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2-0218-01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影响。方法:8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抑郁量表(SDS)、焦虑量表(SAS)及生活质量评估表评分,并作科学评估。结果: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焦虑及抑郁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心理干预;2型糖尿病;负性情绪;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同时也是一种慢性终生性心身疾病[1]。由于其病程长,不易治愈和易出现相关并发症等临床特点,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心身健康,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而它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已得到医学界的共识,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两者相互影响。因此监测和干预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已逐渐成为糖尿病第三级预防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3]。本研究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以探讨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88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58例,女性30例,病程2-10年,平均6年。治疗组45例,男32例,女13例;对照组43例,男26例,女17例。纳入标准:1、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糖尿病诊断分型标准,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2、年龄30-60岁;3、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及急性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如糖尿病坏疽、心衰、脑梗塞、酮症酸中毒等;2、严重的躯体疾病及精神疾病;3、其他内分泌疾病。

2、分组方法:8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43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两组均根据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按照患者病情选择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每周2次,疗程3个月。2、给予心理指导,以认知行为治疗和理性情绪疗法为理论基础,安排相同病情的患者相互了解疾病状况,采取谈心、小组讨论,利用“正性的体验感染”、“负性认知的克服”等心理学原理,采用渐进性放松训练、静坐冥想等方法处理患者躯体及情绪的不适,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3、行为干预: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方式,进行适量体育锻炼,并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4、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鼓励患者在出现困难时主动与家人交流,家庭成员彼此劝慰,处理好同事的关系,以便很好的得到团体成员的理解。

4、观察指标1、心理指标测定:采用Zung氏自评抑郁量表(SDS)本量表含有20个项目,按1-4级进行评分,>50分即为抑郁;Zung焦虑量表(SAS),本量表含有20个项目,按1-4级进行评分,>50分即为焦虑,均在治疗前后评定1次。由经过专门培训的调查员对每个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调查,采用统一的指导语,由每个调查对象自行填写调查表,并当场收回。2、生活质量量表 采用SF-36量表,观察健康状态8个维度:躯体功能(PF)、躯体所致功能限制(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CH)、生活活力(VT)、社交功能(SF)、情感所致功能限制(RE)、心理健康(MH),其中前4个维度反映生理功能(PCS),后4个维度反映心理功能(MCSN)。

5、统计分析:所的资料录入后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应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 分析。

二、结果

1、治疗前后SDS与SAS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焦虑与抑郁值明显减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4]。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心理社会因素被认为在其发生、发展、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5]。研究显示因心理因素发病的糖尿病患者占整体发病率的60%以上,焦虑和抑郁作为负性情绪是主要的心理障碍表现,抑郁情绪与血糖控制不佳明显相关,且抑郁程度越严重,糖代谢控制越差[6-7],因此通过心理干预能使患者提高糖尿病相关知识水平,消除疑虑及担忧,改善了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本研究中45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心理干预治疗3月后,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焦虑、抑郁评分较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仍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凤兰.综合性心理干预对糖尿病并发抑郁情绪患者的影响[J].医药信息,2011,24(7):146.

[2]李凤云.糖尿病教育对并发症发生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0):1735

[3]李梦倩,袁也丰.心理干预对首诊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应用现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118-119.

[4]王吉耀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60-990.

[5]史梅芳.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9,9(6):440-441.

[6]许年珍,贺丹军,李勇.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4):91-93.

[7]靳素梅,陈晓兰,穆俊林等.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