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邛窑姊妹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邛窑姊妹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成都出发,北行55公里,便是都江堰市玉堂镇。该镇所辖面积50余平方公里,地处成都平原通往西北部山区的咽喉,是通往青城山、黄龙、九寨沟、四姑娘山等极富盛名的旅游景区的必经之地。穿过玉堂镇,沿着山脚朝卧牛山方向行进,向左一拐便到了岐山村(图1),这里是玉堂古瓷窑址群最集中的地方。1985年7月22日公布玉堂窑址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27日公布玉堂窑址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笔者在观察分析以窑址遗物为主的实物资料基础上,着重从造型与釉色等方面对它们的烧造年代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玉堂窑是四川邛窑系的重要成员,其胎质与釉色跟邛崃十方堂窑十分相似。从图2可以看出,玉堂窑胎色有灰白、灰、深灰、褐、红等;釉色有绿、月白、黄、灰、青、褐、黑、白、白釉黑花等。在窑址翻动过的土层中,还可以看到有7支钉、6支钉的窑具和有6个支钉痕的残碗。在窑址的各处,没有看到匣钵。图3是出自玉堂窑址的一个青釉无柄短流壶,饼足,复式系。它的釉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青釉,釉厚处玻璃感很强。这种釉隋代常见,是南朝青釉的延续,无柄是隋至唐早期壶的特点,这个壶的流特别短,呈现出隋末至唐初的特征。此外,窑址堆积物中,可以看到不少下凹饼足、厚壁及青灰釉或黄釉的碗、盏、孟、罐等残片。这些表明,玉堂窑的始烧年代应不晚于隋末。图4为玉堂窑唐代黄绿釉双系罐,它的釉面光亮,具有玻璃釉向乳浊釉过渡的特点。似乎釉中添加的草木灰不够多,不足以使釉料充分乳浊。该罐釉色为黄绿色,绿釉的呈色剂为氧化铜,早期绿釉原料中,除氧化铜外往往还有其他氧化物,所以呈黄绿色。其足为矮饼足。可以说,这些都是早期绿釉的特征。

图5是玉堂窑唐代彩绘碗,玉堂窑的彩绘器物很少,且远不如邛崃十方堂窑精彩。但是,有不少玉堂窑唐代四系罐上有类似铜红釉的斑彩(图6),这一点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图7为玉堂窑狮形器,从胎、釉来看,唐代特征明显。它究竟是何种器物?也许是脉枕,也许是灯台,笔者觉得它更像是灯台的下半部。在邛崃十方堂窑和成都琉璃厂窑器物中,狮子造型甚多,多为玩具或小摆件,尤其是“胡人骑狮”造型较多。这可能与四川早在西汉时期就跟产狮子的南亚有贸易及人员往来有关。玉堂窑的狮形器,本例是首次发现。图8所示玉堂窑绿釉省油灯,根据邛崃十方堂窑类似器物的断代,可定为唐代。四川诸窑省油灯以其丰富的造型与釉色,在唐宋陶瓷灯盏中独树一帜。

从图9~12绿釉器可以看出,唐至五代阶段,玉堂窑的乳浊绿釉技术已经成熟,并成为玉堂窑的主流釉色。这种乳浊绿釉既无气泡,又无开片。经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川窑乳浊绿釉的主要化学组成为:二氧化硅54.45%~56.85%,三氧化二铝8.62%~12.33%,三氧化二铁2.50%~2.90%,二氧化钛0.68%~0.87%,氧化钙16.64%~18.97%,氧化镁3.40%~4.98%,氧化钾1.50%-2.40%,氧化钠0.07%~0.80%,氧化锰0.25%~0.35%,氧化铜3.36%~3.70%,五氧化二磷2.30%-3.70%,其中五氧化二磷起乳浊化作用,用草木灰导入。

四川各窑例如邛崃十方堂窑、成都琉璃厂窑等有不少提梁壶、提梁罐。然而像图9这样明快靓丽的唐代绿釉饼足提梁壶确为玉堂窑提梁类作品的经典之作。图10瓜棱尊的绿釉本身温蕴如玉,达到了乳浊绿釉的高峰。它的底足宽而矮,颇似玉璧,显示出晚唐至五代的特征。图11~12的两种绿釉壶表明,五代玉堂窑的绿釉用得相当普遍。唐宋时期,四川主要各窑的瓷巨屡见不鲜。然而,像图12这样的小口直柄壶,除玉堂窑外,迄今不见于四川其他窑口。

唐至五代时期,玉堂窑创烧出一种月白釉,看上去有些像和田白玉(图13),这也许就是“玉堂”地名的起因吧。此外,五代至宋代玉堂窑还烧白釉瓷,不过由于胎色灰暗或红褐,主要靠化妆土得到白色。图14的白釉黑花双系罐与图4的唐代黄绿釉双系罐外形相似,但是它除有黑花外还有两处不同,一是口部简单化了,二是底部由饼足变成了矮圈足,由此可推断它为五代至北宋的器物。这种白釉黑花器物在玉堂窑中很少见。

图15是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宋代绿釉叵。叵主要用于分酒,即把大缸里的酒分装在酒壶或梅瓶一类较小的瓶子里。川窑多叵,可能跟唐宋时期四川名酒甚多有关。唐宋时期,四川的清酒、醴酒、鹅黄酒、临邛酒、郫筒酒、乳酒、戎州春、玻璃春、烧酒、锦江春等享有盛名。图16是宋代绿釉多管插器,由四川博物院收藏。这两件宋瓷的乳浊绿釉鲜艳润泽,说明玉堂窑始于唐代的这种主流釉色,到了宋代仍然盛行。图17的绿釉双流大壶高33厘米,这种尺寸的大执壶,唐宋时期十分罕见,四川博物院也有一个,标注为宋代。关于双流壶,其作用不详,四川各窑屡见。

玉堂窑址可以看到一些底部足圈内印有十字或米字符号的白釉碗,跟琉璃厂窑很相似。还可看到高足圈的斗笠盏、碗等残片,显然是南宋器物,此时支烧物由支钉变为了粗沙粒。这时玉堂窑器物已明显变粗,显出衰落期特征。在窑址没有看到里面中心部位有涩圈的碗、盏等。

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年)1170年入蜀,曾任职于成都、崇州、青城山等地,这些地方都离玉堂窑址不是很远。他曾说耀州窑青瓷碗较为粗糙。2002年前后,成都及其周边城市改造大施工时,成都、崇州等地都出土过许多玉堂窑绿釉瓷片,也出土过不少耀州窑青瓷片,但耀州窑瓷片大都是北宋的,有少量五代的,几乎看不到金代耀州窑瓷片。也许陆游看到的正是玉堂窑晚期的绿釉产品。

在四川各窑中,盘、碗、盏类的支烧痕有些共同规律:隋代有6~7个支钉痕,唐至北宋有5个支钉痕,北宋至南宋用沙粒支烧,南宋晚期至元代采用涩圉方法叠烧。玉堂窑有7支钉、6支钉窑具和6个支钉痕的残碗,有大量5支钉器物,有部分沙粒支烧的碗、盏,没有带涩圈的器物。这些现象也为玉堂窑断代提供了依据。

通过以上大致可以得出结论,四川都江堰玉堂窑始烧于隋末,成熟于唐中期,停烧于南宋。也即,玉堂窑的兴盛期为唐中期至北宋。乳浊绿釉是玉堂窑的主流釉色,且釉质甚佳。但是,玉堂窑修胎不如十方堂窑精细,且玉堂窑烧制时不用匣钵,盘、碗、盏类器物内表面大都有支钉痕或沙粒痕。不管怎样,玉堂窑是四川邛窑系不可缺少的成员,在其600多年的岁月中,担当过向成都平原供应生活用瓷的重要角色。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时,玉堂窑址一带的建筑物受到严重损坏,如今玉堂镇已焕然一新,但岐山村仍看不到二层以上建筑,这里正在着手打造崭新的创意园地。但愿这个未经全面发掘的重要古瓷窑遗址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全面发掘和深入研究,让当今世人和后代都能看到真真切切的玉堂窑。

责编 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