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歌曲演唱中音乐表现力的提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歌曲演唱中音乐表现力的提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歌曲演唱中的音乐表现力建立在对作品的正确分析和深入理解之上。要唱好一首歌,既要有纯熟的演唱技巧,也要深入理解歌曲的内涵,把握歌曲意境和曲式结构,明确歌曲风格特点,还要研究、学习优秀歌唱家的音乐表现手段。

关键词:音乐表现力;演唱技巧;二度创作;歌曲特点;学习借鉴

英国著名指挥家亨利•伍德说过:“音乐是写下来的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这种“生命”就是通过表演展示出来的音乐表现力。演唱是歌曲艺术传递的重要手段,音乐表现力则是歌曲演唱的灵魂,要实现歌曲演唱中音表现力提升,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基本功训练,掌握扎实的歌唱技巧

要使歌曲演唱的声音明亮、圆润、甜美动听,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歌唱技巧。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能从日常习惯性生理动作之中体会歌唱呼吸,并使之成为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对于歌唱力度和气息的变化有比较恰当的控制。其次,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比如国内外目前普遍采用的头声为主的歌唱发声法,使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处于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状态,保持音调准确,缩短变声期,在变声后保持良好的歌喉。再次,要能够准确地咬字,清晰地吐字。由于歌曲的情绪、风格不同,因此在歌唱时的咬字、吐字的方法也应不同。如歌曲《采蘑菇的小姑娘》,轻盈、欢快、活泼。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要快,不拖泥带水,给人以舒畅明快之感;而舒伯特的《摇篮曲》,深情、优美、柔和,咬字的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就要慢些,以增强柔和亲切之感。

二、深入理解歌曲意境,用创作的心态对待歌唱

每一首歌曲都有它的创作背景,都是在通过旋律来抒发感情。演唱者在具备了一定的演唱功底后,对作品背景的认识程度将直接决定他的演绎水平。只有了解歌曲所反映的年代、背景及作者创作的意图,理解其中表现的情感和形象特点,清楚歌曲艺术表现的系统构成和其中的主导要素生成过程,进而用自己的情感分析歌曲,依据歌曲的主题思想,调动形象思维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才能使自己的歌声既表现出作者创作歌曲的感情,又表达出对歌曲创造性的理解和个人的真实情感。例如,对独唱歌曲《嘉陵江》,我们必须了解主人公的年龄、经历、家乡的过去和流落在内地的景况等,通过对主人公历史、生活环境的设想,加上对歌词、音乐的分析,实现较深入地理解所唱作品的意境,较好地融入演唱角色。而要演唱好《保卫黄河》,脑海里就应该浮现出中国人民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场面,用这些特定的艺术画面,引导自己与作者的情感交融,使自己的歌声充分抒发内心的情思。

三、把握歌曲的曲式结构,明确歌曲风格特点

要更好地表现歌曲,就必须对歌曲的曲式结构特点分析透彻,对歌曲的创作手法,结构特点及歌曲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等有准确的认识,这样才能创造出完整的艺术形象。比如《我的祖国》是一首领唱加副唱的分节歌,第一乐段(领唱部分)是抒情性的,包含四个乐句,是一个带“起承转合”特点的乐段。该乐段每一句的句尾落音与下一乐句的句首起音相同,构成“咬尾式”的句法结构,旋律平稳,优美而亲切,抒发了对祖国的一片热爱之情。第二乐段(合唱部分)换用体裁,改变演唱形式,加快速度,增强力度,这样整个后段都表现了雄壮,豪迈的情绪,显示出中华儿女的英雄气质。每一首优秀的歌曲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在速度、力度、调式、调性、节奏、旋律等方面别具一格。如《红梅赞》采用民族七声调式,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多处借鉴戏曲中的拖腔手法,使旋律更加优美抒情,装饰音及附点十六分音符多次运用,细致地表达了歌词的感情,八度跳跃的反复出现则加强了歌曲挺拔的形象。明确了这种风格特点,在演唱时就要做到拖腔细腻,附点十六分音符准确,装饰音柔和,八度跳跃饱满而又舒展,歌唱就会更加生动有味。

四、研究和学习著名歌唱家的演唱,领悟抒情达意的“诀窍”

研究和学习国内外著名歌唱家的演唱,在带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获得演唱技能、技巧的启迪,使我们对演唱的声音特质、色彩变化、音乐的连接方式、旋律的起伏转合、高潮、收尾以及感情发展的层次变化等有更深刻的感悟。我们可以从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瓦尔茨科甫的《玫瑰骑士》、宋祖英的《美丽心情》、戴玉强的《今夜无人入睡》等名家名唱中学习处理表现歌曲的手法,领悟抒情达意的“诀窍”,扩展自己的艺术视野,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

歌曲演唱中音乐表现力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究,在演唱技巧、个人艺术修养以及敏锐的情感表达方面有所造诣,才能唱出歌曲的内在情感,才能使自己的歌声与听者产生艺术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廖宁杰.浅谈歌唱中的“声情并茂”.《音乐教育与创

作》,2008年第6期

[2]刘思思.如何深化歌曲的内涵与表现.《民族音乐》,

2009年第4期

[3]王小娟.浅谈歌曲演唱中的二度创作.《大众文艺•下半

月(浪漫)》,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