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桃姐”和“罗杰”的音乐形象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桃姐”和“罗杰”的音乐形象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一直以来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调节音乐节奏快慢、音调的高低以及和声的强弱来引导观众的情绪,是增强电影艺术感染力的有效手段。尽管音乐相对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更为抽象,对人物的描述不够直观,却也正是由于音乐的抽象性才使得它具有引导作用。本文以电影《桃姐》为例,对影片中构建的音乐形象“桃姐”和“罗杰”进行分析,并分别从人物外形塑造、性格塑造和情感塑造方面解析电影音乐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关键词]电影《桃姐》;电影音乐;人物形象;构建

电影音乐是20世纪新出现的音乐体裁,有音乐的一般共性,也具备自身的特征,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视觉与听觉已同等重要,电影音乐与画面的配合,不仅能引导观众的情绪,同时能补充和深化观众对影片的艺术感受,在内心塑造属于自我感受的人物形象。作为一种新的现代音乐体裁,它能对人物情绪及内心情感变化进行细腻的描绘,在《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著名的美学大师宗白华曾对艺术形式做出了这样的分析,美和美术的共同点在于节奏和形式,形式是外在,节奏是内涵,两者的结合可以使生命变得有情调,在此基础上所有的艺术都可以理解为是音乐状态,由此可见,音乐对人物情感的表达以及心理变化的描绘具有绝对的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音乐的创作方式和形式也逐渐趋于多样化,音乐之于电影也不再是简单的辅助作用,除了渲染和烘托画面气氛外,它同样可以深化电影主题,凸显人物形象。尽管音乐相对其他艺术形式而言更为抽象,对人物的描述不够直观,却也正是由于音乐的抽象性才使得它具有引导作用,让观众在脱离画面的基础上,塑造符合自己内心的人物形象。

一、电影《桃姐》及其音乐

《桃姐》是2011年一部以人名命名的作品,影片自上映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同样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影片以对比传统人际关系与当今时代的差距为主题,故事的主人公Roger与桃姐是主仆关系,桃姐是Roger的家佣自小服侍他长大,她为这个家族整整工作了六十年,却在古稀之年中风偏瘫,在桃姐的要求下,整日忙于工作的Roger只好将她送进了养老院,一段平凡而感人的故事就此展开。住进养老院的桃姐发现,生活在养老院的大部分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身边没人照顾,子女忙碌使得老人缺乏关爱,为了增加影片的真实性,导演特意安排了春节期间去老人院的探访,与一些当过家佣的老人聊天加深对他们工作的情况了解和感受。而Roger的扮演者刘德华也跟故事中的主人公Roger见面,谈论一些有关桃姐的往事,增加自己对角色的了解。

《桃姐》的音乐就像影片的情节一样真实简单,随着商业大片中各种华丽的音乐对观众听觉的强烈刺激,《桃姐》的音乐显得更为独特清新。影片的背景音乐是由女主角叶德娴演唱的一首《赤子》,“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和“断断折折”等叠词的使用配合着叶德娴沙哑的声线,将养老院老人们那种孤寂的精神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背景音乐在影片中出现的时间很短暂,但每次出现的时间都恰如其分,在推动情节发展的同时,能很好地突出人物处境及内心情感的变化。

二、电影音乐的人物塑造作用

电影音乐除了具备一般音乐的共同特征外,还能塑造人物形象,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对画面的塑造更为复杂,首先人物相对画面而言属于动态,其次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还要体现其静态的一面。相比之下电影画面主要是塑造人物外形,而音乐则是塑造人物内心,通过音乐观众能准确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音乐可以展现人物最本质的东西。

(一)人物外形塑造

人物外形的塑造通常包括表情、气质、精神、职业和外貌,内在形象则是人物情感和人物性格,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音乐对人物外形的塑造往往是通过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在情感烘托的基础上完成对人物外形的塑造,而音乐与画面的密切结合是塑造形神兼备人物的前提条件。相对于人物外形的直观性,音乐属于抽象型艺术,单凭听觉来塑造一个具体实在的人物外形是很困难的,因而利用音乐塑造人物外形的这类体现较少。

(二)人物性格塑造

电影音乐的第二个作用是塑造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对人物形象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角度,但性格又属于内在形象,所以得借助音乐的不确定性来表现,在音乐的撮合下各种本质要素被相互组合在一起,而这些要素就是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因素。音乐作为一个情感载体,它能容纳和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通过调节音乐的音量、节奏、旋律和配器来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例如带有歌唱性的旋律通常用来表现性格善良温文尔雅的人,节奏强烈的旋律用来体现人物性格的活泼开朗,而配器厚重的旋律则通常会用在深沉、老气的人物身上。

(三)人物内心情感塑造

内心情感是挖掘一个人物的深层表现,动作和语言则是体现人物情感变化最直接的方法,但针对内心细腻的情感而言,我们只能借助音乐来体现。音乐属于一门听觉艺术,相对视觉艺术的直观而言,它具有抽象和不确定性,但它在情感的表达和概括上所具有的优势是任何艺术都无法替代的,音乐最大的特征就是抒情,对于情感的表现它能达到动作和语言都无法企及的地步。而在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及情感的细腻程度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桃姐”和“罗杰”的音乐形象构建

从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旋律虚实的变化中,音乐成功完成了对两个人物的形象塑造,电影音乐创作者试图通过音乐将自身对两个人物的理解传递给观众,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两位主人公由于身份不同而各自具有的性格特征。

(一)“桃姐”内心变化的音乐构建

音乐是一种创造能力很强的载体,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抽象而不够直观的人物情感。清代著名画家方士庶曾说过:山川草木都是由自然造化而来,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景象;而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只能通过心来创造情景,在心的引导下运手这是虚境,当虚境转化为实境,笔墨之间就不存在隔阂。同样在音乐创作中,旋律虽来源于生活,除了生活它还能勾勒出另外一种抽象美,这种美使人感到不确定,因而有虚幻之感。

影片中有一个描述桃姐住进老人院第一晚的情景,在半夜起来方便时她看到了很多失眠的老人,由于思念子女而闹着要回家,有的则通过散步、打太极拳等方式来消磨时间。此时桃姐的眼神逐渐迷茫,音乐旋律也在钢琴的和弦分解中起步,从慢逐渐加快就像是一晃而过的时光,淡淡的旋律让观众难以察觉,随着弦乐的加入管乐的音量也逐渐变得忽强忽弱,伴随着桃姐的思绪时近时远,或清晰或模糊,音乐引起的情绪突出了桃姐因生活环境的变化带来的不安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当桃姐习惯了老人院的生活后,她开始结识了新的朋友,心态也随之变化,当初那种不安和担忧也逐渐烟消云散,她开始变得积极并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康复治疗,生活似乎在朝着美好的方向迈进,但一切又是那么变幻无常让人难以预料。当桃姐得知在老人院认识的朋友梅姑离世的消息后,同样的音乐再一次响起,似有若无的旋律反映了桃姐飘忽不定的内心,心情又一次降到了谷底,她开始因为小事和Roger发脾气,桃姐的变化体现了她对死亡的恐惧。

音乐旋律的虚实变化正好体现了桃姐内心的起伏,尤其是音乐的虚化看似毫不起眼,却准确抓住了主人公内心的细微变化。美国某位著名的电影作曲家曾表示:音乐可以不动声色地为观众提供无意识的支持,也许你并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它却发挥了它该有的作用。这种无意识的支持,不仅增加了观众对影片情感的体会,同时也成功塑造了人物内心。

(二)“罗杰”性格特征的音乐构建

在中国的传统美中有两种美学境界,一是错彩镂金,二如出水芙蓉。在文章的前段提到了《桃姐》的音乐就如出水芙蓉般自然可爱,这种美就是传统美学境界中的第二种,这种美学境界讲述的是思想和人格美,而不是单纯的外表美。在历史上有许多诗人画家的作品都达到了“出水芙蓉”般的美学境界,如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作以及陶渊明的诗句,它们都呈现出一种清丽脱俗的自然美。《桃姐》的音乐就具备这种美学思想,朴实自然毫不造作,因而在罗杰性格特征的构建上非常成功。

影片开始是罗杰将要远行,在车上他想起与桃姐一起度过的时光,通过这种倒叙的方式来推动情节的发展,此时的背景音乐是一段简单的旋律,仔细倾听便能发现这段音乐都是由简单的和弦组成,悦耳动听的旋律并没有掺杂过多乐器的声音。在“罗杰”音乐形象的塑造上作曲家采用了钢琴独奏形式,通过罗杰对桃姐的思念而展开对桃姐形象的描述,在这段朴实的旋律中,我们能感受到罗杰的性格真实而善良,尽管桃姐已经离开人世,但却教会了他该怎样面对生活以及在生活中要时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宋代著名诗人坡将奔流不息的泉水比作诗文,他希望诗文能达到奔流狂欢后归于平静的境界,这是一个简化艺术塑造的过程。当桃姐的身体稍微好转而回到家中时,两人翻出了过去的一些照片,并说笑着回忆起当年的故事,面对照片桃姐沉浸在过去的回忆中,而罗杰此时心中也充满了感激,同样的音乐适时响起,简单的旋律伴随着熟悉的钢琴声将罗杰知足感恩的个性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尽管平淡却不枯燥。在中国人的眼中“玉”一直都是美好事物的象征,玉之所以美在于它绚烂之后的平淡,那种含蓄而有光泽的美,音乐也是如此,它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也是含蓄而绚烂的,这种平淡的美就是返璞归真的美学境界。

四、结语

《桃姐》的音乐真实而简单,就像是一杯清茶看似无味,实则滋润了我们的内心。随着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年轻人都将心思花在事业和工作上,对老年人的关爱则越来越少,长期之下人性与真情就渐渐远离。《桃姐》将人性真情的回归作为本部影片的主题,通过那淡淡的音乐和简单的旋律来告诉人们,平淡才是真自然才是美的道理,借助音乐旋律的虚实变化来塑造“桃姐”和“罗杰”两位人物形象。虚实结合是这部影片音乐最大的特征,导演借助音乐的塑造作用来描写人物的内在精神,通过“罗杰”的实来体现“桃姐”的虚,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得影片的艺术效果被加强。清朝著名书画家笪重光在《画荃》中表示: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毕而神境出。这句话很好阐述了虚实有无的辩证关系,只有将实景描绘出来了虚境才好着手,当真实的环境被描绘出来了,一幅画的神韵也就开始显现了,这是绘画的基本要领。音乐也是如此,虚实相生方可体现无可描绘的精神,方能描绘出人物内心的“真”与“美”。

[参考文献]

[1] 何源.重新发现的美好——观影片《桃姐》[J].当代广西,2012(07).

[2] 沈萍萍.那些流水,那些花——电影《桃姐》叙事细节中的情感元素分析[J].大众文艺,2012(12).

[3] 朱决瞳.谈电影《桃姐》音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J].剑南文学,2012(07).

[作者简介] 雷济菁(1980—),女,湖南郴州人,硕士,广东金融学院公共课教学部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欣赏、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