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信用违约互换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信用违约互换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2008年以来,国际通货膨胀日益严峻,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减;受物价上涨、重大自然灾害和各项成本上升影响,企业面临较大压力,信用风险可能进一步通过金融市场或出口企业传导,银行不良贷款面临反弹压力。在信用风险阴霾笼罩之时,运用信用违约互换(Credit Default Swaps)帮助各银行实现风险共担,有助于我国银行系统的安全稳定。文章将阐述信用违约互换应用于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可行性,并探寻其应用模式。

关键词:信用风险互换(CDS);信贷风险;风险共担

一、背景介绍

信用违约互换是指信用保护买方(Protection Buyer)和信用保护卖方(Protection Seller)之间签订的协议,其中的一方(保护买方)持有的一些资产可能会由于发生某种信用事件而遭受损失。为了寻求保护,转移信用风险,该交易者向愿意承担风险信用保护的另一方(保护卖方)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定期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在承诺合同期限内,当相应的信用事件发生时,保护卖方需要向保护买方赔付一定的金额。作为信用衍生产品的重要一员,信用违约互换的核心是将原生金融产品中的信用风险从其他风险中分离出来进行重构定价,从而便于信用风险的管理。

信用违约互换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在国外应用较为广泛,至今已经占据了信用衍生品市场70%以上的份额,尤其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越发成为世界各大银行进行信用管理的主要衍生品工具。

二、信用违约互换应用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可行性

目前,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基本上还处于介绍和讨论定价模型等非应用阶段,较多的是建议银行把信用违约互换应用到对债券的信用管理方面,但是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将信用违约互换运用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更具可性行。

(一)信用违约互换在我国不适用于债券

我国银行信用违约互换以债券资产为信用标的意义不大。在美国等国,信用违约互换的合约标的资产多为公司债券,且种类众多,风险各异;而在我国,央行票据、政府债券和政策性债券占了全部债券发行量的75%以上,公司债券的种类稀少,其发债主体多为大型国企,信用风险较低。同时,我国银行持有公司债权的比例较低,一定程度也削弱了利用信用违约互换进行债券信用管理的动力。

(二)我国银行应用信用违约互换的必要性

1、我国银行信贷资产集中度较高。我国金融体系一个突出的现象是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银行,银行的资金运用又相对集中。各银行贷款更多偏向于大企业、大项目和发达地区,集中度较高,使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性和社会经济周期运行形成较强的相关关系。一旦宏观形势变化、经济周期发生拐点,信贷资产存在较大的隐患。

2、不良贷款面临反弹压力。今年以来,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次贷危机影响依然深不可测,企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扬,资金链十分紧张,普遍面临一定困境。银行信贷资产面临较大的风险隐患,而信贷资金规模又被控制,“惜贷”和“缺贷”错综并存,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较大。

3、衍生交易缺失加剧信贷风险隐患。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程度较低,衍生金融交易比较更是落后,信贷资金大量集中和风险规避工具的缺失,无法对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规避,有悖于银行信贷资金的分散原则,也不利于银行资金的运用和投资获利要求,从长远看也不利于银行业务的全面发展和与国际的接轨。

三、信用违约互换运用于信贷风险管理的模式简析

(一)信用违约互换的双边模式

信用违约互换的合约双方,可以是两家商业银行互相为对方的贷款提供信用保护。在标的资产的选择方面,进行信用保护的贷款应该是在双方各自内部评级中级别相近的企业贷款,实现两份合约定价一致,并进一步实现双方“收益不变,而风险分摊”的目的。信用违约互换的双边模式如图1所示:

经过上述信用违约互换安排后,两家银行实现了收益不变而风险共担。在信用事件不发生的情况下,两家银行之间不发生实际的现金交换;在银行A的贷款出现坏账时,B向A支付坏账损失的一半,A自己承担一半,同理对银行B也一样;银行A和B同时出现贷款坏账,各自分担总坏账损失的一半。

(二)信用违约互换的三边模式

信用违约互换可以由三家商业银行共同完成,三家商业银行分别为另外两家商业银行的贷款提供信用保护,在合约标的资产选择三方各自内部评级中级别相近的企业贷款。在信用事件不发生的情况下,三家银行之间不发生实际的现金交换;在三家商业银行中某一家出现坏账损失时,三家银行各自分担损失的三分之一,而有两家或两家以上出现坏账损失时,三家共同对坏账损失进行分摊。

(三)信用违约互换的多边模式

由于我国商银行目前用于测算信用风险模型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使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评级较易为另外的商业银行所接受。经过信用违约互换的多边安排之后,风险将由整个银行体系联合分担,这样就把信用事件发生对银行的冲击降到了最低,可以帮助我国银行系统实现整体的风险共担。

四、信用违约互换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银行信用集中风险的分散

有效运用信用违约互换,将银行的信用风险从信贷资产中予以一定的剥离,实现信用风险交易的市场化,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银行过于集中投放少数行业、企业和地区带来的风险集中度问题,对防范不良贷款的反弹也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有助于银行和客户建立长久的信用关系

银行在信用管理中遵循分散化和多样化原则,但采取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的方式,一定程度上有损银行和客户建立起来的长久关系,而应用信用违约互换能使银行将其贷款组合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单独剥离出来加以管理,银行在风险分散的前提下依然能够维护其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有助于银行和客户建立长久的信用关系,避免短期化行为的发生,对银行的长期信用管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推动衍生工具的广泛应用

信用违约互换的广泛使用,有助于衍生避险等金融工具的推广应用,能促进我国金融衍生市场的规范发展,加快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模式的更新,使我国银行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势去管理信贷风险。在丰富衍生交易的同时,提高系统性的风险管理水平。

五、总结

综上所述,发展和应用信用违约互换于我国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有利于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的分散和防止不良贷款的反弹,有助于银行业信用风险的控制,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但是也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信用违约互换说到底是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可能会扩大风险。二是其定价问题是关键所在,要大力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设专业的信用评估机构,定期公布企业的信用信息,既有助于信用违约互换的定价,又降低了交易双方搜集信息的成本。三是积极主动监管。信用违约互换衍生产品虽然是为了管理风险而存在的,但它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其交易作为一种表外业务,很容易被银行拿来掩盖资产质量的真实问题,要就其运作原理和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交易和运用进行有效的市场监管,推动市场的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信华,叶龙森.金融衍生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British Bankers’ Association. BBA credit derivatives report[R].British Bankers’Association,2006.

3、蒋静.信用违约互换的契约方程分析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J].中国货币市场,2007(11).

4、冯谦,杨朝军.信用违约互换与我国金融结构良性变迁[J].上海金融,2006(9).

5、邓超,张俊宏.基于信用违约互换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探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5).

(作者单位:尉克顿,浙江绍兴银监分局;周小夏,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