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你的记忆靠谱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你的记忆靠谱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Blog、QQ、MSN等各种网络空间如今成为很多人上传文字、影像和声音,保存记忆的地方,他们成了我们保存记忆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而在以前,我们只能凭我们的大脑记忆过往的岁月,心理学家们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记忆不那么靠谱,有时我们会对自己的记忆做不少的修改、重组和虚构。

被修改的记忆

没有一个人能记得自己刚刚出生时的情况。一直要到出生后的第二、第三年,我们才会有自己的记忆。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总是认为他就是自己相信的那个样子。人类的大脑常常被比作为一个电脑硬盘,记录生活中的数据。而事实上,我们的记忆也会说谎,记忆在不同的环境中被唤醒之后,逐渐会被修改,就像现在的人们喜欢在电脑里不断修改外出旅游时拍摄的数码照片一样。

记忆是一个机会主义者。记忆会捡起那些对它有帮助的东西,把不适合的和不愉快的东西剔出。“我之前就知道是这”,很多人都会充作事后诸葛亮。被我们自己的大脑弄虚作假制造出来的记忆能让我们昏头转向,但是却能够加强“我”和“我”所在的集体。这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二战老兵对二战的记忆越来越相同:记忆也是一种集体的过程。通过媒体形成了一种记忆共同体,它们不断互相交流,直到互相之间变得相同。

专家把这个称为“回顾错误”。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哈特穆特·布朗克表示,把一些东西看作是难以避免的,这样当遭遇困惑时,人还是能够获得安慰。我们从各种讲述、家庭照片和电视录像画面中,拼凑出我们的记忆。神经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头脑里发生了一些事情,塑造出一个让自己迷惑的“我”,目的就是为了克服现实。

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因素随着年龄和情况的不同起到的影响也不一样。有一些阶段对记忆的形成特别重要,如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内,青少年人学会讲述自己的回忆,这样能够被自己的圈子接受。通过经过修改的经历,他们订正自己个性的形象。这样的形象,一直到他们长大成人了也是深信不疑。专家经过研究发现,距离时间发生的时间越远,我们的记忆和事实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心理学家也在研究努力通过修改记忆来帮助治疗心理创伤,他们期望能用生物化学手段修改记忆,使记忆清除成为可能,用来帮助人们摆脱恐惧、痛苦的记忆等心理创伤。

被植入的记忆

电影《盗梦空间》中,莱昂内多扮演的盗梦者可以从人们梦境中窃取秘密,还可以将一些虚构的信念通过梦境植入人们的意识当中。其实记忆移植并不科幻,每天都在我们的脑海里悄无声息地发生着。

“当时我坐在童车里,保姆推着我在大王宫附近的香榭丽舍大街上散步,突然一个男人走过来,企图将我从车里抱走。幸亏我腰间的安全带扣得死死的,而且保姆拼命地与他搏斗,我甚至还模糊地记得保姆脸上的抓痕。人们逐渐围了上来,一个警察已经跑了过来,那个歹徒不得不逃走了。这一幕至今历历在目,而且我对地点确信无疑。”著名心理学家、儿童发展专家让·皮亚杰脑海中的这段记忆听起来非常真实,有着非常清晰的细节,但它完全是虚构的!如果不是保姆自己主动坦白交待,其实皮亚杰永远也不知道——多年以后,保姆在一封信中承认自己撒了谎,她说这么做是为了让雇主对自己心存感激。由于听父母反复讲起此次遭遇,皮亚杰把这件事铭刻在了自己的记忆之中。他解释说:“很多真实的记忆也是这样保留下来的:由于被家人经常提及,它们根深蒂固地进入了我们的记忆。”

心理研究学者们很长时间以来就在质疑记忆的可靠性。实验表明,如果编造一套合情合理的谎言,告诉某人说这就是曾经发生在他/她身上的事,并让他/她回去仔细琢磨几个礼拜,他/她会赌咒发誓说:确实不假,这就是我亲身经历过的!即使你坦白说,那些都是谎言,他/她也不肯相信。

里根总统有这么一个段子。他在1976年到1984年参加竞选的时候,喜欢不厌其烦地讲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感人故事:一架轰炸机被导弹击中,年轻的士兵吓得尖叫起来,年长而睿智的指挥官勇敢地安慰道:“没关系,我的孩子,我们一起飞行到底。”里根热泪盈眶地读完故事还不忘告诉大家,最后这位指挥官被授予了荣誉奖章。

奇怪的是,里根为何对两名战士的对话了如指掌?一名记者好奇地查找了所有434位二战时被授予奖章的军人,并没有找到里根描述的这个指挥官,反倒是在一部电影中看到了类似桥段,飞行员最后也对战友说:“我们一起飞行到底。”

被“唤醒”的记忆

《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一书中,提到一个故事,大约20多年前,一个名叫多娜·史密斯的12岁女孩开始遭受偏头痛的折磨,负责治疗的医师对多娜的病情进行评估的时候,多娜第一次发现她曾经在4岁的时候被邻居性骚扰过。评估的结论是,深藏于多娜头脑中的有关这次性骚扰的记忆很可能是造成多娜偏头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已经63岁的富兰克林怎么也想不到,一直和他生活融洽的女儿竟突然要状告自己,其罪名是富兰克林在20多年前奸杀了女儿的朋友。之所以20多年后才提起上诉,理由是这段记忆太不堪入目,以至于深埋在了他女儿的意识的最深处,直到最近的心理治疗才被唤醒。陪审团没有怀疑,1990年11月29日,富兰克林被判处一级谋杀罪。

可是富兰克林小姐怎么时隔20年,又忽然想起来了呢?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们会抑制自己痛苦的记忆的。真的是心理医生帮助富兰克林小姐唤醒了儿时痛苦的记忆吗?富兰克林真的是逍遥法外多年的杀人犯吗?斯坦福大学专门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拉夫特斯不这么认为——也许正是心理医生的暗示惹的祸。

为了帮助富兰克林洗脱罪名,拉夫特斯教授在法庭上讲述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各种研究,向法官证明记忆是多么不靠谱的东西。

她给参与者看一段交通事故的录像,录像中两辆汽车撞在了一起。然后请参与者估计一下两车相撞时的时速。按说看了同样的录像,估计出来的速度平均数应该差不多,可是在研究中,如果被问到:你估计后面的车碰到前面的车时速度是多少?得到的答案速度相对比较小。可是,如果改成问:你估计后面的车冲到前面的车上时速度是多少?参与者就会估计一个更大的数字。他们的记忆被提问方式改变了。通过类似的办法,她还成功地改变了参与者对物体颜色、形状、文字等等的记忆。

同时,为了说服陪审团她还设计了另一个实验,她让参与者的家人提供3段参与者的真实故事,再加上一段杜撰的在商场走丢的经历。这4个故事都有家人来补全细节,成4段比较完整的故事。把这4段故事都拿给参与者看,如果记得,就补充上更多的细节,如果不记得,就写自己不记得。结果竟然有25%的参与者绘声绘色地为自己从来没经历过的迷路事件添补上了各种细节,好像真有这事儿似的。后来拉夫特斯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记忆植入实验和研究,并终于说服陪审团重新考虑那些曾经被移植记忆的证人和证词。

如何让证人的记忆更可靠

心理学家都知道记忆是不大可靠的,他们认为在法庭上将证人的回忆作为证据这一做法值得商榷。英国利兹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MartinConway是研究人脑记忆方面的专家,他对这个问题尤其关注。他说:“人们都认为,如果你能记住非常微小的细节,如墙纸的颜色或地毯上的涡形花纹,你的记忆力一定很好。然而情况并非如此简单。同样,人们还认为,如果你的回忆非常流畅,那你就可以充当可靠的目击证人。”他表示,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如车祸、地震,即使马上询问当事人,他们的回忆内容可能也非常贫乏。

通常,暴力罪案的受害者都会试图逃避甚至消除那些可怕的记忆,因为那是他们不愿意面对的创伤性体验。在法庭上,一个狡猾的律师可能会对可怜的受害者这样发问:“你无法告诉我们他穿什么样颜色的衣服,那让我们怎么相信你的证词,说他了你?”可恶的律师这时还会特别加强“”这个词的语气,意图打击受害者的信心,使她接下来说的内容更加混乱,也使陪审团开始对她的说法产生怀疑。

如何防止“错误记忆”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著名心理学教授ChuckBrainerd表示,如果警方在讯问证人时问一些不适当的问题,很有可能就会误导证人,使其回忆出“错误”的内容。例如,他说:“如果警方已经对罪犯犯案的动机和方法掌握得一清二楚了,并将罪犯的有关信息都透露给了证人,这种讯问方式就是错的,因为这相当于先有了结果,再找证据去支持这个结果。”

允许证人自由回忆,相当于让大脑自己重启细节记忆,以这种方式储存的细节记忆要比记忆的另一种形式——要旨记忆准确得多。要旨记忆与我们每个人自身对事件的体验有关。打比方,如果我们要回忆一次谈话内容,要旨记忆“记录”的就是谈话的主题,谈话主要涉及的东西,以及我们对谈话内容的大致理解。而要旨记忆中很可能包含错误的信息,导致错误记忆。

儿童可信还是成人可信?

在研究细节记忆和要旨记忆的基础上,Brainerd和同事总结出了一套称为模糊路径的理论。这套理论可以作为警方讯问证人的最佳指南,同时对现行的司法系统而言不亚于一声惊雷。

Brainerd说:“法庭上的一条基本信条就是儿童提供的证词可信度较低。因此,如果一个小孩指认A,而另一个成人指认B,那么大家会更相信那个成人的话。”但研究证明实际情况比大家想象的更复杂,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孩子的记忆远比一个成人更准确。他们通过实验发现,如果是儿童和成人都能理解的事,那么成人的记忆会更可靠些。但如果碰到儿童还不能完全了解的事情发生时,儿童的记忆反而比成人更可靠。由于成人对已知世界的判断和个人理解,我们会更倾向于以要旨记忆的形式,而对儿童来说,他们会以更精确的细节记忆方式“记住”这件事。然而要让法官接受儿童的记忆在某些情况下比成人更可靠,显然不是一时半会的事。

记忆不光在法庭上能起关键作用,保险理赔甚至申请难民庇护时都要仰仗当事人对过去状况的回忆。然而就像Conway说的:“我们的回忆并不能忠实地反映过去的事实,它只反映过去经历在我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记,因此就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关乎当事人的具体感受,而非真正的事实。”

通过如下的方式可尽可能获得真实的记忆:

尽可能在案发后第一时间讯问目击证人,以开启证人更为准确的细节记忆。

让证人可以不受干扰地回忆并叙述事件发生经过,不要预设立场,例如,“你能否告诉我更多有关……”

如果有必要,可以问一些更具体的问题,例如,“你能告诉我,当劫匪开枪时,他所站的位置吗?”因为类似这样的具体问题可以帮助证人回忆事件细节。

以下的方式可能获得错误的记忆:

不要问一些包含暗示性信息的问题,诸如,“当时收银台的抽屉是敞开的,是不是?”因为问题很可能会误导证人产生错误的回忆。

不要经常打断证人的回话,这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不要过多地使用封闭式的问题,如问对方“是或者不是”,给他们自由回答的空间。

不要逼受害者回忆特殊案情的发生时间,例如,涉及犯案件时,因为内心深处不愿面对,受害者很可能无法记起具体的日期和时间点。

唤醒你的记忆力

身边有很多朋友抱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我翻箱倒柜找了半天,突然发现忘了自己在找什么东西。”“以前很喜欢看小说,现在却看半天不知道看的啥,强迫自己读两行,还是投入不进去。”“别人跟我说了名字,我往往转身都会忘掉,很尴尬。”……

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记忆力衰退呢?年龄大了,脑力不足,神经衰弱……我们往往会从生理上找原因,其实我们不妨找找心理的原因,其中的秘密令人惊奇。

焦虑让你记忆力衰退

也许你没想到,记忆力衰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焦虑。一个充满焦虑感的人,总是对未来的事情感到恐惧,他在做一件事情的同时,脑子会想到很多未做的事情。一个人的大脑被思维的洪流所牵涉,内部空间被占满,就没有空闲来记住东西。

学会监控自己的负性情绪

对策支招:对于焦虑的咨询者,心理咨询师会首先和他探讨,帮他找出自己的种种想法,然后让他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状态,学会监控自己的情绪。焦虑抑郁者习惯于负面想法,容易陷入自我挫败、自我攻击怪圈,总觉得自己不好,对未来的事情没信心。通过调整,可以从自我攻击转变为用现实的眼光来看问题。

忘记是一种被动反抗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位律师,总是忘记出庭的时间,因此严重影响工作,所在的律师事务所和法官都对其不满。经过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发现了深层的原因:该律师从小被父母严格管教,他不能积极地反抗,因而在潜意识里,他逐渐开始以一种被动攻击方式来应对,比如在中学时参加学校的辩论比赛,他故意错过了校车,让父母开车几百里送他。成年后的这种忘事,其实也是一种对权威的被动反抗。

寻找童年的根源

对策支招: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不能束缚孩子心灵的自由。

你会选择性遗忘

我们可能会对自己经历过的特别痛苦的事情失忆,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把最痛苦的记忆埋藏在最深层。

在一些心理小说中,我们会看到主人公对自己的某种心理迷惑不已,苦苦追究后,发现被自己遗忘的是很久以前的记忆。

骨骼、皮肤也有记忆力

我们一致认为记忆力是大脑的工作,但是目前心理学有些领域研究到,不仅脑子有记忆,而且身体其他部位,如骨骼、皮肤,也有记忆力。

有时候想起一件痛苦的事情,身体会有反应,比如心里发紧,就是这个道理。

回忆起小时候的事情,那些靠理性记忆的往往忘得很快,比如小时候背的课文,而那些感性记忆的东西则印象深刻,比如某一次快乐的体验。

与感官相连

对策支招:为此,我们可以利用大脑和感官相结合,来强化记忆力。比如记忆一个人名时,可以把名字里的字和感官想象联想起来,让各个器官都发动起来,激发更多潜意识来参与。

暗示 自我激励

“我是一个记性很差的人”,如果你整天这么想,那么你的记性恐怕好不起来。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选择两组老人,第一组告诉他们“记忆力和年龄有关”,另一组告诉他们“记忆力和年龄无关”,结果第一组老人的记忆力果然下降了,而第二组老人的记忆力却没有下降。

所以,要给自己正面的暗示——“我能记住”!

呼吸法 集中注意力

内观呼吸法:把注意力放在腹部,脑子乱想时提醒自己:这只是我的想法,然后温柔地拉回。不要对自己做出判断、评判。很多时候,焦虑来源于对自己想法的判断。

(据《心理月刊》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