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童话文本和广告文本的译者心理表征内省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童话文本和广告文本的译者心理表征内省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译者心理表征研究是翻译过程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依据目的翻译理论,采用内省研究方法,基于童话文本广告文本的翻译实践,集中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心理表征。研究发现:第一,译者的心理过程是极其复杂的,但是表征是可以有效探索和描写的;第二,心理表征存在共性和个性,重要的表征形式有信息提取、角色融合、场景浮现、经验参照等;第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心理表征涉及到对源语文本的分析、联想、推断和翻译策略使用的综合,最后才产出译文。

关键词:翻译过程 译者 心理表征 内省

一、引言

翻译过程研究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译作是在这个阶段中完成的(赵玉闪,2010:62)。近年来,翻译研究逐渐从对译作的研究转向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从最初的语言学取向到认知心理学取向等。总体上,我国学者对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对译者心理表征的研究却不多见。实质上,译者心理表征研究就是译者主体性研究的一个延伸和扩展。同时,就研究方法而言,大多数研究翻译过程采用的是有声思维法,鲜有采用内省法的研究成果问世(文军、孙三军,2006:93)。内省法(Introspection)是以冯特和铁钦钠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用内省法研究个体的心理已有很长的历史,但采用它研究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心理仅有20余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遇到什么情况?想些什么?如何决定下一步干什么?怎么干?都是内省法的研究范围(向前,2005:101)。因此,使用内省法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表征极为重要。弗米尔(1971)提出的翻译目的论在人类行为理论的指导下,将研究目光聚集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这样能够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视角(Munday, 2010:78)。因此,本文将基于童话和广告文本,在目的论指导下,借助内省研究方法,探索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表征。

二、相关研究与问题

文献显示,虽然研究目的、方法和内容可能存在差异,但翻译研究大抵可分为翻译结果研究和翻译过程研究。作为翻译研究发展中一位极其重要的领军人物,霍姆斯(1988)认为,翻译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描述性翻译研究”,而翻译过程就是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过程导向的描述性翻译研究(process-oriented DTS)和翻译的心理学密切相关,主要致力于探索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中所发生的一切活动。贝尔(1991)依据心理语言学和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提出了翻译过程的心理模式,将重点放在信息加工上,分析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引起译论界的强烈反响(Munday,2010)。刘绍龙(2007)认为:翻译过程的实质是心理的而不是物质的,译者只有理解过程才有望改进翻译技巧、提高译作水平。肖辉(2001)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的特殊思维活动过程,研究翻译过程对完善指导实践的翻译理论、对提高翻译水平都是有益的。苗菊(2005)论述了实证研究在翻译过程研究中的重要性。虽然翻译心理过程的研究已引起了我国译界学者的重视,但整体上看,我国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依据目的翻译理论,采用内省研究方法,基于童话文本和广告文本的翻译实践,集中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的心理表征,旨在促进我国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受试、方法、材料与步骤

本研究的受试为宁波大学翻译硕士专业一年级31名在校学生。他们都接受了10年以上的汉语和英语正规教育,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平均年龄在23岁左右。研究方法为内省法,研究材料为一段童话文本和一段广告文本。童话文本选自古腾堡版E.S.Eells的《巴西童话集》中的《巴西甲虫是如何得到它们华丽的外衣的呢?》(The Project Gutenberg eBook, Fairy Tales From Brazil,How the Brazilian Beetles Got Their Gorgeous Coats?)。广告文本取材自玛花纤体中心广告。研究分两个紧连阶段,具体实施如下:第一,准备阶段,采用文字和解说结合的方式,向受试详细说明测试要求,直到受试完全明白后才进入第二阶段;第二阶段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求31名受试完成上述两段文本的翻译;然后,待研究者收完译文后,要求受试对翻译中的心理过程作出内省回忆,内容涉及如下信息,如拿到文本后做了哪些工作?遇到哪些问题?心里是如何想的?又是如何决定采取何种翻译方法的?怎么得到现有译文的?最后,研究者在得到这些信息后,对其进行整理总结,归纳出译者的心理过程。

四、译者心理表征的内省研究

“心理表征是在我们心理的反映和存在方式。心理学家认为人类至少有四种类型的表征形式,包括:认知地图、心像、图式和心理语言。”在心理表征形成的过程中,译者的已有知识不仅要在言语理解的过程中起到策略上的作用,而且要在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体现。(杨鹏,2007:74)

(一)译者心理表征的过程探索

受试在对童话和广告文本的翻译心理过程作出内省回忆后,研究者将其心理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研究发现,翻译者的心理表征虽然存在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翻译策略上,但同时发现,这些个性背后存在诸多共性,本研究的重点正是希望探究译者主体性中的心理表征共性,从而揭示翻译过程中隐藏的规律性。本研究揭示的译者心理表征共性具体如下:

首先,在做整篇翻译之前,受试先将该文本通读一遍,通读过程中开始想象文字所描述的场景,以及童话应该使用的语言风格,并针对一些生词的意思和不熟悉的文化背景,查找相关资料,做一个大概的了解。此阶段的核心任务是信息提取。

其次,把情感投入到翻译中,想象自己是个儿童,开始讲述一个故事,此阶段的任务是角色融合。下面举例说明:

“O ho!”he said to the beetle,“how slowly you crawl along.You’ll never get anywhere in the world. Just look at me and see how fast I can run.”

“Don’t you wish that you could run like that?”said the big grey rat to the little brown beetle.

“You are surely a fast runner.”replied the little brown beetle politely.

翻译这段对话时,如何使译文充满“童味”?这是受试首先考虑的问题。受试会回忆起小时候说的话,模仿小孩子的语气,想象小孩子在平常是如何说话的,并且想到在和小孩子玩的时候,会使用一些很可爱或是很温柔的语气来说话,在对话中多会用上“啊、呀、吧、呢”等词,以增加与他们之间的亲昵感。因此,这段对话受试多用语气词来表现。受试在翻译“O ho!”时,会想到“呜呼、呀嘿、哎嘿”等;看到“said”时,会想到是翻译成“说”还是“炫耀”还是“得意忘形地说”等;大灰鼠和小甲虫的对话应该用什么口吻来表达恰当呢?这些问题都是受试在翻译时遇到的,他们采用了回忆、联想、推断等方法,结合翻译策略,产生出初始译文。接着,受试会再仔细检查初始译文,通过阅读分析,对初始译文进行修改,最终产生交稿译文。

翻译中受试还存在一个重要的心理表征过程,即基于文字或图符想象相关场景,本过程的核心是场景浮现。受试对下面这段玛花纤体广告文本翻译后内省如下。

For over thirty years, Marie France Bodyline has been renowned for using easy and 100% natural treatments. There are more than 40 slimming programs to meet every individual need. This slimming system encourages depletion of heat energy from within the body, which then is forc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f heat energy by burning off accumulated fats. You’ll slim down naturally with lasting results but without hunger, strenuous exercise and pills. Marie France Bodyline introduces most updated and advanced equipment for customers to reduce extra pounds as well as inches in each session of treatment.

读完这段广告文本后,受试联想到在电视上看到的很多减肥产品广告,但鉴于玛花纤体中心不同于一般的减肥中心,它属于高端减肥塑身中心,因此,怎么翻译才合适呢?受试认为可以借鉴电视广告中的形式,但是又不宜太夸张,否则将不符合玛花纤体中心的品牌形象。在理解这段文本的字面意思后,便开始思考使用一种符合品牌形象的语言来翻译这则广告。于是,受试查阅了很多背景资料,阅读了一些平行文本,看了一些经典广告,才着手翻译。

翻译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心理表征过程是经验参照,译者基于已有经验处理当前翻译任务,尤其是词语翻译和句法结构处理。比如,在翻译过程中,受试对“be renowned for”是翻译为“以……而著名”还是“以……享有盛名”等产生了一些分歧;对“This slimming system encourages depletion of heat energy from within the body, which then is forced to compensate for the loss of heat energy by burning off accumulated fats.”这句限制性定语从句应该如何翻译,“which”在这里到底指代的是什么, 以及“You’ll slim down naturally with lasting results but without hunger, strenuous exercise and pills.”这句话,依据广告词的特点和功能应该怎么翻译,等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随后,受试根据以往的翻译经验以及平行文本的翻译材料,产生了初始译文。通读几遍初始译文后,受试认为有些语言表达不符合广告语言,遂作出修改,产生最终译文。受试认为修改后的译文比较符合广告语言特点,更具号召力。

(二)译者心理表征的图示概述

“译者心理表征的过程探索”部分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核心心理表征做出了简单描述,但有诸多细节尚需进一步交代。通过以上童话翻译和广告翻译的例子,译者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作出内省研究,总结出自己作为初级译者在翻译中的心理过程。大致是经过这样几个阶段:第一,即源语文本输入阶段。看到一篇文本,先去查阅它的背景信息,了解目标语读者和受众,确定译文的语言特点和文体风格。如在童话翻译和广告翻译中,先要明确两者的目标语读者分别是儿童和大众消费者,翻译的目的分别是给儿童带来快乐、教育和启迪儿童,劝导消费者购买产品。因此,译者如果能把握住译文的语言风格,就不会发生意义的严重偏离现象。第二,源语文本理解阶段。先从整篇文本开始分析,通读完一遍后,理解整篇文本的大概意思,接着再研究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联,随后从小句开始把握语意。当然,这也包括了对词语、短语的理解把握,通过查阅字典、运用习惯搭配等选择正确的。第三,初始译文输出阶段。在第二阶段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激活单词的长期记忆,利用回忆、联想、推断等手段,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完成译者的初始译文。第四,译文修改阶段。初始译文如果没有经过修改是不可能成为一篇好的译文的。因此,多通读几遍初始译文,将不通顺的地方先修改通顺,注意归化策略的使用,尽量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文化和语言,最终修改出满意的译文。第五,完成译文。经过反复的修改,并与源语文本相对照,完成最终的译文。为直观起见,译者心理表征可如下(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