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道传奇 第4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道传奇 第4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藏地,文成公主在人们心中占据着十分神圣的地位,她当年进藏所走过的“唐蕃古道”这段最艰难的路,被虔诚的藏族同胞们称为“迎佛路”。千年之后,神奇的大自然在古道两旁塑造出来种种瑰丽之景色,配合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文成公主的传奇故事,让这条“迎佛路”蜕变成唐蕃古道上最具价值的旅游探奇之地。

1 隐秘察雅

察雅县距离昌都地区首府昌都有96公里,当地人相信,唐朝的文成公主正是从这里去往拉萨的,他们甚至可以讲出很多文成公主停留过的具体地点,绘声绘色地描述出那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若你仔细搜寻就会发现,就是在这条充满虚幻传说的路上,还真实地留存有吐蕃时代的石刻造像、摩崖石刻。

TIPS

“伏藏”,藏文是“爹玛”。“爹”,有“宝贵”和“值得保全”之意,是指一件很珍贵的东西被埋藏,最终再被发掘出来。莲花生大师自从到传扬佛法后。发觉当时当地人的素质未足以接受密法,以及当时有些法的因缘尚未成熟,故离开前,将很多教法、佛像、法药埋在不同的领域里——有的在瀑流,有的在山岩,有的在虚空,甚至有的在圣者的禅定之中。

天人合-香堆镇

香康寺,“自生”的菩萨

海拔3694米的香堆镇应该说是以香康寺为中心而建造的,这里绝对是寺院的神圣与商业的世俗相得益彰的小镇,寺院的围墙对街开店一家连着一家,商店没有门,只有临街的大窗,乡下骑马来的人把马拴在店的木栏上,几个人坐在小店的窗台上聊天。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寺院里传送出喇嘛们诵经声,寺院的转经道被男女老少踏出一层烟雾。

香康寺因为大殿供奉着一尊“自生”弥勒佛菩萨而闻名于康区。关于这寺院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是《青史》中称“七觉士”之一的贝罗杂那曾来过该殿,据“康区俄额的弥勒佛大殿有经”推论,大殿早在吐蕃赤松德赞时代就存在;当地人的又一说法是文成公主进藏时埋下了一个伏藏,若干年后,地里长出一尊石佛,被农民犁地时发现,认定就是自生弥勒佛,并把自己的披风披在这尊佛上。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昌都寺创建者向生·西绕松布以及四、五、七、十世达赖和七世班禅等都到过香康朝拜。

一千多年来,察雅各教派寺庙历经沧桑,有的早已变成废墟,有的几经毁建,唯有香康大殿被历代统治者所保护,清末四川总督赵尔丰攻打察雅时唯有香康寺未遭劫难,清乾隆皇帝于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御赐“黎净地”匾额一方,由寺方悬挂于下门,其左右两侧还有两块镌刻有汉字的石碑,寺内还有清皇帝御赐的铜钟,至今仍悬挂于大殿内。

香康主要由围墙、香康、次曲康三部分组成。我们到时正值香康大殿维修,因此,寺院的主要活动集中在次曲康内举行。围墙平面近长方形,大门开在北墙和南墙中段。墙内侧一周为转经道。

香康大殿位于整个建筑群的西部,坐西面东。门廊外右侧有一残损的清功德碑碑座和碑身,浮雕动物纹的碑额残块在次曲康库房内发现。集会大殿面积较大,壁面绘有千佛和尊胜佛母等壁画。佛堂位于大殿后部,一周为回廊。堂内主供强巴佛,立姿菩萨分列两侧供台上,均为泥塑。次曲康位于香康大殿以东约20米处,与坐北面南的厨房和宿舍之间形成一个西端开门的小巷,由佛堂、库房和廊房3部分组成,堂内主供大日如来,周边供台上主供祖师像。

香堆镇,古时重要驿站

村民的住所沿着西侧的山坡慢慢上升,每座房子都像是方形的小碉堡。天长日久,外墙都是淡淡的粉红色,风吹雨打之后高大的墙面就像是淡彩山水画。香堆镇离县城还有大约4小时的车程,到了雨季可能随时因泥石流而断路,但作为雄踞一方的大镇,又有重大古寺,作为吐蕃时代重要的驿站,香堆镇也自有无敌气场。进镇南部入口处一面墙上的教育宣传标语很让人记忆深刻——穷不办教育穷根难除,富不办教育富不长久——在宗教的神圣与商业的世俗之外,这条宣传标语又为小镇增添了一分现代气息。

民居在香康寺向西沿山坡而建,院子里总有些花花草草,家家户户都养了狗。村庄里少人来人往,只有孩子们在奔跑欢呼嬉笑,见有人来并不陌生,要求带路就高兴答应,然后快速地穿过碎石和林子,忽隐忽现地在前行着,此时我们已渐可透过房屋俯视山谷。再向上,一条黄色小路南北相通,路两旁几棵小树枝叶相抵,寺院的红色大木门上挂着白色的哈达。迈过高大的木门槛,寺院开阔,玛尼石堆成了石墙,顺时针转过玛尼石墙,能看到一些石刻。但看不出每一块石刻的年代或是功力,可是能感受到雕刻图像自然流畅的美好。

寺院原来的大殿年久失修还只剩下一面墙,广场前的土地上一丛丛地长着草。这里曾经是一座很大的寺院,建造规模在极盛时大概已经超过香康寺。一阵儿童的诵经声传来,依声而寻走进一室,室内宽敞,宽大的窗下依次摆放着几张大藏床,藏床四周有木栏围起,留一开合小门。藏床上从左到右坐着从十一二岁到四五岁不等的几个小僧人,他们盘腿坐在床上,摇晃着上身高声朗读眼前的经书。看管读书的僧人见有人入,微笑不语复又将精力放在经书上。几束光透过藏红的窗帘斜投在屋子里,声音阵阵然而极其宁静。

虽然主殿建筑已然不在,寺院并非无存,后面还保存着一幢古老但完整的佛堂,一位红衣僧人走上前来带领参观,从一楼的大殿到二楼的平台,站在平台上,整个香堆镇就在眼前,那些淡粉色围墙的民居连成片,像是统一的结构。最后我们被带到活佛的修行室,活佛面目慈善,修行室简单干净,充满阳光,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寺院全貌,有人走进寺院,其实活佛早就看到了。

活佛力荐去看看寺院的新寺院,他说那里阳光更好更漂亮。僧人站在寺院的门口指着新寺的方向。沿寺前小路向南,走过一道坡,向上一望:哇,是一座很像北京新东安市场的玻璃大厦,如果不知道,很难看它和宗教有什么关联。回转身,还是下山去吧。

香堆镇镇委会招待所楼是一幢曾经的贵族老宅,已经“老态龙钟”,每个皱纹里都似乎有故事可讲。说是招待所,也只有两三间屋子可以住人。大院里有四条狗,其中一条狗的脖子上有一条向红的伤疤,那是它前天晚上在街上与众狗血拼之后的光荣记录。香堆镇满街都是游荡或趴伏的狗。每到晚上,从镇上的各个角落都能传来狗厮打狂吠的声音,而且基本要持续整整一夜。

沿着转经道顺时针的一圈,总会有狗或卧或漫步,白天所有的狗的面相都很老实本分,不小心被踩着了,也不过嗷嗷一叫躲到一边去了,很难想象夜晚中正是它们在厮杀,把整个古镇变成一个战场。沿着山坡向上,宅院里的狗基本上都拴着,听到外人的脚步定是狂叫不止,而那些闲荡的野狗最好远避。

信息补给站:

交通:从昌都到察雅县城每天都有班车,距离96公里,全程是柏油路。从察雅县城到香堆镇有往返班车,前提是路是畅通的,行程大约是4小时,全程沙石土路,颠簸难行。自驾车要在县城问好路线,路上遇到人也要问一下路。

食:察雅县城有几家宾馆,县政府对面的察雅宾馆条件相对较好,配有餐厅,早餐丰盛,另外还有康德宾馆和吉祥宾馆。全县城的商业区在县政府所在的一条街上,以川菜馆为主。建议去香堆镇之前在超市备食物和水,香堆镇只有几个极小的餐馆,而且还要做好吃烛光晚餐的准备,能吃的品种也不多。香堆镇政府里的招待所曾经是一位土司的宅院,虽不高大却也雕梁画栋,三层的土木结构回廊型建筑,二楼有一个大厨房,厨师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不知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她是否还在。这里可以提供热水,有炉子,可以做个面条或者炒饭。

宿:住宿费每床15元,有双人间,大院里有一个自来水管可以洗脸,水含沙量高,嗽过口后竟有饱意。不能洗澡。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单间大厕所,木质建造且较高大,蹲下身去,向前平视即可透过一条空隙眺望小镇和远处山峦起伏。

购:寺院的一圈基本上都是小超市批发店,这些小店的货物都是针对周边村庄的。

游:除了香康寺,据说离香堆镇骑马走大约三四个小时有一个村庄,可以看到传统的陶制工艺。若是有兴趣去看,可以找寺院的僧人寻问,并请他们找当地的马夫。

注意:1.夜深时不要出门闲转,当地人自然是安全的,不安全的是狗,一不小心做了斗狗的牺牲品,颇为不值。白天走僻静处最好手里也拿块石头或是棍子,防狗。2.备些零食,比如巧克力或是糖。3.经常停电,有电时及时充电,但离开时要记得拔下来,因为电压不稳可能伤及电池或电器,最好是在县城把电都充备好。

秘境仁达

骑马从镇上出发,就等着在这个被称为地球中的星球上来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吧。这当然不是我的第一次骑马,而和这一次骑行相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只能算是试驾,是某种意义上的、为这一次而做的思想准备。马背左右各驮着一个大包,马蹄声在山谷间回荡,河水在山脚下疾流,一行几人偶尔聊天,说的是马鞍为什么要这么硬,山势为什么可以扭曲得像个贝壳的表面或是一块提拉米苏……迎面有人骑马过来,他远远地停在路边,摘下圆边的尼帽拿在手里,他等在马上,待我们临近时轻轻伏身致意,他说:呀哞,呀哞……

骑行很久才看到隔着大河有一个村庄,遥遥可见孩子们穿过绿树奔跑相随,摇着手臂高声呼叫:呀哞,呀哞……又是眼睛快被空旷充满的时候,穿过一个村庄,刚刚还是嶙岣突兀的群山,奔流激荡的黄色河流,而村庄四周盛夏的田野突然间就绿到了铺张浪费的地步,彩色的人影站在这一片绿中,直起身远远地招手呼唤:呀哞,呀哞……画家高更著名的画作都是关于塔西提岛的,他把自己在塔西提岛的经历写过一本名叫《诺阿,诺阿》的书,正是岛上土著人在说:香啊,香啊。察雅人的“呀哞”也同样是源自古老的土著语言,是“你好”也是“慢走”,是招呼也是告别,其实就是发自内心的祝福。

在村庄外一处开阔河谷再往下就是狭窄的山间小路。前行的路果然是很窄,只有马的四蹄着地的空间,马应该很不喜欢近距离接触山石,所以它选择走在路的边沿,一蹄踏下,路边的石头向下滚落无踪,一眼向下望去变得细小的河流,真是吓到肝胆颤动。牵马的人说:放心吧,马比你更懂得如何走山路。这话让我立刻释然。

乌云迎面扑来,雨没来风先到,树开始以各种姿态扭动。转过一道山,就在一大片乌云之下,突然间出现一山坡依山势而建的淡淡的藕荷色房子,却感觉不到人存在,只有房子在天与地之间悄无声息。这是尼姑们的修行地,一位红僧衣的尼姑拎着一个大花铁皮暖瓶、端着几个杯子穿过一间间房子,跑过斜坡站在河边的平地上迎接我们。阿尼为素不相识的我们送来了酸奶拌糌粑和清茶、酥油茶,饭。阵雨终于来袭。奈何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风雨很快过去,与阿尼谢过道别再度出发。

临近仁达,开始有茂密的树,有遍地的野花,山则是奇妙的直壁,没有一点常规山势应该有的曲折突兀,除了几道横向裂缝从山顶到地面笔直地垂下,毫无拖延。到达的仁达是一个美丽的三角形河谷地带,当地一年一度法会刚刚结束,白帐篷,马,还有不肯立刻离去的人们围坐在奥姆曲河东面的草地上喝酒闲聊。

当狂欢的人们散去,仁达果然是一处清静无比之地,在这个三角形山间河谷地带,东面为三怙主山,北面为金刚亥母山,西面为德却颇章山。奥姆曲从东北侧山沟流向西南侧山沟,日曲从西北侧山沟流出后在此汇入奥姆曲。西南侧山沟的山间河谷小道可通往香堆镇。几处真言咒语铭刻,许多天然形成的藏文字母,两座代表汉印商人的小山石,成堆的八塔擦擦,绵延一公里有余的玛尼石堆,直立的山崖壁上最高一层横向的裂缝被仁达寺的喇嘛讲解为文成公主转经道,而周围山上的树据喇嘛说是文成公主的头发所化。

11世纪以来,就有藏族史家注意到了仁达拉康的丹玛札造像及题记。1983年,藏族史学家,察雅地方人尼玛多吉和他的妻子伊莉莎贝斯·贝尔那德拜谒造像并清理了铭文,认识到了造像的重要性。2006年10月,考古专家张建林老师也对造像进行了现场考察。

整个山谷里除了拉康,对面的山崖上还有两户人家,平时很少见到有人出入,走近家门才发现居然有那么多人在,房子沿山而建,里面的墙就是山石,左边的一户分上下两层,老少三代,一位西装革履的翩翩青年容貌英俊,几次相见都用傲慢掩饰害羞。老祖母拿着一大块骨头给胖胖的小娃啃,小娃一会露牙欢笑,一会做势打过来。一家人待客友善又好奇,频频倒以酥油茶,几位年轻人坐在窗前,隔上一会就集体望向窗外议论一番。从这里可以把整个河谷尽收眼底,原来,行人一直行动在他们的视线里。

半山腰上,有一个极小的尼姑寺,两位中年的阿尼住在上面,我们攀登上去和打滑下山,引得她们长时间地站在门前迎送,她们抓起大把的白糖放进水里让我们喝,她们其实只是因为有人做客而激动。

还有几个年轻的喇嘛,都还是单纯的孩子——他们伏在马背上过河,他们在山路上漫步,他们听手机里的音乐——他们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地球的这个极微小的点上。其实,谁不是生活在地球表面最微小的某个或某几个点上呢,最终是人的内心决定了每个点上的幸福指数。

信息补给站:

交通:从香堆镇到仁达寺骑马大约要走5到7个小时之间,一定要找当地人带领,租马费用每天100元~200元之间。

食宿:寺小而偏远又无村庄,食宿一定要自己解决才行,多在路上备干粮。

2 交汇处芒康

芒康县城所在的嘎托镇是川藏线和滇藏线的分界点,向北走向四川的巴塘县,向东穿过盐井乡去往云南的德钦县。作为进藏最重要的二条路线的交汇点,芒康历来都是重要的一个驿站。远在唐代也就是吐蕃时期,有一条从盐井乡通往芒康县城的驿道,只是随着岁月更叠世事变迁,这条路逐渐被世人所遗忘。也正是遗忘和疏离,才使得这条唐蕃时期的古道依然保存着那时的风韵,静守时光。

纵穿古驿路

邦达,马帮带来的繁华街市

曲孜卡乡经过徐中乡到邦达乡,是一条与现行的214国道并行的山路,这条据考证是吐蕃时代的古驿道已经少有外人经过,山间路途中,可以见到吐蕃时期的古老寺院,可以听到文成公主曾经来过的传说,还有曾经驿道上的村庄,村庄里的人们自然生存。也正是因为被遗忘得太久,所以这条路也只能任凭自然的力量消涨,雨季或是冬季雪后从邦达乡进去到达然堆村,基本还能通行,也勉强能走到徐中乡,从徐中乡向曲孜卡乡的路就很有可能过不去了。若是对唐蕃古道有探访的兴趣,建议从两端进入,适可而止,通则前行,不通则退出走214国道。

熟知藏东的人就都会知道从滇藏线转向昌都的那个三角形的小镇名叫邦达,那周围的邦达草原也极为著名。芒康县的邦达乡是从云南进藏过红拉山之后能看到的第一个乡,路边上有个小商店,店边上一条乡村路向右拐进乡政府所在的村庄,脱离开现在的宽广柏油路,进入到群山之中,却才发现另有一个世界在风雨岁月里安静独立。

车行上山,左望,山谷之间开阔的湿地有缓缓的水泛着蓝光,有青青草丛,有牛铃声声遥遥传送,山坡之上大朵的白云慢慢地移动,黄色的土路从山的这二边一直向那边延展过去,据说这条路正是吐蕃时代的驿道,唐代的茶马古道,云南的运茶马帮走到这里恐怕得有一个多月,运盐的马帮从盐井出发走到这里也得走二三天,而茶马古道在这里基本上还只是开始部分。

沿着山坡向上右行到一处开阔的垭口中央,那儿摆着大片玛尼石和小型的佛塔,据当地人说这里曾得到高僧加持。行人经此顺时针转行上下山,所以塔的周转慢慢就成了一个转经道。

下山路不算太长,但到了雨季很难行,急转弯而且路滑,越野车和农用车可以展现优势,难怪这一带能很早便形成一条通道。下山之后就又是一片开阔地带,紧邻一条河形成一处草木丰美的河谷地带,大群的牛羊自由奔跑觅食,放牧的人拾来一些木柴在临路的山洞里点上一堆火,烧上一壶酥油茶,半卧在山洞口透过茶碗上的烟雾看着他的羊群是否都在。

改热村沿河依山而建,一片绿树掩映,油菜花在村前院后鲜艳开放,古树顶天立地枝叶覆盖,石头围墙后,戴着比花还鲜艳的头巾的藏族阿妈在一片绿色的菜园里正专心拔草,山路上走出来的几个姑娘放声歌唱。一千多年前,赶马的汉子经过一路山水到了这僻静的温柔乡,是否也会有留下来的愿望呢?千年之前——遥不可及的过去,那些真实存在的故事又会是什么样呢?

然堆村应该从吐蕃时起就算得上是周边的大镇,穿村而过的路两侧有几家小商店做的都是批发生意,周边村庄更小的商店都会来这里进货。这里自然也就成为村民的聚会所,小店里面偶尔还有穿着传统藏装头结红缨束的男人围坐打麻将,这已然是一道风景了。

朗巴朗增是藏语中对大日如来的称谓,然堆村的朗巴朗增殿早期建筑在“”中被毁,造像面部也多被砸烂。据村子里讲此建筑最初为汉式坡顶,与大昭寺早期建筑形制相近,后来损毁后用树皮和木板替换。1977年到1978年,当地群众在原址重建了佛殿。周围夯土墙下均有原来的石砌墙基,基本保持早期建筑的平面结构。佛殿内主供大日如来和菩萨造像,近年对雕像面部及残损处进行了敷泥、水泥修复和涂彩。最近一次维修是在2008年,主要对大日如来和菩萨等9尊造像加盖了木板廊房。

根据考古专家的现场研究论断,然堆村的朗巴朗增大殿应该建于吐蕃时期,这也就可以证实,从邦达乡穿过然堆村和徐中乡到达盐井的通道,在吐蕃时期正是一条正规的驿道。如果有当地人带领从然堆村边上的山坡向上攀登到山顶,可以看到山石上彩绘的佛像,从那里可以看到山谷中一条曲折的山路,村民会指着那条路告诉你:“文成公主就是从这条路去拉萨的,她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这一带的人都坚信文成公主来过这里,从山顶下山的另一侧还有一个小佛龛,也与文成公主相关。

然堆村的朗玛朗增大殿的僧人每天早晚还都会吹响法号念诵佛经,岁月在这里自然流转,孩子们在小巷中奔跑着成长。远去的马帮带走了那一世的繁华,多少擦肩而过的面孔,多少传说化解若尘埃般消逝。

查果西沟巨石上的印记

芒康县的盐井是滇藏线进藏的第一站,澜沧江两岸的盐田是盐井的代码,现在在这条曾经的茶马古道上依然可以看到运盐的驴队或是马帮,只是它们已经不再是远行的队60在这个主要以藏族和纳西族混居的山谷里的村庄,居然还有境内唯一的一座天主教堂。在盐田沿河向北十几公里外的曲孜卡,甚至有温泉。每年有无数的游人从盐井路过,他们知道盐田,进过教堂,泡过温泉,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路边不远处就有远在吐蕃时代就存在的石刻造像。

查果西沟为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山沟,南北两岸峭壁对峙。沟内有小溪和乡村道路。小溪自东向西流过。沟南侧的崖壁上有单阴线、双阴线或减地浅浮雕的六字真言、藏文经咒、佛塔等,但与造像无关。调查中也没有发现与造像有关的藏或汉文题记。

保护造像的小拉康位于小溪北、乡村道路南,归觉龙村(lcang lung tshun)噶达寺(skar mdav dgon)管辖,造像雕凿在一块面南的大岩石和一块面西的小岩石上。岩石位于拉康内中部偏后处。其中,面南大石上部略向前倾,从正面看呈圆拱形,底面呈不规则四边形,历经常年烟熏和触摸,现在已沾满酥油和钱币,油黑光亮,前面建有小供台,上以酥油灯和布施钱币供奉,上部悬挂经幡、哈达。该处造像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自治区第一次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张建林研究员2006年曾对造像进行了考察,将4尊浮雕造像认定为吐蕃时代雕刻的大日如来、二菩萨、一供养人。

起初也许是仿如天至的巨石,被心怀虔诚信仰的工匠发现,遂雕凿佛像其上,渐而信徒围拜,后人建起加以保护的房子也成为有神性的拉康,上千年过去,物是而人非。

信息补给站:

交通:这条路只能走越野车,而且路况也难以保证常年畅通,最好的方式是试行,试着穿越,走不通时便退回,所幸路并不远,基本上当天即可往返,或是行得通,两天的时间也足以穿越过去。

食宿:需自备睡袋,自备食物和水。因为这条路上几乎没有任何针对外来游人的设施,可以选择然堆村作为一个中转站,这里有古老的寺院,周边也有短程徒步路线可以选择,当然一定要找村民带队。可以借住在村公所的办公室里,这里有几张床,也可以找一户人家居住,但前提一定是自己带睡袋。也无可能提供餐饮,商店里有卖方便面和火腿肠等方便食品。

游:遇到大的村庄可以向当地人打听景点,除了大的寺院,一路上还有能看得出历史传承的塔或玛尼石堆,幸运的话,还能看到摩崖石刻。

盐井,最独特的晒盐方式和最壮阔的村庄

盐井在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的必经之路。盐井是茶马古道在境内的第一站,紧依澜沧江,江两岸卤水丰富,呈自然泉涌状而出。人们在各泉眼处垒石固水,形成一处井盐,然后背取卤水至江边低平处,同样地围成田,让日光蒸晒,水尽后便是粗盐,再将粗盐背回各家平坦的屋项进一步晾晒打理就可等候盐商的收购了。盐井晒盐有悠久的历史,传说从格萨尔王时期就有晒盐历史。格萨尔王与纳西为争夺盐井盐田还有过-场战争。据历史考证,从唐朝以前就有盐井晒盐的记载。要从世界盐业史上查找,也没有盐井式的晒盐方式,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骑着摩托车从镇上沿着山路狂奔,急转加上冲下降,侧身就是悬崖,崖下便是翻滚着黄色巨浪的澜沧江。盐田晒盐的时间在每年的11月到来年的3月。下盐井的盐田在村庄的尽头,从上层的盐池下去,低矮而潮湿的空间内盐池一个接着一个。女人用水泥修补池子。池田有数层,每层之间有木头支起,从上面渗透下来的水结了晶一条条地吊在顶上。层层之间有只能容下一只脚的小路或是一根木头削成的梯子,我徒手上下都需要极度小心,不知那些身背盐水的女人是如何练就了健步如飞的本领。盐池很像是一个迷宫,从缝隙里可以看到河对岸的盐田从河边向上沿着山坡层层建起,高原的阳光阴晴变幻,使得水声滔滔的宁静山谷有了神奇而灵动的气息。

终于下到江边,河水急流,高大的木桩子从江岸支撑着盐池,盐池里的水因为有了光线而显得清透。三个正在远处一个小池中洗澡的小姑娘见到我之后快速爬起穿好衣服,顶着湿漉漉的头发抱着柱子悄悄地观赏我的动向。盐田外的村庄和村边的白塔正在最后一道余辉中显现光彩。

上盐井最鲜明的标志就是村边高大的钟楼和十字架的教堂。盐井天主教堂是1858年由法国巴黎外国传教士邓得亮神父所建,藏式土木结构的老教堂前几年被重新翻修建成了水泥建筑。据说从1858年至1949年先后有17位外国传教士赴盐井传教及开展宗教活动。盐井乡的天主教堂,是历尽艰辛的西方传教士在保留下来的唯一教堂。盐井是境内纳西族聚集地,村子里外来的纳西族基本信奉藏传佛教,而藏族却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更有趣的是有一对夫妇不同,就在大厅的主位上一边挂着耶稣像,一边供着佛位,各敬各的神,互不干扰。但不管是纳西族还是藏族的服装都是一致的,都是藏族打扮。

上盐井村去盐田只能是徒步而行,从村庄的西侧沿着村边的路曲折向下,单程大约要走两个小时,沿山梁下行,直达白盐田,站在高处俯视澜沧江水,河对岸的山坡上白色围墙构成的村庄轮廓清晰,阳光透过云在山川河流与村庄间缓慢移动。一点浩然气,千里陕哉风,至于是看没看到制盐的全过程,已不再那么重要。

从镇上去盐田还有一条徒步路线,必须得问明当地人,沿着镇外的小路徒步,路程相对另外二条就近了很多,一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盐田,走到盐田边却原来是与另外一条去下盐井村的路在大桥边重合。这条徒步路虽然仅是山间小路,却有一路风光,途中还有小佛塔和已经废弃的宅院。

信息补给站:

交通:滇藏线进藏的第一站,柏油路面刚修没几年,路况非常地棒。从镇上去往盐田的路只有一条能通车,其余的路都只能靠脚或是骑上毛驴。

食宿:建议住在曲孜卡温泉,温泉一带建起了数家度假宾馆,标准间120元到200元不等,每间客房里都带有温泉池,每家的环境都很不错,而且自带餐厅。盐井镇上也有几家当地人家的客栈,比较简单。盐井最著名的食物就是加加面,每碗只一筷子面,极具特色。

游:盐井有天主教堂、曲孜卡温泉,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也在离小镇不远处。

3 通道八宿

八宿县在三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带,东北部昌都以南的邦达地带,海拔较高,为高原大陆区;怒江流域延伸至左贡县境内,为高山峡谷过渡区;其余地方高山环绕,峡谷相间,地形较复杂,为高山峡谷区。横断山南北相通,南部的然乌是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与横断山脉伯舒拉岭结合部,山高谷深形成了几个著名冰川。318国道通过八宿去往拉萨,我不知道八宿是否也属于唐蕃古道。们经过这里,除了然乌湖外,只是当成了过境。其实,八宿周边颇有值得停留处。

八宿,勇士山脚下的村庄

八宿藏语的意思便是勇士山脚下的村庄,要是只看八宿县城的建筑,确实是没什么可以玩味的了,粗略一看多的是钢筋水泥混凝土灌注而成,穿城而过的公路里面还有一个与内城小镇无异的大广场。但是只要肯停留下来,即使是八宿县城都有几处不平凡的地方。

从县城的主要大街转向它的后侧,走大桥过河沿着小路向上进入村庄,村庄不大却有着八宿乡村院落的老树绕古宅,站在山坡上看大河对岸的县城和周边的群山,群山似乎满含着各种矿物沉淀的色彩,颜色变化又层层叠加,深暗的红绿黄蓝中偶尔又有几条分明的颜色相隔,山体久经风吹日晒,顶部已然浑厚无尖角,只有保持足够的视觉空间,才能得以眺望到更为广阔的天地,还有被忽略掉的自然界的壮美。

八宿寺在村庄后的一片青稞田之上,高原的风把绿色青稞吹出动感,高原的阳光在红色的寺院绿色的田野黄色的土地问移动,寺院清静无声,寺院的门很有几分西部牛仔片中小酒馆的风格,门的一条小铁链挂在门框的钉子上,寺院的院子很大,四面二层的回廊僧舍,迎面的大殿显然是刚刚修整不久,吉祥八宝图案的遮阳帘还没有晒掉色。有僧人坐在二楼的回廊上念经,见有人到并不招呼,只慢慢走来,打开大殿的门,用不熟练的汉语介绍。

八宿寺属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始建于明代中期(公元1473年,藏历水蛇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寺庙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珍藏有500多件上到吐蕃和古印度时期,下至元、明、清代的各类文物,在藏东诸寺中首屈一指,对研究藏传佛教历史和藏族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二楼的木栏杆油漆成暗红色,各种器皿改造成的花盆里种着藏区常见的花花草草,回廊厨房已经熏成黑色,黑色的墙面上用白灰画着图腾的图案,这样的图案在藏区的厨房里很常见,还有铜制的水缸和水舀水盆也缺一不可。

站在大殿外的平台上,八宿城就在眼下被彩色的山包围,城市建筑的背后河水急流,经幡在桥架上随风招展,安静的小城建筑泛着银灰色的光。傍晚时分的光影气象变化,还有那样的地貌和色彩,八宿城的建造是不是新的,是不是车来人往,都不必在意,此时的八宿仿佛是在外星球般,不真实,却奇美。

信息补给站:

交通:如果是乘坐班车,从拉萨或是八一发往昌都的过路车都可以到达八宿县城。从拉萨坐班车过来,从波密或是然乌也都有班车。从八宿去四川可以乘班车到昌都,再转去德格就进入四川了。去云南也有过境去香格里拉的班车,去昌都的班车较多,可以到邦达镇下车,再转乘昌都到得格里拉或是芒康的班车,从芒康每天都有到盐井的班车,从盐井每天都有到德钦的班车,就进入了云南。

食宿:八宿县汽车站对面叫“三江源饭店”的二楼,有标间能洗澡,还有电视,站在走廊里还能看到大河对面的风光。八宿迎宾馆相对高档一些,比较适合团队游时选择,位置在318国道进藏方向进城不远的左侧,宾馆里有不错的餐饮条件。八宿县城临街有几家小餐馆不错,有一个羊肉汤锅很是美味。其余的餐馆就多以四川风味为主。

游:多拉神山:多拉神山距八宿县城仅4公里,神山分为外圈、中圈和内圈,总面积12平方公里。多拉神山为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所供奉,山内有多处似篆刻在石头上的各类经文、佛像等,有着“六字真言”的玛尼石漫山遍野,当地信教群众相信这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神山的力量,经年累月都会来此虔诚朝拜,绕山而转。更为奇异的是,在神山附近,散布着《西游记》中去西天取经途中唐僧师徒的石像,外形惟妙惟肖,故又传说是当初唐僧师徒的经书掉落在神山上,形成了此种壮观景象。邦达草原:邦达草原位于八宿县邦达镇,海拔4300米。世界上海拔最高、跑道最长的航空港——邦达机场就在邦达草原,318和214国道穿过草原。邦达草原属天然草场,面积138894.5公顷,野生动物品种较多,栖息有黄羊、狐狸、马鹿、贝母鸡、草狐、旱獭、水獭、獐子等珍贵野生动物,其中不乏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还有丰富的草原野生天然菌类,其中以黄菌、白菌等尤为珍贵。每年夏季还会有民间赛马节。仁措湖:仁措湖位于八宿县郭庆乡境内,海拔4500米,距邦达机场55公里,属乡村简易公路。湖水清澈见底,山势奇秀,湖面宽广,是多种珍贵禽类的栖息繁殖地,其中黑颈鹤、丹顶鹤、野鸭、白鹭等野生水鸟成群结队在此嬉戏觅食,繁殖后代。湖中鱼类也非常丰富,每到夏天繁殖季节,湖边随处可见。

然乌,总有轻波掩尘埃

住在紧邻然乌湖的客栈,醒来便听得水声滔滔,初以为下雨,开窗探视才见湖水缓流。

我是在班车上了解到南卡宗这个地方的。藏族的售票员说南卡宗有一位活佛医术高明,医好了很多人,原本就充满神奇色彩的南卡宗更被无数的信徒奉为神山而朝拜。

问了饭店的老板,由镇上向东沿318国道出城慢行。南卡宗的形成本身就有几分传奇,山上的溶洞是为数不多的神奇溶洞之一,分上洞、下洞两部分,主洞里有一尊藏传佛教强巴大师像,虽然历史不可考,但此处历来都是藏传佛教信徒的朝拜圣地。

路边看大河对岸的南卡宗在彩色经幡中,巨大的树木后有着深不可知的神秘。沿狭窄曲折的沙石路慢慢下山,过布满经幡的木桥,桥下可谓惊涛骇浪翻滚。过桥的山路塌方下去的土石直掉进大河里,看得触目惊心。上山的路在大树间的经幡下穿行,清风袭袭中眺望对面山路上的村庄和经幡阵,本像一条灰暗线条的318国道,在这里居然散发着光。

山路上树了木牌子用藏语指明方向。寺院建在一处山坡上,也就是以溶洞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我来时寺院的院子里正在修一个水池。寺院里虽然有了抽水机,但无处存水,还是不太方便。就在三位喇嘛修水池的过程中,一位头顶盘发,发中束着青玉、身着黄色僧衣腕带大手表、指甲很长的男人立在边上极有气派地观看。悄问之下才知他就是著名的江旺唯色活佛。

活佛首肯我拍大殿里的强巴大师塑像,大殿因依山就洞而建显得很狭窄和幽暗,佛像前两个高大的木柜子分立左右,两边的墙壁上挂满了唐卡。活佛的法位积了灰,看来弃了很长时间,现在活佛的法座是一个超级大沙发,据说这沙发是一位施主赠送的。我很是想了解一下这沙发被扛上来的过程。兴之所至,活佛坐在沙发上,手持法杖让我拍照。

院子里坐着一位陪妈妈来寺院看病的阿佳,她的妈妈家在八宿镇,而她已嫁到波密,生病的妈妈到周边的数家医院看过病但一直不见好转,经人介绍来到了这里并怀有极高的信心。寺院边上有一间小屋是专门用来接待病人的,寺院免费提供简单的食物。

活佛在给远道而来的一家四口做过祝福仪式之后,回到自己的房间,我跟在他的身后进了屋。站在屋子里山下的一切尽收眼底,活佛一进屋就倒在临窗的小床上向外张望,一位尼姑给活佛脱了鞋和袜子,恭敬地端上酥油茶,捧过一个装着风干牛肉的大红塑料盆。活佛回手在腰际拿下一把小刀切下牛肉开吃。他吩咐尼姑给我倒茶,又拿了一瓶冰红花给我,切下一大块牛肉递过来示意我吃。我坐在他的身后椅子上,慢慢地嚼着牛肉,味道很是不错。活佛一边吃喝一边望向窗外,仿佛那里是众生繁忙生活的处所。然而,阳光照进屋子,室内一片宁静,我们静静地坐着,吃着,看着。

因为言语不通,我无法跟活佛沟通。微笑示意退出屋子,走进喇嘛的屋子,三个喇嘛和一个小男孩坐在里面正在吃饭聊天。普通话很好的邓珠家在离然乌不远的察隅县,4年前,他严重的胃病被活佛治好之后留下来出家做了喇嘛,寺院还有三位喇嘛和二位尼姑也都是因为被活佛医好了身体而留在寺院的。十几岁的小男孩也是来治病的,已住了一段时间,跟喇嘛们已相处得很熟悉。

转绕着寺院有一条古老的转经道。转弯处的几棵大树上挂满了各式服装,在不远处的大树上则是挂满了手链、项链、手表甚至发卡等各种饰品,我看了一下还正在运行的电子表上的时间,只差了3分钟。这些都是来此朝圣的人们供奉给心目中的神灵的礼物。在一棵树下并排放着两粒打磨好的非常漂亮的红珊瑚珠子,我信手拾起真是爱不释手,拿在手中,思想激烈斗争:拿还是不拿呢?

山路上遇到几位从八宿专程来转经的阿佳,她们将在这里转上7天。其中的一位阿佳一路向我介绍转经道纵深处的传说,她拔开一棵树的树枝让我看树后一块石头,那上面有一个自然形成的手掌印,她说那是某位高僧留下的。

在下山的路口,我还是把那两块红珊瑚放在一棵束着白色哈达的小树上了。一串红珊瑚对我有什么实质意义呢,不过是欲望,抽身而退得以俯视自我,真是荒唐一瞬。

信息补给站:

交通:从然乌镇去南卡宗走路约半小时,沿进藏方向的318国道的反方向出城,出城一条向右转的路指明去向察隅,要走左侧318国道能看到溶洞的方向,走出溶洞之后左侧的河谷上可以看到一座桥,桥上被经幡覆盖,对面的山上高大的树丛中也经幡飘扬,这里就是南卡宗,公路边有一条小路下山,过桥之后以顺时针方向上山,就能看到南卡宗的寺院。再顺时针随朝拜的人一起下山。转经道上还有几处典故,最好是随转经人一起走,他们通常会耐心地讲解。

食宿:然乌镇上有几个客栈都是针对游客的,所以格调上一定比在八宿更偏文艺一些。平安客栈在然乌镇进藏方向的镇外,近湖而建,甚至在湖上建了回廊,可以吃喝休闲,基本上每一间客房都是湖景房,客栈也有餐厅,餐厅的门和墙上贴着各种户外小招贴,可见玩家来过不少。

游:然乌湖:然乌湖是东部最大的湖泊,平均海拔3930米,是雅鲁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江的主要源头,历来被称为“西天瑶池”。湖体狭长,总长约26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窄处约1公里,总面积27.3平方公里。然乌湖是串珠状分布的高山湖泊,由阳措湖、傍措湖、冷安佳布湖三个上下相连的子湖组成,三湖相连却景色各异。来古冰川:来古冰川海拔4100米,紧邻然乌湖景区,冰川长12公里,一直延伸到湖边,从然乌镇出发行车30公里便可到达。“来古”一名来源于紧邻冰川的一个藏族小村落,名为来古村。来古村的藏语意为“隐藏着的、世外桃源般的村落”。来古冰川是已知的面积最大、最宽的冰川,是美西冰川、雅隆冰川、若骄冰川、东嘎冰川、雄加冰川及牛马冰川6个冰川的统称。来古冰川与南北极冰川是同一系列的冰川,封冻千年,漫溢着原始的自然之美,堪称世界奇观,令人流连忘返,游客在此可以观赏到南北极冰川之秀,亦可观赏高原雪山之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