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拿来主义献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拿来主义献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拿来主义》是鲁迅杂文在新课程中仅存的一条命。所以提到他的地位,我觉得它是现在高中生窥见鲁迅杂文的最后一眼。从另一方面讲,《拿来主义》是新课程中唯一的典型的议论文,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在文中都有体现。正如李欧梵所说,鲁迅的杂文是对生活和现实的种种观感,并且在他的著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的杂文主要是从为《新青年》所写的“随感录”中的“杂感”和“杂谈”发展而来。所以,他的杂文从一开始产生就要传达出要根据自己思想而进行自由写作的要求,特别是后期发展到为论争目的而写的杂文,带有辛辣的讽刺,直指向他的真正的或假想的敌人。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鲁迅的创作轨迹,我们不难发现此文带有强烈地直接的政治性和浓郁的争论色彩,故有重写意而不拘形式的特点,同时也就在形式上存在着缺陷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下面就教学中对本文提出几点质疑:

一、结构不够严谨,论证不够严密

1、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

文章的第三段开头就提到“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个地方的“丰富”和“大度”,全为反语,而且结构后置。所以,就应该以此为中心而进行论述(究竟是哪些地方显出了大度和丰富的)。但是文章紧接着例举了尼采自诩太阳的隐喻来讽刺“大度”,用后代子孙的事例来讽刺“丰富”,这实际上已经偷梁换柱,讲的却是“送去主义”的危害性了。所以,这是与前面的中心句相违背的。

至于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的留与否,一直备受争议。从文体的角度来看,“杂文是议论文,但议论文不是杂文”。虽然说杂文的现实功用性强,侧重于批判现实,但是依然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议论文重在说理,讲究逻辑论证的严密性。这段文字却赘述残羹冷炙的“奖赏”,从这个维度来看,本段有严重的跑题分岔之嫌,使文章的议论严密性减弱,显得不够严谨,建议选材时可以删去不要。

2、穷青年与大宅子的例证

文章前一段旗帜鲜明地提出“拿来主义”,此段,用一个“譬如罢”,就应该是举例论证“拿来主义”。我们知道,穷青年与大宅子的关系例证实际上讲述的是中国青年与传统的关系,即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传统。而前面“拿来主义”的对象却是中国与西方关系,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来对待西方。

所以,这个地方与前面有明显脱节的地方。应该间隔一下,或者采用过渡段的方式,承下到对待传统的这个问题上来。

3、文章最后一段

最后一段中有这样的两句话,分别是:“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和“然而首先这人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前一句讲述的是拿来之后的效果怎么样,后一句描述的是怎么去拿的方法和态度问题。明显这两句的位置应该交换一下,文意才流畅通顺。

二、第六段为何横空提出“送来”

纵观全文,文章的第一至第五自然段,为文章的第一层,即是为什么要提出拿来主义。这个地方插入的小插曲,主要是源于当时的民族企业发起的“实业救国,抵制日货”的爱国运动。鲁迅出于民族情感的固守,突出国人对洋货的恐怖,故而将其理解为“送来(实际上也不可能拿来,机会也没有)”。潜意识的民族情感因素是横插这一段的主要原因。

三、研讨与练习质疑

1、阅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课文中“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教参解释为:一、与送去主义相对而言;二、具体的含义,就是对文化遗产的和对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

众所周知,主义,是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是一种意识形态和方针政策。实际上,从教参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占有”,“挑选”这是一种态度和方式而已。所以这种关于“拿来主义”的含义的提问是有问题的。

2、下边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得准确、生动,有的含有讽刺的意味,试做分析。

“有的词语含有讽刺的意味”,词语含有讽刺性,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词语的讽刺性不在词语本身,而是在特定的语境下的变化而已。

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怕:徘徊不敢走进门,孱头。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昏蛋。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废物。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走散。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当然,本文落脚点在于鲁迅的启蒙思想占据了主体性和创造性---“立人”高度融合在了一起。材料的社会性、新闻性与生活化;历史与现实无所不有,大至民族国家,小到日常生活;再加上语言表达的幽默与讽刺,构成了这篇鲁迅式的特点,值得我们后辈去不断地努力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