诉村卫生站:不准从昌野公司进货。
重庆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处处长陈一平认为,在农村“两网”建设过程中,市场竞争使药价下降,配送企业服务水平提高,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让农村老百姓得到实惠,地方政府应该予以鼓励,而不是搞保护主义。
刘金跃说,在四川省一些地区,“两网”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同样存在,因为地方要培植当地税源。但这样做是一个短视行为,政府越保护落后企业,企业就越没有竞争力。
“盲区”难扫令人忧
四川省目前已基本建立起县、乡、村三级药品供应网络,但令人忧虑的是,供应网至今仍没有覆盖少数民族地区的县和乡,包括35%的偏远行政村。这些村寨地处大山深处,人口少,居住分散,用药量少,配送成本偏高,企业不愿做亏本买卖。
在川渝山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许多医药流通企业宁可在城里市场拼得头破血流,也不愿去大山深处“开疆拓土”。敢于开拓新天地的医药连锁企业除了需要良好的经营能力支撑外,更需要胆识。姚昌军说:“我们最大的难题是行路难,大多数乡村道路破烂不堪。而且路桥费负担沉重,一些城镇白天还不让药品配送车通过,驾驶员只好深更半夜供货。”他呼吁,政府已给农产品运输车辆开设了绿色通道,农村药品配送车辆为什么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对药品配送企业的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也制约着“两网”建设。比如,把配送企业的配送中心和中转库房视同商业公司而向其征收税费;GSP标准脱离农村实际,比如要求在农村的连锁药店面积必须达到40平方米,配药师和药品养护室等等,这在偏远乡村很难实现。
有专家建议,为减少“两网”的“白区”,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建设应该集约化,尽量减少一个地区内农村药品配送企业的数量。虽然多家配送有利于通过竞争降低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但由于利益驱使,多家配送无法保证农村边远地区的药品供应,而且每家建立一套配送体系,运行成本、管理费用难以降低,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益,农民群众所得实惠有限。陈一平认为,真正的农村供应网,还有赖于可以大大降低配送成本的第三方物流。
“两网”建设不外乎农民要受益、企业要得利、国家要满意。记者发现,要继续扩大农村药品“两网”的覆盖面,扫除“白区”,还应该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可以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就诊量,而就诊量的扩大可弥补药品微利给乡镇卫生院造成的亏损,从而根除以药养医的弊端,真正惠及广大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