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荒诞中的黑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荒诞中的黑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二战后的美国文学进入了相对沉寂的十年,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才逐渐涌现出诸如“战争文学”“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等文学流派。这其中,剧作家爱德华・阿尔比运用无序的叙事和荒诞的人物情节设计揭示生活本质的特点毫无疑问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作为文学发展的产物,阿尔比剧作中黑色幽默元素的出现就有了必然性。

关键词:黑色幽默 荒诞 生活本质 阿尔比戏剧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11-0095-0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JGXM_HLJ_2013065)

作者简介:张静(1988―),女,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邹学慧(1975―),女,黑龙江巴彦人,硕士,副编审。研究方向:文学。

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迎来了“垮掉的一代”的延伸――“黑色幽默”时代,作家们以悲观的情绪为主基调,用辛辣反传统的叙事和幽默讽刺的语言达到喜剧效果。

一、黑色幽默产生的历史背景

“黑色幽默”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先声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带来的空前灾难,在战争的阴影下,美国知识分子对人性的善恶与价值观的确立问题产生强烈质疑。50年代的美国实行麦卡锡主义,在外发动对朝战争,之后又深陷越战泥潭,国内动荡不安,黑人民权运动兴起、女性觉醒。在这些社会思潮的推动影响下,文学作品用夸张、荒诞的手法冷眼旁观现实的混乱与疯狂。这时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和荒诞派戏剧应运而生。

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布勒东在其著作《黑色幽默文集》一书中创造并使用“黑色幽默”一词。1965年美国评论家布鲁斯・弗里德曼将60年代以来美国13位作家在报刊上发表的13部作品编辑成册,出版了《黑色幽默》一书。这其中就包括爱德华・阿尔比的剧作。阿尔比的作品遵循了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也不难在其作品中找到荒诞的影子和黑色幽默的元素。

二、黑色幽默与荒诞的艺术内涵

《大英百科全书》对黑色幽默是这样解释的:“一种绝望的幽默,力图引出人们的笑声,作为人类对生活中明显的无意义和荒谬的一种反响。”

黑色幽默往往塑造一种“反英雄”式的人物,这与荒诞派戏剧的反传统很相似。冯纳古的《第五号屠场》和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描写的主人公并非是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励志英雄似的人物,他们之中不乏一心逃离战争与军队的士兵、认为自己和全世界都是疯子的精神病患者。在阿尔比的剧作里,充当主人公的也都是平凡的中产阶级、大学教授,甚至是流浪者这样的小人物。

荒诞派戏剧家用黑色幽默、荒诞的语言、情节揭示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典型代表,其主题是等待。两个流浪汉苦苦等了两天,还是被告知戈多明天“准来”,象征人类总是在无望中等待希望的降临。尤奈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通过对一对英国中产阶级夫妇与他们的“朋友”间的无聊对话的描写,制造出一个个惊人相似的巧合,随着故事的深入,观众发现所有的巧合都是事实,从而惊讶地发现他们的“朋友”就是他们对方――感情淡漠到陌生的两个人。作品揭示了战后美国社会人们空虚的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是一种人类精神危机的印证。《课堂惊魂》中,教授为了给学生解释什么是杀人,百般解释还是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后,终于拿起一把真正的刀杀死了女学生,为看似荒唐可笑的结局披上了一层恐怖的外衣。作为美国黑的拓荒者,约瑟夫・海勒在1961年出版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暗喻官僚体制是一个钳制人的圈套,是执法者随心所欲制裁下级的法宝。正如海勒所说:“我对战争题材不感兴趣,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

三、从阿尔比喜剧看黑色荒诞手法的运用

爱德华・阿尔比一生获奖无数,在2005年被象征着美国戏剧界最高荣誉的托尼奖授予终身成就奖。阿尔比的剧作具有荒诞性、批判性以及现代性。他创作精力旺盛,仍不断创作新剧,如《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2001-2002)。下文将对阿尔比的四部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其对黑色和荒诞手法的运用。

在《沙箱》中,黑色幽默的来源是利用唯美氛围的营造来对其悲剧结局进行抑制。做着柔美健美操的天使、演奏唯美音乐的音乐家、令人心情舒畅的明亮天空都让人身心愉悦,期待好事的降临,可是随之而来的爸爸妈妈把姥姥抬了出来,用“几乎是把她倒进去的”态度把姥姥装进了沙箱抛弃。当死神来临时,姥姥用的是儿童玩耍用的玩具一点点地给自己盖上厚厚的沙子。观众在看到如此滑稽可笑的幽默场景时是一点也笑不出来的,浓浓的黑色幽默弥漫其间。

《微妙的平衡》中茱莉亚对自己房间的捍卫可说是坚定到了离谱。两位访客的到来让茱莉亚不能住在自己的房间,对任何家庭来说这种事情都是正常的,但是阿尔比让茱莉亚誓死捍卫自己的房间所有权,甚至是拿枪威胁他人。然而,当大家问道“你到底要什么”时,她却迷茫了,不知所措说不出话,使黑色幽默与荒诞融为一体。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简称《谁》)讲述的是一对夫妻接待另一对夫妻在家中做客的故事。这出剧的标题来源于一首童谣《谁害怕大灰狼》,标题本身就具有黑色幽默的成分。弗吉尼亚・伍尔芙是20世纪著名的意识流小说作家,她善于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活动,但在晚年却对现实失望,导致精神崩溃投河自尽。英语中“狼”和“伍尔芙”发音相同,阿尔比让女主人在全剧中不时地哼唱改编过的《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谁》中充斥着夫妻间的羞辱、谩骂、争吵,乔治组织大家一起玩儿“羞辱主人”和“捉弄客人”的游戏,他逼迫自己的妻子玛莎讲述他们的“孩子”是怎样出生长大的,正当玛莎沉浸在自己的讲述中时,乔治突然站起来宣布说,刚刚接到电报,他们的孩子死了。玛莎向乔治要求看那封电报,但乔治却忍住笑说电报被他吞下去了,这时客人才明白原来并没有什么孩子,这都是玛莎因为自己不孕而制造的幻想。最后一幕,客人走后,乔治却哼起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这时刚从幻想中走出的玛莎恐惧地说道,“我怕”。阿尔比通过巧妙地修改歌词,告诉世人害怕伍尔芙就是害怕幻想湮灭后的现实,而乔治刻意憋住笑等着看众人反应的“可笑”举动,也在可怕的现实面前变得严肃起来。

在《盒子与语录》中,阿尔比采用一人一段的叙事方法:老太太一翻来覆去地背诵一段打油诗,就发表一段长篇的政治语录,两人自说自话,两种不相干的语言堆砌在一起,伟大与平凡、严肃与世俗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和其后嗡嗡乱响的盒子的无原则插入,共同制造出荒谬的幽默。

综上所述,阿尔比戏剧在其剧作中充分运用了黑色和荒诞的元素,用非常规、非理性的方法揭示生活本质,制造了独特的黑色幽默艺术效果,证明了阿尔比作为20世纪60年代的戏剧家对黑色幽默写作所做出的尝试,为战后美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Morris Dickstein.Black Humor:Critical Essay[M].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 Inc,1993.

[2]Vladimir Nabokov.Lectures on “Don Quixote”[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Broccoli Clark,1983.

[3]陈.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4]李明滨.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汪晓玲.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6.(编辑:李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