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月印万川 空灵虚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月印万川 空灵虚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中国书法是中国独创的艺术品, 是由于中国古代特有的思维模式。是人生境界的一种修炼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因此, 本文以中国文化之韵来分析中国书法特有的魅力。

【关键词】 空灵 韵味 美学

沈尹默在谈中国书法时说:“无色而具有画图的灿烂,无声而具有音色的和谐。”中国书法自当是一门艺术,它是中国线条美的极致,不着边际,又浑然天成,中国书法做为一种艺术,又能表现人格,创造意境,讲求一种圆融之境,也就是宋代美学理论中所涉及到的“韵”。宋代范温说:“韵者,美之极。”那么,这种美之极是如何呢?他进而提出自己的规定“有余意之谓韵。”因此可以这么说,“韵”突出地表现了中国艺术家的品味,以及他们的美学精神。

祝允明说:“韵在象,舍象何所求韵。”中国书法正是在形式美的基础上求得韵之意味,也就是韵与象,韵与境的交流融合。金开诚先生曾说过:“各种艺术在形式上是有共同性的,如用一句话来说,那就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表现在特定中国艺术形象。”中国艺术无论文学还是书画艺术都讲求“观物取象”、“得意忘象”、“境生象外”,而汉字在形式上给人以内韵之美,不偏不倚地追求着那种悬崖坠石般的险峻和平淡敦厚的美,让人观之欣然品味其象外之韵。

从它一笔一画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象之真,与韵之致。隋代僧人智永的永字八法“侧法第一(如鸟翻然侧下);勒法第二(如勒马之用缰);帑法第三(用力也);趯法第四(趯音剔,跳貌与跃同);策法第五(如策马之用鞭);掠法第六(如篦之掠发);啄法第七(如鸟之啄物);磔法第八(裂性谓之磔,笔锋开张也)。”在这一笔一画中是如何地表现意态之丰盈与中国艺术之韵味呢。清代石涛作《一画章》说:“太古无法,太扑不散,太朴一散,而法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宗白华说得好:“从这一画之笔迹,流出万象之美,也就是人心之美,没有人就感到不美,没有人,也画不出,表不出这美。”他接着讲:“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了人心之美也流出了万象之美,罗丹所说的这根通贯宇宙,遍及于万物的线,中国的先民早就在书法里,在殷墟甲骨文,在商周钟鼎文,在汉隶八分,在晋唐的真行草书里,做出极丰盛的创造性的反映了。”宗白华先生从中国书法笔画线条中概括出中国书法美的韵,他不仅是作为一种书写符号与工具,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万象的外溢美,传达出韵之所在,也就是外在形态的美。

书法不只是笔画拼凑而成的艺术,更重要的是在结构中见出艺术的美和书法的韵。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国书法中,“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并不作机械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它既状物又抒情,兼备造型(概括性的模拟)和表现(抒感),两种因素和成分,并在其长久的发展行程中,终以后者占了主导和优势,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顿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所以说中国的书法艺术是自由和谐的美,在笔画结构之间让美的韵味重新组合,焕发出新的光彩,不但是形式上的美,也是书法家情趣的表现,在笔画的组合之间,是字与字之间腾踔飞跃的灵动。在字与字之的飞动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书法的章法。中国书法之章法体现书家的智慧与驾驭意趣的自由程度。那种顾盼的笔意和起伏绵延的气势正是把书家的神彩贯注于作品之中也极具神韵,王羲之的《兰亭序》不仅每个字结构优美,更注意全篇的章法布白,前后相管领,相接应,有主题,有变化。堪称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季明稿》是颜真卿怀着悲愤之情所作,从作品中可以深深地体会到他的一腔愤怒之情,那力透纸背的笔法,从结至终犹如奔腾之江水,一泻千里。而作品中的那些无意的“飞白”,在一定程 度是增加了作品的雄壮和豪迈气魄,使之更具有魅力,这种形式的章法集中地展示了书法艺术无穷的韵味。在形之外散发着无穷韵味。是书家的一种体悟,一种自然的锤炼,是中国书法形成过程中的艺术之结晶。

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雄厚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之上的。中华文化光辉灿烂,其思想以儒、释、道这主要元素,以儒家为正宗,形成了一种温柔敦厚之美感,而佛道思想又补充着儒家思想的缺憾,进而又有高古飘逸之风。这种高古飘逸也体现着中国所独特的审美特征——“天人合一”。它意味着对象不但与人被视为一体,而且使主体在审美体验中跃身大化,与天地浑然为一。“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一种天人和谐的境界,个体投身到自然大化中去实现个体生命与宇宙生命的融合。人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并生。人参天地化育,反映了人对自然的积极回应和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至真地传达出中国美学中的生命之精神,用生命的态度去审视这个世界。朱良志在其《真水无香》中说:“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而我看古松,不在乎它是什么样的树,有什么样的用处,用欣赏的眼有光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恶性肿瘤趣的意象或者形象。”他接着说:“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第四种审美态度:在这种审美中,审美主全和对象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根本不是审美对象,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这说明宇宙与我为一,这是大境之所在,是超高的韵之所在,是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见出。与此相映的艺术,尤其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深深地暗合这一思想。艺术“贵在虚静,疏瀹五藏,藻雪精气。”这与“气韵生动”在一定程 度上不谋而合。中国书法艺术也体现着高度的生命气韵,从老子的“美”、“妙”、“涤除玄鉴”,庄子的“道通为一”一直到精论集大成者刘熙载的《艺概》表现一种结实与空灵。这是生命的高度走向,它在书法审美与创作中贯穿始终,生命的体验与大自然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书家的韵极致。“书要有为,又要无为,脱略安排俱不是。”中国书家在精心安排汉字之时也巧妙地处理并吸收着书道的玄秘,其意韵不可测,不讲求任何逻辑那些刻意而精准的描述,以免把这一完整的意韵撕破,书法韵不能定在生硬的证明言的坐标系中,面对书法作品我们只能把所有的言语留在艺术的门外,任心灵在生命的世界逍遥游。这就是中国书法的生命意韵。

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无论从它的形式美还是它的生命内涵美来讲都不无透露出诗意的韵味。叶朗说:“中国美学要求艺术家不限于表现单个的对象,而要胸罗万宇宙,思接千古,要仰观宇宙之大,府察品类之盛,要窥见整个宇宙、历史、人生的奥秘。中国美学要求艺术作品的境界是一全幅的天地,要表现全守宙的气韵生命、生机,要蕴涵深沉的宇宙感、历史感、人生感、而不只是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所以,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是画一块石头,一个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都要表现宇高的生气。”这是生命之气的贯通,在宏大的自然之体中表现一种韵味,让人品之不尽。因此,中国书法艺术真正的体现出了艺术之韵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朱良志.真水无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J].(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2期.

作者简介:鲁辉,男,198412,河南濮阳人,安徽大学哲学系2010级美学硕士,研究方向: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