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因素相关原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降低住院精神患者猝死发生率。 方法 对40例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符合猝死标准的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患者38例,占95%,心电图异常改变有33例,占82.5%,有躯体疾病者23例,占57.5%,22例患者死亡前出现胃肠道反应和不适等反应,占55%。夜晚和白天猝死率有着显著性的差异(P
[关键词] 精神病;猝死;原因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2-179-02
精神病是指各种有害因素所致的大脑功能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精神活动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的总称。由于心理活动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客观现实,丧失社会适应能力,或伤害自身和扰乱社会秩序,对患者及其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大多数精神疾病患者病程迁延、病情波动易复发,这也意味着精神病患者需长期住院治疗,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住院治疗期间常易发生猝死。猝死是指自然发生、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也叫急死,即看来貌似健康的人或病情经治疗后已稳定或正在好转的患者,在很短时间发生意想不到的非创伤性死亡。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发病后6 h内死亡者为猝死,多数学者主张为1 h。精神病住院患者发生猝死往往也易造成医患纠纷。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病患者猝死的相关因素,预防和减少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的发生和医患纠纷,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依照医院病案室死亡登记,选取40例2011年1月~2012年12月精神科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同时符合关于猝死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0~67岁,平均龄(39.8±7.6)岁,病程2 d~2年,平均(9.4±3.6)个月,住院时间1 d~562 d,平均(215.1±11.6)d。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对40例猝死精神病患者的家属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表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体重、病程、住院天数),治疗用药,心电图、躯体症状、胃肠道反应及不适。以患者死亡时间为基准,应用调查量表对患者死亡前3 d的一般情况、躯体症状,胃肠道反应及相关不适进行记录,统计影响精神病患者猝死的可能原因。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而多组之间比较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则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表1)
2.2 心电图改变
所有患者均进行过心电图检查,正常者17例,异常者23例。心电图异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心肌缺血,完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室高电压/低电压,房早、房颤、Q-T间期延长、肺型P波、窦性心动过缓,其中以Q-T间期延长,ST-T改变,心肌供血不足较多。
2.3 猝死发生的时间
所有发生猝死者发生的时间在夜晚和白天均有,且在夜晚和白天猝死分别为21例(52.5%)、19例(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6,P
2.4 躯体症状
有躯体疾病者23例(57.5%),其中高血压9例,冠心病史6例,糖尿病史5例,肺结核3例,其余无躯体疾病。22例(55%)患者死亡前1~3 d分别出现过呕吐、腹泻、步态不稳跌倒、胸闷、烦躁等症状。
3 讨论
猝死是由于体内某种潜在性疾病或机能障碍而引起的,属因病变所致的非暴力死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阶段[1]。猝死本不涉及法律诉讼问题,但由于死亡发生得太突然、太迅速,在事前没有任何征兆,突如其来,让人感到非常意外,也因此易造成医患误解。能够引起猝死发生的潜在性疾病是很多的,较常见的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精神病人由于受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发生猝死率更高[2-4]。资料报道,精神病猝死发生率为0.022%~1.07%。经本研究临床分析,患者的猝死与用药的情况、躯体变化、心电图改变、死亡时间等均有内在关系[5]。
3.1 用药情况
抗精神病药物具有很强的神经阻滞作用和镇静作用,可以抑制呼吸中枢,多数病人往往同时服用其他镇静催眠药物,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呼吸中枢的抑制,诱发猝死。联合用药会增大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治疗初期剂量不宜过大,加量不宜过快,尽量减少多种药物合用[6]。
3.2 心电图变化
本研究有93例心电图异常,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毒副作用可以引起血钾降低,使病人心肌兴奋性增强,容易发生室性心率失常,乃至突发室颤而猝死。故用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脉率、血压情况,及时做心电图。
3.3 躯体状况
伴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疾病的精神病患者是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本研究中有躯体疾病者23例(57.5%),其中高血压9例,冠心病史6例,糖尿病史5例,肺结核3例。精神病伴发躯体其他疾患的患者,心血管及肝、肺的功能已处于受损状态,对抗精神病药的副作用耐受性降低,而多种治疗用药的交互作用,容易引发患者猝死的发生[7]。
3.4 猝死时间
本研究猝死发生时间为白天19例(47.5%),夜间21例(52.5%)。夜间因迷走神经兴奋,心脏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降低,心跳、呼吸变慢,血流缓慢,血液黏滞性增加,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机会增加,易出现心脑血管栓塞及夜间心源性猝死,故应加强夜间巡视,警惕患者发生猝死[8]。
研究结果提示,在今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猝死预防时,要充分考虑其发生猝死的相关因素。注意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全面评估,个体化用药,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其他躯体疾病的精神病患者,尽量避免多种抗精神病药联用,以单药治疗为宜;同时定期监测心电图,必要时减少药量、换用对心血管毒副作用小的药物甚至停药,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猝死的危险。
[参考文献]
[1] 陈素卿,高镇松,林素英,等.不同年代精神科住院患者死亡原因及死亡率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3):177-179.
[2] 刘学梅,徐卫卫.15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死亡原因分析[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4):307.
[3] 陈筱章,凌四香,杨颖,等.浅议精神科住院病人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22):109.
[4] 祝喜福,甘明远,汪毅,等.32例精神科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死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1):1859-1860.
[5] 张燕.21例精神科老年病人猝死的现况及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3081-3082.
[6] 杨,王燕.精神科老年住院患者猝死7例临床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5):448-449.
[7] 刘宗凤,于相芬.29例住院精神病人死亡原因分析毒[J].西南军医,2008,10(1):32-33.
[8] 刘影.住院精神病患者猝死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70-71.
(收稿日期:201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