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疆和田地区林果加工业发展现状调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疆和田地区林果加工业发展现状调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为贯彻落实全国农业援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做好农业部援疆工作落实,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推动新疆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2011年5月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业内专家,对新疆和田地区林果产业发展及产后加工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期间,调研组走访了11家企业、7家大户和合作组织,共发放调查问卷34份,并落实了林果产地烘干示范点,部署了下一步的建设工作。

一、和田地区主要特色林果加工业基本情况

和田位于世界六大优质果品生产带之一的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是我国久负盛名的“瓜果之乡”。由于气候类型独特,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170~210天),生态和生产环境优越,和田具有发展多种特色林果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和生产优势,加之当地具有种植林果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和田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盛誉。近年来,在自治区与和田地委的领导下,通过实施以“两个加速、一个突破”为重点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坚持把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点来抓,和田特色林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比较完善的特色林果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建成,其主要特点如下:

1 形成了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和田地区薄皮核桃、红枣、大芸、石榴等特色林果产业的主导地位已逐渐形成,2010年和田县核桃基地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截至到2010年年底,和田地区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达215万亩,占全疆总种植面积的12.6%,其中林果精品园达到108万亩,总产量41.23万吨、占全疆总产量的5%,产值18.05亿元;核桃种植面积110万亩、占全疆总种植面积的28%,总产量5.4万吨,占全疆总产量的29%;杏子种植面积35万亩,占全疆总种植面积的17%,总产量12.5万吨,占全疆总产量的21%;红枣种植面积32万亩、占全疆总种植面积的6%,总产量3万吨,占全疆总产量的10%。

2 林果业的布局进一步优化

各县市因地制宜,发展优势树种,特色林果区域布局得到明显优化。和田县、墨玉县、洛浦县和皮山县重点发展核桃;315国道以北绿洲边缘地带重点发展红枣;浅山区重点发展杏子;皮山县皮亚曼片区和策勒县策勒乡托帕片区发展石榴。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墨洛及皮山核桃总面积达83.8万亩,年产量达3.45万吨;皮山县、策勒县石榴种植规模、年产量及经济收入均占全地区90%以上。

3 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大户与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化生产经营模式正处在萌芽阶段

近年来,和田地区围绕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优势,利用各项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势头。2010年和田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746家,从业人员达4.11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1.9亿元,上缴税金4582万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劳动者报酬达到1.7亿元。其中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地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5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资产达7.27亿元,营业收入3.22亿元,占地区总额的27%;上缴税金1139万元,占全地区总额的24%。

和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正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地区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达到158个,注册资金达9122.84万元。入社成员7229人,带动非成员农户2.2253万户,占全地区农户数的6.03%。其中种植业合作社47个,占总数的29.75%;林业合作社39个,占总数24.68%。和田地区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把种植大户、经销能手、龙头企业吸引到中介组织中,成立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建立以“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市场+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实现惠农、利农的目的。

4 特色品牌优势不断显现

2006年,和田地区品牌农产品实现零的突破。到2011年,全地区注册商标已达723个,皮亚曼石榴、和阗牌薄皮核桃、阿布丹核桃麻仁糖、和田玉枣获新疆名牌称号。皮山皮亚勒玛石榴、洛浦县和田御枣获得农产品地理标识保护。皮亚曼石榴、安迪尔河甜瓜、红柳大芸、和田薄皮核桃建立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商品率和产值明显上升。和田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名、特、优经济林核桃生产基地和中国“核桃之乡”,2007年获农业部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命名。

5 林果业的收入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日显突出

2010年,全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3150元,其中来自林果业的收入已突破9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8.6%。部分林果业发展较早的县、乡,林果收入已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0%以上。随着挂果面积的增加,林果业已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

二、和田地区林果业产后加工存在的问题

1 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企业少,带动作用不显著

全地区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746家,营业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0余家,占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4%,且大部分为个体私营企业,由于技术、资金和人才缺乏,普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弱,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不高的问题,业务上主要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精加工很少,或基本不做。由此带来的加工转化及市场开拓能力弱,品牌少,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企业生存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更无从谈起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2 加工业滞后于种植业的发展,林果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在林果产业规模扩大的同时,无论和田地区还是新疆自治区普遍存在着加工业滞后于种植业发展的现状。加工业目前只能提供的是果品原料和初级加工品,且成品单一,如杏子只是酱、汁或制干,而核桃和石榴等以鲜食品为主进入市场。这种极低的加工转化水平和很短的产业链,在短期内虽能够凭借地方特色及地域品质的优势占领一定市场份额,但从中长期来看极易受国内外市场波动的影响。此外林果业产出周期长,一旦果品市场起伏不定,都会影响到果农的投入。而林果产业不能够像棉花、小麦等大宗农作物,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在种植面积上作相应的增减。果树定植后,每年都需要有稳定和较高的投入,由于果品市场的变化对其价格的影响,高投入不一定能带来高效益。可以说,没有解决好市场和不具备很强加工能力的林果产业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产品的市场受阻,其导致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

3 林果产后加工设备缺乏,工艺落后,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目前,和田地区农户林果收获后干燥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自然晾晒,虽然自然晾晒节约了能源,但由于该地区沙尘天气多,加之在戈壁滩上作业,果品受灰尘污染严重;另一方面,由于是露天晾晒,虫蝇污染严重,细菌超标,无法有效保证烘干后产品的质量。

目前在大多数中小规模的企业,出于品质的考虑,采用了烘房来进行果品的干燥,但由于现有技术比较落后,烟气流程不合理,热效率低,烘干1吨成品枣需要消耗约1吨煤,比目前先进的烘房相比,生产成本增加了近1倍。

在果品加工的其它阶段如去皮、清洗、分级、包装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大多数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生产工艺落后,生产出的产品档次低,进入中低端市场的较多,有的甚至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生产水平,劳动率低下,产品品质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商品优势。

4 产后加工环节损失严重

核桃剥离青皮后的含水率为30%~45%,必须尽快进行干燥使水分降到8%以下,才能保证核桃达到安全水分。如果干燥不及时,核桃仁色泽会变深、味道口感下降,甚至发生霉变。特别是将干燥不完全的核桃装袋后,因水分蒸发、热量积累,核桃容易变色、变味。通常核桃采后自然晾晒需要12天左右的时间。

鲜脆状态下的红枣含水率为65%~75%,常温下只能保存3~5天。因此红枣采摘后必须尽快干燥使其含水率降到约25%以下,才能达到安全水分。如果干燥不及时,红枣极易发生霉变。目前和田地区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贸易大户、农户等基本采用自然干制法,大概需要15~20天左右。

在果品的干制过程中,一方面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果品的霉烂和变质,另一方面,自然晾晒由于时间长而消耗大量有效成分,导致质量下降,损失严重。据测算,自然晾晒导致的损失约为10%~15%,一级品率约20%。而经过烘干的果品一级品率高达60%以上。如果按照市场价格,1公斤一级品干枣价格按100元计,则自然晾晒后的红枣的经济价值相对于烘干后的红枣降低了30%以上。

5 林果产品市场分散、市场营销能力弱

目前新疆林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相互独立,果品销售除了果品公司、供销社等机构外,其他流通企业普遍规模小,销售分散,加之多数果农对市场变化不适应,缺乏供求信息的引导,难以预测产销趋势,果农各自为政,无序竞争,无法与国际大市场接轨。因此,导致市场信息不灵,渠道不畅,果农生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三、对和田林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 通过政策支持与项目引导,加大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

通过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衔接起来,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实现贸、工、农一体化。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是加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效措施。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明确扶持重点。进一步加大力度,扶持加工出口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重大技改项目,进一步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体系,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低价战略向优质低价并举的国际营销战略转变。

2 建立对林果产业各类人员的技术培训机制,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和田地区的林果业生产基地正在形成,需要加强在栽培、病虫害防治、田间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尽快培养一批掌握现代林果管理技术、具有现代农业观念的林果大户,为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做好人才储备。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加强交流与沟通,有效防范风险,确保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 充分利用财政资金,进一步加大对林果产地加工技术与设备的投入

农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安全事关国家的安全战略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在新疆意义则尤为重大。加大对和田林果加工设备的投入,促进林果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既能利国利民,又能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当前和田林果产地加工的主体为生产者、大户和合作组织的格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改变,充分保护生产者的利益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地方资金适当补贴、个体适度投入的方式,全面推进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发展,从而提高产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4 筛选先进、实用、经济的林果烘干技术与装备,加快农产品产地加工惠民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林果产后损失大的问题

随着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趋于稳定,在增产潜力无明显大幅度提升的条件下,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已经受到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高度重视。烘干作为产地加工中承上启下的环节,由于受到经营模式、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装备价格较高以及使用率低等影响,导致在生产中烘干设备的推广受到制约。而在和田,林果通过烘干加工后,产品附加值能够大大提高,不仅解决了林果的产后损失率高、商品等级差等问题,重要的是为农民致富提供了手段,因此,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筛选适合于和田当地使用的烘干设施和装备,经过推广与示范,在点上取得突破,加快惠民工程的实施,从而解决农产品产后损失的问题。

5 加强林果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建设,促进合作与交流

一是加快市场营销网络建设,不断开拓市场营销。加快整合组建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为广大果农、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协会、专业合作社提供公平交易的场所,使其成为和田农产品品牌对外宣传、销售的窗口,加强农产品产供销信息服务网络建设;二是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引导产销对接,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将优质特色林果产品通过超市、果品专卖店,运用产销挂钩、连锁交易、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新型的营销方式,完善销售渠道。