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低产茶园的成因与改造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低产茶园的成因与改造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文章对大埔县低产茶园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改造的技术措施,包括树体改造、园良、园相改造和改造后的管理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 低产茶园 成因 改造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2-0098-03

大埔县茶树栽培历史悠久,茶类繁多,品种优良。目前,大埔茶主要品种有梅占、大叶乌龙、凤凰水仙、奇兰铁观等。大埔县是广东省茶叶生产基地之一,1986年列为省茶叶出口生产基地。大埔茶以其香、甘、清、滑、醇而驰名中外,素有“名茶之乡”的美誉。茶叶是大埔县山区主要经济作物,茶叶生产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发展茶叶生产可以发挥山区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地区经济。大埔县现阶段茶叶生产中,平均单产比较低,低产茶园面积比重较大,对低产茶园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改造,是发展茶叶生产的重要措施,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笔者就此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低产茶园的成因分析

低产茶园的致因复杂,茶园特色各异,造成低产茶园的原因可归纳为:自然低产型和胁迫低产型二类。自然低产型是因树龄大,生机减弱,树势衰退而导致生产力低下。胁迫型是缘于环境和技术因素的不良,削弱了茶树的生机而树势衰退,以致产量明显下降或长期处于低产的状况。

1.树龄过大

茶树同其他植物一样,都要经历幼年―青年―壮年―衰老的过程。茶树虽为长寿植物,在栽培条件下茶树生机衰退比自然生长的快,有效的经济年龄时期一般为40-50年,即使培育水平较高的茶园中高产期也只能持续到30年左右,随树龄增大而树势衰老。

2.生态条件恶劣

茶树在长期系统发育中形成了其自身的生育规律,茶树生育的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众多生态环境因子在时间和空间上在不同情况下,对茶树的作用是不同的,茶树在适生环境条件下,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才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有的茶园坡度大、梯面过窄、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土壤结构差、PH过高过低、养分贫乏、易受旱、寒和病虫、杂草的危害,使茶树生长不良。甚至危及茶树的生存,往往表现植株矮小,高低参差不齐,树势衰败,细弱枝结节枝多,鸡爪枝多,育芽能力差,对夹叶多,而枝干不断枯死。茶园处于低产水平。

3.建园不当

茶树是典型的亚热带植物,具喜温、喜湿、耐阴的生态特性,而栽培茶树必须满足其的生态特性需求,才能使茶树生长良好。建园不当:一是建园位置不合理,在不适合茶树生长区域建园,致使茶树生育不良,年生长量低;二是茶园规划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不到位,择地不当,基建质量差,种植前未深耕,未施有机肥,品种差,间作不当,单位面积上茶树的株数过少(每亩定植500-600株),缺株断行严重,覆盖度低,长势差。采摘面积较小;三是引种不当。

4.培管不科学

由于投入水平或技术能力等原因,特别是农户分户管理的茶园,不重视茶树的培育管理,种后长期失管,长期不施或少施肥,耕作不当而土壤板结,根系严重损伤,杂草丛生;采摘过度,病虫害防治不力而使茶树生机衰退,未老先衰;严重干旱、缺水或浸水,冻害引起茶树枯死;修剪不合理而使树冠结构不良,仅能维持低水平的产出。

通过以上分析,必须针对低产茶园形成的不同症结,因地制宜地采用相适宜改造技术,构建适宜茶树生长的环境条件,将低产茶园改造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的生态茶园。

二、低产茶园改造的技术措施

1.树体改造

树体改造包括树冠改造和根系改造两部分,合理的茶树树冠大小、高低、形状、结构及着芽密度是茶树丰产的基础,低产茶园由于树龄老,茶树树冠稀疏,有的树干皮色灰白,育芽能力弱,有的罹病虫害、寄生虫、苔藓等;有的茶丛矮小,树幅仅五、六十厘米,缺株多,茶园土地利用率低,或者树龄虽不老,但管理粗放,只采不培,尤其在多年强采的情况下,树枝和根系的生长势都处于不同的衰退状态,生产力很低。这两种类型的低产茶园,都必须采取更新复壮措施。

1.1树冠更新

树冠更新的主要技术措施是修剪,修剪是在树冠管理中通常分为轻修剪、重修剪和台刈三种类型,轻修剪主要用于抑制茶树枝干顶端生长优势和更新树冠上局部出现的细弱分枝,重剪和台刈是根据茶树衰老程度,依照茶树枝干不同部位不同发育阶段,因树置宜加以选用的改造手段。低产茶园中那些半衰老和未老先衰树龄不大,由于放松肥培,采摘不合理,导致茶树矮小,分枝稀疏,树冠枝梢参差不齐,育芽能力差,鲜叶品质和产量明显下降,但大多数主枝尚有一定的活力,采用重修剪技术,利用其中,下部枝干发育阶段较幼,生活力较强的特点,因树制宜地沿水平高度剪去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为方便以后的管理,整个茶树剪后高度相差不可太大。对“两层楼”茶树,应以低层为标准,切口要割成倾斜,一般剪口离地面约35-50厘米为宜。同时清理丛内外枯枝,匍匐枝和病虫枝。重剪时期不同,改造当年茶树的生长量不同的,它随着时期的推移,生产量渐次减少,所以理论上以早春重剪效果最好,因为就树体营养状况而言,此时根部贮藏的碳水化合物最为丰富,据笔者实践分析,茶树根部自九月份以后,养分逐渐积累,至次年二、三月间贮存的淀粉达到最大值,具有良好发芽的物质基础;就气候而言,我国南部主要茶区,气候正逐步上升,雨水充沛湿度大,有利于新芽的生长发育;就茶树生长期而言,地上部正处于营养生长的始期,更新后生长季节长,有利于树势的恢复。但茶树是多年生长物,多数茶区还要兼顾茶叶生产的当年收益,因为这类茶园春茶比重大,约占全年生长物的50%以上,因此,习惯上往往将重剪时期安排在春茶结束后进行。准备施行重修剪的低产茶园,修剪前要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重剪后依照茶树可能达到的产量,追施化学氮肥,抓住夏季有利的气候因素,促进新枝生长。重剪后当年以留养为主,十一月由剪口提高5-10厘米修剪,第二年实行留叶采。严重衰老的茶树,枝干皮层灰白分枝稀少,并出现回枯现象,有的布满地衣、苔藓,有的病虫害严重,树冠上留叶不多,多数枝条丧失育芽能力,根系也向根颈部萎缩,即使增施肥料,亦因吸收功能极差,而难以提高产量,这类茶园适合台刈,台刈时间一般选在春茶前进行,有时为了不致于大幅度影响产量,也可以抓紧春茶结束时进行。台刈方法是,从根颈以上砍去全部枝干,刺激潜伏芽抽发新芽。台刈高度离地面4-5厘米为宜用锋利刀具砍成马耳形,并使切口光滑,部分老茶树,由于自然更新,抽发地蕻枝较多,可以采用抽刈方法,砍去枯老、病虫枝条,保留健壮的徒长枝。此法不致因改树而较大地影响当年的产量。为整齐树冠,扩大采摘面,抽刈后的深、轻修剪都是必要的。台刈后抽发的新枝,在当年生长休止后,离地面40厘米修剪,以后,两三年内逐年于上次剪口提高5-10厘米修剪,长到80厘米左右时,按轻修剪标准,整理树冠便于采摘。

1.2根系更新

茶树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育关系,即是相互促进的,又是相互制约的。当地上部分枝向上或周围增长时,地下部分枝也向下引伸并向四周扩展。吸收根系愈发达,茶叶产量也随之逐步长高,但到时一定树龄之后,树冠衰老,产量下降,这是与根系萎缩、粗根比重显著增加,有效根系大量死亡和吸收功能衰退紧密相关的。同时,与茶园土壤理化性状恶化,表土冲刷,盐基流失,肥力下降,也有直接的影响,根据笔者调查发现粗根或老根在剪断愈合后能够很快发出新生白色幼嫩细根,这种新根的增长极为迅速,一般有剪后半年就可以形成健全的有效吸收根群,两年后就能形成完整的新根系。每条粗侧根断口上所长出的新根分布范围约达30*30厘米。因此,根系更新是结合茶园深耕、改土来进行的。深耕不仅是一种改土措施,而且在耕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断伤部分根系。有直接激发新根生长的作用。根据笔者多年实践表明,深耕两年后,不深耕处理的活动根系,较深耕处理接近土表3-5厘米。同时,深耕的又较不深耕的深入土层5-10厘米,深耕结合施肥,活动根系更多,茶树的枝干和根系构成植株的整体,在根系更新后,再和行枝干更新比仅更新枝干的产量提高三成以上。根系更新的时间,一般可以在枝干更新前进行,深耕位置距主根20厘米外;深度为40-50厘米结合施用有机肥和磷肥效果最好。

2.茶园土壤改良

茶园土壤是茶树生长所需水份和矿物质的源泉,茶树的根系可深入土层1米以下,支根和吸收根行间,而最活跃、最有效的吸收根系,分别在10-40厘米的土层内,这种自然伸长是在良好的土壤条件下实现的。因种种原因,低产茶园土壤通常表现为土层浅薄,肥力低下,土性不良,加之树势衰老,即使增施肥料,也仍然不能取得现想效果。因此,在改树的同时,改善低产茶园土壤的理化性状,就成为低产茶园改造能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保土,提高肥力,是低产茶园改造的重要技术措施。

改造茶园土壤应从治水保土入手,着手抓好;深翻深耕,加培客土,增施肥料,增加土壤有机含量等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全面提高土壤肥力,使茶树根系得到充分发育。改善土壤结构的关键是协调土壤中固、液、气三相比的关系,一般茶园土壤固液气的比例为40:30:30时比较理想,对于大多数低产茶园,通过适当提高土壤空隙度,增加团力结构,协调土壤固、液、气三相比,避免液相、固相过大,气相太少,使土壤结构得到改善。

通过增施有机肥,如农家肥、绿肥、厩肥、堆肥、沤肥等,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改良土壤结构的有效办法。一般来说,每亩应施堆厩肥3-5t,茶树生长期追肥量折纯氮为6-7kg/亩。调整土壤PH也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增进茶树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PH大于6时应该有意识多施酸性肥料或生理酸肥料;土壤PH小于4.5时,适当施入碱性肥料,不施或少施酸性肥料。

地下水位的合理控制,也是有效调整土壤结构性的措施。低地茶园,因地下水位过高,土壤中还原性物质,如亚铁离子、硫化氢等级过多。对这类茶园应千方百计降低地下水位,增施土壤通透性的氧化还原水位,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条件的地方应进行地面人工覆盖,即采用铺草或薄膜(0.5毫米)覆盖,这样既可保水保土,抑制杂草、增温,增加有机质,又可改良土壤,以及种绿肥等措施,全面提高土壤肥力。

3.改造园相

通过改造低产茶园的园相,包括园地布局,群体结构,土壤环境等方面,均应进行整体群体结构的调整,因园、因树制宜改造,力争实现茶园生态化。即应用生态学的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通过有目的地造就一个良好的人工茶园生态系统,使之既能充分满足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最佳生态要素,又能为茶园病虫害实现生态调控,从而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创造良好的生态基础。

3.1植被的改造和恢复

新建茶园时由于不太注重茶园生态环境,园地周围很少有人为种植的林木特别是由于片面强调茶园集中成片,茶园四周和道路、水沟等范围内应保留的林木也被砍伐了,从而导致茶园植被单一、水土流失严重、茶根、生物多样性降低、天敌种类数目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对这部分茶园的改造,应按照新建茶园生态系统配置技术要求,对茶园植被进行改造和恢复。依茶树是耐荫植物特性,采用多物种高度集约化的经营形式,以茶树为主,因地制宜配置其他作物,设置防护林、行道树、遮阳树和地被层生物覆盖,形成多层次立体复合栽培,各作物能共生互利,构成合理的生态系统。

3.2补缺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是影响亩产高低的原因之一,由于长期间作关系,或由于肥培管理不善,或由于水土冲刷严重,或由于病虫侵害,以致在现有的一些低产茶园中缺株断行普遍,园地空隙很大,这样应增加茶树的密度,在缺株断行率达10%以上低产茶园,必须根据原有低产茶园的具体情况,做好补缺工作。积极进行调整群体结构,补植良种茶树,补植缺株、改植补缺、合理布置茶行、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进行合理密植。在缓坡地或比较平坦的茶园,按照种植规格补密成园,如系条植的,其中有断行缺株的仍补密成条;如行株距不规则的,可改为条植;如行距过大的可在行中补植1-2行良种茶树。坡地上特别是陡坡地,应从有利于水土保持出发,抓好坡地改造为等高梯级条植物茶园;并且同时将原有由于年久失修的梯级,梯级崩塌的进行修整等工作,从而构建良好的茶园水平结构。补缺茶树材料以二、三年生的茶树良种苗最好,其次可用大茶树归并。

3.3建立道路网合理设置排蓄水系统

由于茶园建设时规划不合理,使现有的低产茶园中部分无道路和排蓄水系统的设置或原有的道路和排蓄水系统由于年久失修而崩塌、损坏,水土流失严重的,应进行重新规划设置可加以修整等,从而构建合理的道路网的排蓄水系统。

三、加强茶园改造后管理

茶园改造后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增施肥料;二是修剪养蓬;三是采摘管理;四是病虫害防治。

1.肥水管理

茶园改造后,要使茶树更新复壮效果明显,就必须加强肥水管理,茶树需要大量的氮、磷、钾,同时也需要微量元素,应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在按氮、磷、钾比例施肥的同时,辅以微量元素肥料的配合平衡施肥。茶树良好生长需要在水分代谢基础上,有赖于充足水分供给。因此,加强茶园水分的保蓄、排水和灌溉工作,为茶树生长发育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2.修剪养蓬

主要运用综合修剪技术并配合合理采摘,对茶树树冠进行综合性管理使之形成良好的树冠结构,分枝层数达4层以上,叶面积指数达3以上。

3.采摘管理

茶园改造后采摘不合理难以在预期的时间内形成良好的蓬面是茶园产量上不去的原因之一。因此,特别是树冠改造后的2-3生长季节尤应以养蓬为主,切忌当成正常茶园采摘。否则,新的蓬面难以形成。

4.病虫害防治

茶园改造后茶树病虫害的基数大大降低,但新长出的新梢易引起害虫的侵害,尤其是小绿叶,应以防治的重点。否则,新萌发的茶芽易受到虫和螨的危害,使之不能正常萌发生长,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要掌握病虫发生的规律,坚持预防为主,有的放矢,综合防治的原则,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危害,促进茶树良好生长。

四、结语

总之,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不可能无限度扩大茶园种植面积,只有依靠改造现有茶园提高单产来实现产量的增加,低产茶园的改造是茶叶种植生产中常规的技术之一。改造低产茶园具有巨大的增产潜力和较大经济效益。因此,要引导茶农积极改造低产茶园,通过引导,加强技术服务,提高茶农对低产茶园改造积极性和科学种植水平,实现大埔茶叶产业再一次飞跃,增强茶叶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田伟儒, 浅谈山区低产茶园改造技术要点[J],丽水农业科学,2010,(3);39-40.

[2]杨翠芝, 龙陵县低产茶园改造措施探讨[J],云南林业,2010,(1);35-36.

[3]骆振,袁伯芝,麻栗坡县低产茶园成因及改造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72―-74.

[4] 衡永志,徐明香,浅谈霍山县低产茶园改造技术[J],茶业通报,2011,(1);32―33.

[5] 王家福,肖文会,茶园低产的原因及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7);71-72.

作者简介:李林发(1981―),男,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建设及林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