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万州极效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深夜,从一座座大桥上飞驰而过,静得能听见车轮擦地的声音,“沙沙”,“沙沙”……而隔岸灯火璀璨,犹若天女散花。
作为观察者,当你与这座恍若梦境的城市相遇时,会本能地产生一种刨根问底的欲望:是什么东西,在无人的深夜,推动这座城市,像极地般隆起?
城市之极
高笋塘是万州的“解放碑”,万州人无人不晓。
“但我竟然遇到了找不到高笋塘的万州人。”出租车司机袁玉生说。
“前天,我从五桥机场接到一客人,说要到高笋塘,他在广州做生意,十年没回万州了。”袁玉生说,“从机场出来十分钟,他问,怎么还没到?”
“还要20分钟。”
“以前回万州,下船坐五分钟就到了。”客人不悦。
“以前从江边到高笋塘不到一公里,现在从机场到高笋塘有20多公里。”袁玉生解释,“万州城在十年间变大了好多倍。”
车到高笋塘,客人探头出窗,望着高楼直摇头:“高笋塘不是有一口塘、一方亭吗?”
“水塘变成了广场,亭子变成了高楼。”袁玉生解释说。
“没想到十年不见,我这个老万州连高笋塘都认不出了。”客人感慨地说。
万州曾是一座大城市。
“1925年开埠后,万州日渐繁华,鼎盛时期,各种行号有7000多家。”重庆三峡学院教授熊建立说,建国初期,万州当时为四川第三大城市,与成都、重庆并称“成渝万”。
此后,随着四条出川铁路横空出世,万州水路门户作用骤减,由此失去资金来源,城建开始停滞不前。“万州从‘成渝万’逐渐滑落为‘涪黔万’。”熊建立说。
随后,三峡工程开始论证,一论就是数十年,受此影响,国家投资基本被冻结。“此消彼长间,万州又从‘涪黔万’滑落为‘云开万’。”熊建立说。
在不断滑落中,万州人忧心如焚。
1994年,三峡工程上马,万州人雀跃不已――决定借26.3万移民迁建之机,打一场复兴战。
长江大桥开工,移民新城投建,五桥机场问世……这片由大江、峡谷组成的区域,以每年三平方公里的速度,开始城市化的奔跑。
“三峡移民搬迁之前,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均为零。”万州区建委主任曾斌说,“移民搬迁为我们移出了水、陆、空、铁,万州从单纯的水路门户变成辐射库区的交通和物流枢纽。”
三峡移民迁建完成后,万州之梦水涨船高――打造“新移民之都”战略顺势诞生。
2003年,万州出资300万元,邀请多位设计大师,为万州勾画出一幅集山、水、绿、城于一体的百万人口大城蓝图。
如果说2004年前的万州城建,是量的扩增,那么从2004年开始,则是质的飞跃――万州渐渐出落成“一江两岸、三大片区、组团”的宜居之城。
上档升极,使万州迅速成为三峡移民之都。
今年3月,城口县农民周宗平,到万州江南新区买了一套小区房。“现在的万州太漂亮了,我们一家决定到此定居。”周宗平说,“在城口,像我这样到万州来安家的,还有不少人。”
从2004年到2009年,万州城市人口增加了15万人。这新增的15万人,并不是三峡工程移民,而是来自巫山、巫溪等库区县,以及本区农民组成的“新移民”大军。
在“新移民”推动下,44平方公里、70万人口的重庆第二城应运而生。“重拾‘成渝万’辉煌,正逐渐变为现实。”熊建立说。
工业之极
完成移民搬迁任务后,又一道难题摆在万州面前:产业空虚。
370家淹没搬迁企业,80%被关闭、破产,本来底子就薄的万州工业,几乎一下被置于死地――城镇调查失业率高达20.1%。
“无所事事的市民在街上游荡,眼里有着说不完的抱怨。”熊建立说,产业空虚,虚在工业,如果工业上不去,各种矛盾将更加凸显。
“万州工业,必须置之死地而后生。”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吴政隆多次强调!
万州人憋足了劲,开始寻找工业重生之路。
此时,新一轮产业转移大戏正拉开序幕,嗅觉敏锐的万州立即确立了“依托库区资源,承接产业转移”战略。
一幕幕承接好戏随即登台,引进大全集团就是一个亮点。
2006年,吴政隆到南京考察,与大全集团董事长徐广福同桌就餐,徐无意间说到正在寻找项目。
吴政隆回来后,立即展开调研,发现万州周边的云阳、巫溪等县,蕴藏着丰富的硅矿石资源。
“以硅矿石为原料生产出的多晶硅,是制造光伏产品的主要材料。”吴政隆说,“当时,中国90%的多晶硅依赖进口,光伏行业的咽喉一直被人掐着。”
谁能解开这道枷锁,谁就能给中国光伏行业带来曙光。万州向大全抛出多晶硅项目,徐广福眼睛一亮,当即决定入驻万州,打造年销售收入200亿元的多晶硅王国。
围绕此项目,万州又引进太阳能、芯片等上下游产业,一条千亿级光伏产业链蓬勃而出。
打开视野后,一个个能形成产业链的重量级项目接踵而来,盐气化工、新材料、纺织服装、食品药品和机械电子等五大产业集群顺势崛起。
万州工业开始“井喷”,从2008年至2009年,增速连续居全市第一,2009年工业总产值一举突破270亿元。“万州工业伴随三峡工程水位而蓬勃上涨。”区长李世奎如此评价。
站在万州长江二桥上,沈红怀的思潮也如上涨的江水般澎湃:“我原是万县棉纺二厂的工人,工厂在搬迁中倒闭后,我连同数百名工友一起失业在家,万州工业的崛起,让我们又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三峡工程企业搬迁,使五万多职工下岗。重新崛起的工业,新增六万多岗位――就业难题初步缓解。
更重要的是,万州工业在崛起中开始强力辐射周边:大全多晶硅产业链扩展到云阳、巫溪,宜化联碱项目所需盐矿资源也向库区多个县辐射,诗仙太白酒原料基地甚至深入四川、湖北腹地……
长期以来,库区工业多是小企业,散而无力,万州通过引进上下游产业链延伸极广的大项目,将库区众多小企业串联到一起,释放出巨大的规模效应。
万州工业,搅活库区一池春水。
商贸之极
“新世纪又进了新装,我们去逛逛吧。”万州区卫生监督所职工骆明庆电话邀约“闺密”。
在七层楼的商场里逛了两小时,虽然什么都没买,骆明庆仍一脸惬意:“女人嘛,就爱逛逛商场。”
“过去我去解放碑,目的只有一个――逛大商场。”骆明庆说,“现在不用了,万州高笋塘大商场林立,大半天也逛不完。”
骆明庆讲起了十几年前男朋友买定情物的事。
“那是1994年,他要给我买块表作定情物。跑遍整个万州城,他买了一块197元的表。”骆明庆说,“我一看就不高兴,他连忙解释,这已是在万州能买到的最好的表了,下次再去解放碑重新买一块。”
“1995年,我们结婚后,本想到解放碑买高档电器,但因交通不便,只好忍气在万州买了点小家电。”骆明庆说,“重庆直辖后,到主城区办事的机会多了,每次去,都要挤出点时间,过一把逛大商场的瘾。”
“让我惊喜的是,这几年,万州的商场也变大了。”骆明庆说,“现在我在家门口就可以逛个够了,解放碑有的东西,这里几乎都能买到。”
在历史上,万州凭借长江水道,曾崛起为川东、鄂西、陕南、黔东的商贸中心,享有“万商之都”美称,然而解放后,因在现代交通竞赛中停滞不前,万州商贸极度萎缩,万商云集变为万商飘零。
当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现代交通逐渐完善后,万州人决心重振万商云集的雄风。
决心有多大?为打造高笋塘商业圈,万州区政府宁愿让出黄金宝地,搬到生活不便的江南新区办公――区政府所在地变成了现代广场。
回报这种决心的,是一连串大商场:新世纪、百盛、沃尔玛、国美、苏宁……短短五年内,万州一跃成为辐射半径为300公里左右的商贸之极。“去年,高笋塘商圈销售额突破90亿元,今年将超过100亿元,且50%以上的销售额,都是区外消费者贡献的。”万州区商务局副局长罗亚说。
“63%的商品来自区外,44%的商品销往区外,万州商贸开始显现极效应。”罗亚如此解释极效应,“一是吸纳,吸入大工商项目和库区劳动力;一是辐射,把商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周边。”
如果说工业崛起为万州破解产业空虚奠定了基石,那么商贸发展则搅活了万州的人气和财气,让外来资本与本地资本彼此发酵,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
文化之极
2009年3月28日,在重庆举行的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奉节籍移民周德毅过关斩将,勇夺一等奖。
因为技能超群,周德毅被日本松下深圳分公司相中,随后一路高升,很快成为公司的重要骨干。
“我不会忘记,是万州职教培养了我。”周德毅感激地说。
与周德毅一样,从万州职业教育院校走出去的一大批人,现已成为库区现代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2008年,学校诞生30周年,我们连校庆都不敢搞,因为一搞校庆,就可能引发库区大停电――整个库区水电系统90%的职工,都出自我校。”三峡水电校校长陈小康说。
在万州44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中,有五平方公里是职业教育院校的地盘。14万职教学生,80%来自三峡库区及周边地区――万州已成为库区人才培养中心。“三峡缝纫”、“三峡电焊”等职教品牌,已成为国家级劳务品牌商标。
职教,仅仅是万州打造库区文化之极的缩影。
“城市发展将经历三个阶段,拼经济,拼管理,拼文化。”经济学家张五常说,而现在,全球经济已进入拼文化的时代。
在经济力争上游的过程中,万州发展的短板正是文化。
一项项调查赫然表明:万州同重庆主城区、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最主要的差距是市民综合素质不高,文化教育服务等不能满足国内外投资者的需求。
“文化氛围较差,这是万州综合实力的短板所在,而这只能靠内生力来弥补。”万州区文广新局副局长邱江陵说。
这座以码头文化闻名的城市,终于开始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自省自觉:要当库区领头羊,仅有不断攀升的经济指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种文化味――文化才能赢得未来!
在万州区委、区政府的强力推动下,一批文化大手笔应声而出:万州成为重庆唯一具有歌舞、杂技、川剧、曲艺、京剧等五大专业剧团的区县,《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等一批精品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三峡文化、土家文化、巴山文化等移民文化开始向万州汇聚……
这座库区经济重镇,正以不断创新的文化姿态,杀出全球化时代城市竞争的另一条“血路”。
从码头文化到书香满城,万州成为库区一座没有围墙的文化中心。
有人说,库区版图像一只凤凰,而这只凤凰的心脏,恰是拥有“蝴蝶”外形的万州。
如今,这只沉睡多年的“蝴蝶”,正向着重庆第二大城市蝶变,城市之极、工业之极、商贸之极、文化之极,正联合共振,引发足以影响重庆发展大局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